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第二版)
- 郭霭春编著
- 4783字
- 2023-09-28 17:05:37
寿夭刚柔第六
【提要】本篇主要说明人体的生长,有强弱、阴阳、刚柔的不同,进而说明生理病理方面所属阴阳刚柔与寿夭的关系。另外根据阴阳内外的规律与疾病的变化过程,作出风、痹、风痹的疾病分类,从而提出选取针刺的穴位和治疗法则,病人体质不同,病情不同,因而在刺法上有“三变”和火针、药熨之异。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①。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阳中有(阳)[阴],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之阴②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③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④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⑤者,刺络脉。故曰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⑥;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⑦。无形而痛者,其阳完⑧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⑨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阴阳俱动⑩,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注释】
①方:道理。
②病在阴之阴:指病变部位在脏。因内为阴,五脏又为内中之阴,故云“阴之阴”。
③病在阳之阳:指病变部位在皮肤。因外为阳,皮肤为外之阳,故云“阳之阳”。
④病在阳之阴:指病变部位在筋骨。因外为阳,筋骨为外之阴,故云“阳之阴”。
⑤病在阴之阳:指病变部位在腑。因内为阴,六腑为内之阳,故云“阴之阳”。
⑥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张志聪曰:“有形者,皮肉筋骨之有形,病有形而不痛者,病在外之阳也。”
⑦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张志聪曰:“无形者,五脏六腑之气也,病无形而痛者,气伤痛也。”
⑧阳完:指阳分未受病。
⑨阴完:指阴分未受病。
⑩阴阳俱动:谓表里皆病。动,与“痛”通。
【白话解】
黄帝问少师:我听说人体的生长,性情有刚有柔,体质有强有弱,身形有长有短,并有阴阳两方面的区别,希望听一下其中的道理。少师回答:阴当中还有阳,阳的当中还有阴,果然了解了阴阳的规律和它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很好地运用针刺的方法,知道疾病起始时的情况,才能在针刺时作出适当的手法,同时要认真地揣度发病的经过与四时季节变化的相应关系。人体的阴阳,里面合于五脏六腑,外面合于筋骨皮肤,所以人体里面有阴阳,外面也有阴阳。在里面的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面的,筋骨为阴,皮肤为阳。因此,病在阴中之阴的,当刺阴经的荥输;病在阳中之阳的,当刺阳经的合穴;病在阳中之阴的,当刺阴经的经穴;病在阴中之阳的,当刺阳经的络穴。这是以阴阳内外与疾病的关系,而作出选取针刺穴位的基本法则。也可以阴阳作为疾病的分类,病在阳经的叫作风,病在阴经的叫作痹,阴阳两经都有病的叫作风痹。病有形态变化而不疼痛的,属于阳经的一类疾病,病无形态变化而疼痛的,属于阴经的一类疾病。没有形态变化而觉得疼痛的,这是阳经未受侵害,只是阴经有病,赶快在阴经方面取穴治疗,不要攻他的阳经。有了形态变化而不觉得疼痛的,这是阴经未受侵害,只是阳经有病,赶快在阳经方面取穴治疗,不要攻他的阴经。至于阴阳表里都有了病,忽然形态有了变化,忽然现象又隐没了,更加上心中烦躁的,叫作阴病甚于阳,这是所谓不表不里,在治疗上是困难的,预示着病人的形体不能久存了。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气病①之先后,外内之应奈何?伯高答曰: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寒伤形,乃(应)[病]形;风伤筋脉,筋脉乃(应)[病]。此形气外内之相应也。
