一、柳吉忱:柳氏医派创始人

柳吉忱先生,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习医应诊,至50年代中期,已具备了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以方证立论的临证特色,是柳氏医派当之无愧的创始人。

(一)李兰逊:柳吉忱公的授业恩师

李兰逊先生[3],晚清至民国时人,具体生卒年不详,山东栖霞寨里乡小泊子人,晚清贡生、儒医。尝行医于京师,建有“济生堂”,晚年适逢清末民初,军阀混战,遂返回故里,颐养天年。1927年,吉忱公患类风湿关节炎,多次延医罔效,幸得兰逊公诊治,用药仅二十余剂,内服兼外熨,而病臻痊愈。诊治间,谈经说史,评论世事,深得李公赏识。李公进言吉忱公习医,曰:“儒之从政,医之行道,皆以救世济人为其责任者也。昔范文正公作诸生时,辄以天下为己任,尝曰:‘异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盖以医与相,迹虽殊,而济人利物之心则一也。社会动乱,尔当学医,以济世活人。”吉忱公欣然应诺,成为李公晚年的入门弟子,并赐号“济生”,济世活人之谓也。

李公精通经史,熟谙岐黄之学,兼通律吕、诸子百家。其于医学,深究博览,采精撷华,独探奥蕴,卓然自成一家。其立法谨严,通达权变,常出奇有制之师,应无穷之变。在随师期间,吉忱公见李公用“阳和汤”治疗多种疾病,弗明不解,请师释迷,问曰:“昔日弟子患痹,师何以阳和汤愈之?”李公曰:“王洪绪《外科全生集提要》治鹤膝风,列阳和汤主治之首,君疾已愈,当晓然于心,王氏非臆测附会之语也。”又问:“某君腰疾,师诊为痛痹,不予乌头汤,而以阳和汤愈之,恭听师言。”李公曰:“景岳尝云:‘血气受寒,则凝而留聚,聚则为痛,是为痛痹,此阴邪也……诸痹者皆在阴分,亦总由真阴衰弱,精血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经曰邪入于阴则痹,正谓此也。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气血流行,则寒邪遂去。若过用风湿痰滞等药,再伤阴分,反增其病矣。’故今用治痹,非出臆造也。”

李公指导吉忱公,首先阅读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并选读了一些名家注释。同时熟诵了后世本草、药性诸书。其后又讲解了《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景岳全书》《温热经纬》和《温病条辨》等诸家之学。李公以“读书者,倘能细心研读,自有深造逢源之妙”启迪,晚年时更将生平所治验案若干卷托付。吉忱公循以治病,直如高屋建瓴,节节既得,所用无不奏效。

李公精于经典、善用经方的治学思想,对柳氏医学流派崇尚经典、贯通百家的学术特点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恽铁樵:柳吉忱公的函授老师

恽铁樵(1879—1935),名树珏,别号冷风、焦木、黄山,江苏省武进孟河(现江苏常州地区)人。近代中西医汇通派一代宗师。少孤贫,刻苦自励,奋志读书,13岁就读于私塾,通读儒家经典。因受家风熏陶,曾阅读《医学三字经》及《黄帝内经素问》等医籍。16岁中秀才。后考入南洋公学专修英文,成为近代中医界精通旧学又系统接受新学教育的第一人。毕业后先后任教于长沙及上海。曾任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的主编,享有文名。恽公身体素弱,经中、西医诊治,均未奏效。又因爱子相继病殇,遂于不惑之年发愤学医,精研历代医书,又问学于伤寒名家汪莲石,并常与姻亲丁甘仁先生相切磋。1920年,辞主编之职,正式挂牌行医,不久医名大振,尤以幼科擅长。时余云岫撰《素灵商兑》诋毁中医,恽公通过亲身医疗实践,深切地认识到“中国医学为极有用之学术”“与西国医学比较,委实互有短长”,因而挺身而出,提笔与之论战。1922年著《群经见智录》,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西洋医学以日新为贵,未必为一定法;中国旧说本经验而立,未必无可通之道。”其主张中西医汇通,各取所长。嗣后,在其所著的《伤寒论研究》等书中,阐述了如何弘扬中医学的见解以及改进中医的主张,指出中医学“必能吸取西医之长与之合化以新生中医”。为倡导中医革新,恽公1925年创办铁樵中医函授学校,1933年复办铁樵函授医学事务所,先后遥从受业者千余人,培育了一批人才。恽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界“别树一帜,为革新家所宗”。恽公毕生笔耕不辍,著述甚富,且大多刊印于世,其主要著作22种,后编为《药庵医学丛书》及《铁樵函授医学讲义二十种》。

