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第二版)
- 郭霭春编著
- 6924字
- 2023-09-28 17:05:35
本输第二
【提要】本篇主要是论述脏腑腧穴,指出井、荥、输、原、经、合各穴的名称和部位,并脏腑相配合的关系,以及四时取穴常法,由于重点讨论了五输穴,所以以“本输”名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止],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
【白话解】
黄帝问岐伯:大凡针刺的方法,必须先通晓十二经络的起点和终点,络脉别出的处所,井、荥、输、经、合腧穴留止的部位,脏腑相合的关系,以及四时气候影响人体的出入变化,五脏之气的流行灌注,尤其是经脉、络脉、孙脉的宽窄程度,浅深情况,上至头面,下至足胫的联系,对于这些问题,希望听到你的讲解。
岐伯曰:请言其次也。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①;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输;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②,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注释】
①井木:十二经之五输穴,井、荥、输、经、合,按五行配属,凡阴经均起于木,会于水,其序是木、火、土、金、水。
②动而不居:太阴之脉,动于寸口不止,故曰“动而不居”。
【白话解】
岐伯说:让我按次序来谈吧!肺经的脉气出于少商穴,少商穴在大指端的内侧,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于鱼际穴,鱼际在手鱼之后,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于太渊穴,太渊在鱼后下一寸陷者之中,称之为输;脉气由此行于经渠穴,经渠在寸口之陷中,动而不止,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尺泽穴,尺泽是肘中的动脉,称之为合。这就是手太阴肺经所属的五输穴。
按:五输穴,指人体五类孔穴,这些孔穴都在四肢。井、荥、输、经、合,是古人以流水譬喻经脉气血在人体的流行。所谓“所出为井”,是说经脉之气流行分支的起点,如泉水初出之处;所谓“所溜为荥”,是说经脉之气开始四溢,如水已出泉源,势将分流四布;所谓“所注为输”,是说经脉之气注此输彼,如细小水流渐入深处;所谓“所行为经”,是说经脉之气流行的地方,如水流经过之处;所谓“所入为合”,是说经脉之气会合相接,如水流汇合入海。因此杨上善说:“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脏之气。”他说的是恰当的。
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输;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
【白话解】
心经的脉气出于中冲,中冲在手中指端,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于劳宫穴,劳宫在掌中央中指本节的内间,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于大陵穴,大陵在掌后两骨之间陷中,称之为输;脉气由此行于间使穴,间使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当本经有病时,就表现出反应,无病就脉气平静,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曲泽,曲泽在肘内侧陷中,屈肘可得其穴,称之为合。这是手少阴心经所属的五输穴。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指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输;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①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
【注释】
①辅骨:即腓骨。
【白话解】
肝经的脉气出于大敦穴,大敦在足大趾的外侧和三毛中间,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于行间穴,行间在大趾次趾间动脉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于太冲穴,太冲在行间穴上二寸陷中,称之为输;脉气由此行于中封穴,中封在内踝的前一寸陷中,在针刺该穴时,逆之则脉气就会郁滞,和之则脉气就会流畅,伸足可得其穴,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曲泉,曲泉在膝内辅骨之下,大筋上,小筋下,屈膝取穴,称之为合。这是足厥阴肝经所属的五输穴。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输;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白话解】
脾经的脉气出于隐白穴,隐白在足大趾的内侧,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于大都穴,大都在足大趾本节后内侧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于太白穴,太白在足内侧核骨之下,称之为输;脉气由此行于商丘穴,商丘在足内踝下微前陷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阴陵泉,阴陵泉在膝内侧辅骨下陷中,其穴伸足可取,称之为合。这是足太阴脾经所属的五输穴。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为荥;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输;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白话解】
肾经的脉气出于涌泉穴,涌泉在足心,称之为井木;脉气由此流于然谷穴,然谷在足内踝前大骨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于太溪穴,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称之为输;脉气由此行于复溜穴,复溜在足内踝上二寸,有动脉跳动不止,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阴谷穴,阴谷在膝内侧辅骨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脉动应手,屈膝从腘横纹内侧端二筋间取之,称之为合。这是足少阴肾经所属的五输穴。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指之端也,为井金①;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输;过于京骨②,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
【注释】
①井金:凡阳经之五输穴(不包括原穴),起于金而会于土,其序为金、水、木、火、土。
②京骨:在足小趾本节后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
【白话解】
膀胱的脉气出于至阴穴,至阴在足小趾的外侧,称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通谷穴,通谷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前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于束骨穴,束骨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后陷中,称之为输;脉气由此过于京骨穴,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行于昆仑穴,昆仑在足外踝跟骨上陷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委中穴,委中在膝腘后横纹中央,可以屈而取之,称之为合。这是足太阳膀胱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
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侠溪,侠溪,足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临泣,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输;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