【注释】
①形气病:指形病、气病。形病谓皮肤筋骨的病变。气病谓五脏六腑精气的病变。
【白话解】
黄帝问伯高:我听说形气与病有先后内外相应的关系,这是什么道理?伯高回答:风寒外袭,先伤形体,那是应之于外;忧恐愤怒的精神激动,先伤内气,那是应之于内。因为气失协调,伤了五脏之和,就会使五脏有病。寒邪侵袭,使形体受了伤害,就会在肌表皮肤方面发病。风邪伤了筋脉,它是居于外内之间的,就会在筋脉有病。这就是形气与疾病外内相应的关系。
黄帝曰:刺之奈何?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①。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②。黄帝曰:外内之病,难易之治奈何?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脏者,刺之半其日;脏先病而形乃应者,刺之倍其日。此(月)[外]内难易之应也。
【注释】
①以此衰之:衰,有“差”字之义。以此衰之,是说以此标准作等差也。
②尽出其血:马莳曰:“久痹则视其血络,尽出其血,不必拘于三日一刺之法。”
【白话解】
黄帝说:针刺的疗程是怎样定呢?伯高回答:病九天的,刺三次可以好,病一个月的,刺十次可以好。病程时日的多少远近,都可以根据三日一刺的标准来做等差。如果痹病的时间已很长了,病邪留滞不去,就应该诊看他的血络,尽力去掉恶血。黄帝又说:人体有内外的疾病,针刺有难治易治的不同,这怎样区别呢?伯高回答:形体先有病还未传入内脏,这是浅表的病,针刺的次数,可以减少一日半期;内脏先有病而形体也有病的,这是内外都有病了,针刺的日数就要加倍,这就是疾病有内外,针治有难易,它们之间互应的道理。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其以立①寿夭奈何?伯高答曰: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
【注释】
①立:确定的意思。
【白话解】
黄帝问伯高:我听说人的形态有缓有急,正气有盛有衰,骨骼有大有小,肌肉有坚有脆,皮肤有厚有薄,那么用这些来定人的寿夭要怎样认识呢?伯高回答:形与气之间平衡相称的就会长寿,不平衡、不相称的就会夭亡,皮肤与肌肉相包很紧的就会长寿,不相包的就会夭亡,血气经络充盛胜过形体的就会长寿,血气经络衰退不能胜过形体的就会夭亡。
黄帝曰:何谓形之缓急?伯高答曰:形充而皮肤缓①者则寿,形充而皮肤急②者则夭。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衰则危矣。若形充而颧不起③者骨小,骨小则夭矣。形充而大肉坚④而有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形充而大肉无分理⑤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气,而后以临病人,决死生。
【注释】
①皮肤缓:谓皮肤柔软。
②皮肤急:谓皮肤坚紧而少弹性。
③颧不起:颧即面颧骨。颧不起是指颧骨小,其突起不明显。
④大肉䐃(jiǒng窘)坚:大肉,指腿臂之肉。䐃,指肌肉之突起部分。
⑤分理:指肌肉的纹理。
【白话解】
黄帝说:什么叫作形体的缓急?伯高回答:形体充实而皮肤柔软的人,就是长寿的;形体充实而皮肤坚紧的人,就是短寿的。形体充实而脉气坚大的人,称为顺;形体充实而脉气弱小的人,属于气衰,气衰是危殆的现象。如果形体充实而面部颧骨不突起的人,骨骼必小,骨骼小的属于短寿一类。形体充实而臂腿臀部肌肉突起坚实而有肤纹的,称为肉坚,肉坚的人是长寿的。形体充实而臂腿臀部肌肉没有肤纹的,称为肉脆,肉脆的人是短寿的。这是自然界维持生命的原则,所以确立形体的刚柔强弱,决定气之属阴属阳,而观察人的寿命长短。医者,必须了解这一点以立形定气,然后可以临床治病,看出预后怎样,判断死生。
黄帝曰:余闻寿夭,无以度①之。伯高答曰:墙基②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满三十而死;其有因加疾者,不及二十而死也。黄帝曰:形气之相胜,以立寿夭奈何?伯高答曰:平人而气胜形者寿③;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④矣。
【注释】
①度(duó夺):推测。
②墙基:面部四旁骨骼。
③气胜形者寿:张介宾曰:“人之生死由乎气,气胜则神全,故平人以气胜形者寿。设外貌虽充而中气不足者,必非寿器。”