吉忱公入铁樵函授医学事务所,系统学习《铁樵函授医学讲义二十种》(全书包括《内经讲义》《医学史》《临床笔记》《药物学讲义》《伤寒论讲义》《金匮方论》《温病明理》及《验方新按》等),对恽公的学术思想和医德医风了然于心,逐渐形成“师古不泥古,参西不悖中”“辨病与辨证,中西医结合”的学术特色。

(三)施今墨:柳吉忱公的私淑老师

施今墨(1881—1969),原名毓黔,字奖生,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生于贵州。中国近代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幼时因母多病,而立志学医。13岁随舅父河南安阳名医李可亭习医,20岁左右即通晓中医理论,可独立行医。早岁追随黄兴先生参加辛亥革命,后来渐感时世虽异,而封建官僚作风依旧,故大为失望,于1921年更名为“今墨”,弃政从医。1931年,与萧龙友、孔伯华等筹办华北国医学院。课程设置以中医理论为主,设立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温病条辨等课程;以西医理论为辅,创设了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药理学等课程。共办学16期,毕业学生600余人,分布全国,皆成中医骨干,尉稼谦先生即其首届得意门生。

尉稼谦(1907—?),天津人。1907年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师从施今墨而成名。曾担任中央国医馆河北省分馆董事、天津国医学术研究会会长、天津医药合作社社长,为民国时期天津中医界之翘楚。1930年,联合津门名医,筹建天津国医专修学院,其函授部简称天津国医函授学院。这也是华北医学教育函授制度之首创。学校开办短短几年,学员遍布全国。该校自编新国医讲义教材有24册,包括《生理学》《内经病理新论科、望色科、闻声科、问症科合订册》《花柳科、解剖科、正骨科、按摩科、精神科、针科合订册》《切脉学》《药物学》《伤寒科》《时疫科》《温病科》《杂病学科》《妇女科》《小儿科》《外科、眼科合订册》和《临证实验录》等。该丛书以施今墨华北国医学院教材为蓝本,除中医内容外,还有西医的解剖、生理、病理等内容,开中西医合编之门,可谓中西医结合之先河。如所编《药物学》书前题“尉稼谦大夫编著科学化新国医讲义”,首创把所有中草药都从西方化学的角度化验之[4]。尉稼谦所创天津国医函授学院及所编教材,深受施今墨先生影响。故吉忱公实为施今墨之传人。

“私淑”一语,出自《孟子》。《孟子·离娄上》中有“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意为孟子虽未能躬亲受业于孔子之门,但就学于子思之徒,因而得闻孔子之道,并以之善沿其身。正如孟子自己所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辞源》在释“私淑”一词时所引例证便为此语。而《孟子》一书中所论“私淑”并非仅此一处,《孟子·尽心上》中有云:“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宋代朱熹《四书集注》释云:“私,窃也。淑,善也。艾,治也。人或不能及门受业,但闻君子之道于人,而窃以善治其身,是亦君子教诲之所及……”可见私淑的含义正如《辞源》中所谓“未得身受其教而宗仰其人为私淑”,故将未亲自受业的学生称为私淑弟子。古代文人有“以儒通医”者,主要通过学习前人的医著而领会其学术思想,并验诸临床,亦成为某一学派的追随者。私淑者,属于间接传承。宗师往往有独到的学说、理论,有著作传世,并有社会影响;学者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或是多学科之通才,因敬仰某学派、某名家而钻研其学术,但限于时间、空间之阻隔,虽无亲授之缘,却触类旁通,有所发挥。例如:易水学派的李东垣从学于易州张元素,其重视脏腑病机,创脾胃内伤论,后再传于罗天益、王好古。明代时,张介宾、赵献可等遥承易水学说,其学术观点则从脾胃、肾命论元气,创命门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大创新。因此,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一方面可通过直接培养传承人,使独门秘技得以保存;另一方面亦可通过间接的学术传承,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在传承过程中得以创新、发展。

吉忱公所学课程虽尊施今墨学术思想而成,然因终非得其亲授,缘悭一面,故柳公常自谦为“亲炙恽铁樵,私淑施今墨”。

由上可知,吉忱公实为施今墨、恽铁樵中西汇通派南北两大家之弟子,其“古今贯通,中西兼容”的学术特点实渊源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