④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张介宾曰:“病而至于形肉脱,虽其气尚胜形,亦所必死。盖气为阳,形为阴,阴以配阳,形以寓气,阴脱则阳无所附,形脱则气难独留,故不免于死。或形肉未脱,而元气衰竭者,形虽胜气,不过阴多于阳,病必危矣。”
【白话解】
黄帝说:我听说人有寿夭,可是无法去推测它。伯高回答:衡量人的寿夭,可从面部观察,耳边四周的骨骼平陷,高度还不及耳前肉的,这样的人,不满三十岁就会死的;如再加上外感内伤而患了疾病的,不到二十岁,就会有死亡的可能了。黄帝说:形气的相胜,怎样用它去定长命或短寿呢?伯高回答:一般没有病的人,其气胜过形体的可以长寿;有病的人,形体肌肉很消瘦,即使其气胜过形体,但由于形肉已脱,也是要死的。倘若形体并不是太消瘦的,而元气已衰,像这样虽然是形体胜过元气,它的病也是危险的。
黄帝曰:余闻刺有三变,何谓三变?伯高答曰: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①之留经者。黄帝曰:刺三变者奈何?伯高答曰:刺营者出血②,刺卫者出气③,刺寒痹者内热。黄帝曰:营卫寒痹之为病奈何?伯高答曰:营之生病也,寒热少气④,血上下行。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怫忾贲响⑤,风寒客于肠胃之中⑥。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⑦。黄帝曰:刺寒痹内热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
【注释】
①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张介宾曰:“刺营者,刺其阴,刺卫者,刺其阳,刺寒痹者,温其经,三刺不同,故曰三变。”
②出血:出恶血。
③出气:出邪气。
④寒热少气:寒热,指寒热往来。少气,谓气短而不通畅。
⑤怫忾(fú kǎi弗楷)贲响:杨上善曰:“怫忾,气盛满貌。贲响,腹胀貌。”
⑥风寒客于肠胃之中:张介宾曰:“风寒外袭,而客于肠胃之间,以六腑属表而阳邪归之,故病亦生于卫气。”
⑦不仁:不知风热痛痒。
【白话解】
黄帝说:我听说刺法有三种区别,是怎样呢?伯高说:这三种刺法是刺营、刺卫、刺寒痹。黄帝说:这三种刺法是怎样的?伯高说:刺营是刺静脉出血,刺卫是疏泄卫气,刺寒痹是针后药熨。黄帝说:营、卫、寒痹这三种病的症状是怎样的?伯高说:营病的症状,主要是寒热往来,气短,血上下妄行。卫病的症状,主要是气痛,时来时去,忽痛忽止,并且腹部郁满,膨胀,这是由于风寒外袭,邪客于肠胃之中所致的。寒痹的症状,是寒邪留于经络之间,日久不除,肌肉经常感觉疼痛,或皮肤麻木不仁。黄帝说:刺寒痹,针后药熨是怎样的?伯高说:针刺须要根据病人体质的差别,对一般人,可用火针法;对尊贵人,就要用针后药熨之法。
黄帝曰:药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咀,渍①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煴②中,盖封涂③,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绵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晬④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⑤,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谓内热也。
【注释】
①渍:浸。
②煴(yūn晕):无焰的火。
③涂:泥。
④晬(zuì醉):一日一夜叫作晬。
⑤复布为复巾:复布,双层布。复巾,是用双层布制成夹袋。
【白话解】
黄帝说:药熨怎样去做呢?伯高回答:这种药熨法,是用醇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桂各一斤,这四种药,都用口咬成粗粒,浸在酒中,再用丝绵一斤,细白布四丈,一起浸在酒中,把酒器放在燃烧的马粪上面,酒器用泥涂封,不叫它泄气。经过五天五夜,取出白布及丝绵晒干,再浸入酒内,直到把酒汁吸完。每浸一次,需要一天一夜时间,才取出晒干。晒干后,并将药滓和丝绵放在布袋内。这种布袋,是用双层布做的双层夹袋,长六七尺,一共制成六七个夹袋备用。使用时,先将夹袋在桑炭上烤热,在寒痹较重的地方进行温熨。使温热直接传入里面的病所,夹袋冷了,仍在桑炭上烤热再熨,共熨三十次而止。熨后,汗出来了,用手巾拭干身体,也是三十次而止。熨后在室内散步,不要见风。每次针刺必须配合药熨,这样,病就可好了,这就是所讲的药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