【白话解】
胆经的脉气出于窍阴穴,窍阴在足小趾次趾外侧,称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侠溪穴,侠溪在足小趾次趾歧骨间,本节前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于临泣穴,临泣上行去侠溪穴一寸五分,在足小趾次趾本节后间陷中,称之为输;脉气由此过于丘墟穴,丘墟在足外踝微前陷中,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行于阳辅穴,阳辅在足外踝上四寸绝骨之端,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阳陵泉穴,阳陵泉在膝下一寸,外辅骨陷中,伸足取之,称之为合。这是足少阳胆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
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指内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内庭,内庭,次指外间也,为荥;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输;过于冲阳,冲阳,足跗①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为合;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注释】
①足跗(fū夫):跗,与“趺”同。有“脚面”之义。
【白话解】
胃经的脉气出于厉兑穴,厉兑在足大趾次趾的外侧,称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内庭穴,内庭在足第二趾的外间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于陷谷穴,陷谷在中趾内间,去内庭上行二寸凹陷中,称之为输;脉气由此过于冲阳穴,冲阳在脚面上五寸,骨间动脉处,摇足取穴,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行于解溪穴,解溪在冲阳上一寸五分脚面关节上陷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下陵,下陵在膝下三寸胫骨外缘的三里穴,和之为合;从此再下行三寸,就是上巨虚穴,从此再下行三寸,就是下巨虚穴,大肠属于上巨虚穴,小肠属于下巨虚穴,都是和阳明胃脉相关的,同属于这条经脉。这是足阳明胃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
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关冲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液门,液门,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中渚,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输;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行于支沟,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合,屈肘乃得之;三焦下腧,在于足大指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手少阳经也。三焦者,足少阳(太)[少]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注释】
①腨(shuàn涮)肠:即腿肚子。
【白话解】
三焦的脉气循行,上合于手少阳经,它的脉气,出于关冲穴,关冲在手部小指侧无名指之端,称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液门穴,液门在小指与无名指之间,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于中渚穴,中渚在小指与无名指本节后两骨间陷中,称之为输;脉气由此过于阳池穴,阳池在手腕上横纹陷中,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行于支沟穴,支沟在腕后三寸,两骨间陷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天井穴,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屈肘可以得穴,称之为合。三焦的脉气,另通于足部的下腧,在足太阳经之前,足少阳胆经之后,别出于腘中外侧,叫作委阳穴,这也是足太阳经络别出之处。以上就是手少阳三焦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及其下腧穴的概况。三焦的脉气,和足少阳、少阴两经相互联系,是足太阳经的别络,它的脉气,从踝上五寸入贯于腿肚,出于委阳穴,由此并入足太阳经的正脉,入内络于膀胱下焦。三焦的实证,会出现小便不通的癃闭病;三焦的虚证,会出现小便失禁的遗尿病。治属虚的遗尿病,当用补法;治属实的癃闭病,当用泻法。
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少泽,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节前陷者中也,为荥;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输;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行于阳谷,阳谷,在锐骨①之下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为合,手太阳经也。
【注释】
①锐骨:指手腕背部小指一侧的骨隆起处。
【白话解】
小肠的脉气循行,上合于手太阳经。它的脉气,出于少泽穴,少泽在手小指端的外侧,称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前谷穴,前谷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于后溪穴,后溪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称之为输;脉气由此过于腕骨穴,腕骨在手外侧腕骨前陷中,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行于阳谷穴,阳谷在手外侧腕中,锐骨下陷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小海穴,小海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伸臂屈肘取之,称之为合。这就是手太阳小肠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
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输;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间,为原;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
【白话解】
大肠的脉气循行,上合于手阳明经。它的脉气出于商阳穴,商阳在大指次指端的内侧,称之为井金;脉气由此流于二间穴,二间在食指内侧本节前陷中,称之为荥;脉气由此注于三间穴,三间在食指内侧本节后陷中,称之为输;脉气由此过于合谷穴,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称之为原;脉气由此行于阳溪穴,阳溪在手腕上侧横纹前,两筋间陷中,称之为经;脉气由此入归于曲池穴,曲池在肘外辅骨曲肘横纹头陷中,屈肘横肱取之,称之为合。这就是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
是谓五脏六腑之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六三十六腧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白话解】
以上所说五脏六腑的腧穴,五脏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输穴,五五共二十五个输穴;六腑各多一个原穴,六六三十六个输穴,六腑的脉气出于足太阳、足阳明、足少阳,同时又和手三阳经上下相合。
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白话解】
在左右缺盆的正中间,属于任脉的叫作天突穴。次于第一行,而近任脉之侧的动脉应手处,属于足阳明胃经的叫作人迎穴。次于第二行,属于手阳明经的叫作扶突穴。次于第三行,属于手太阳经的叫作天窗穴。次于第四行,属于足少阳经的叫作天容穴。次于第五行,属于手少阳经的叫作天牖穴。次于第六行,属于足太阳经的叫作天柱穴。次于第七行,居项中央,属于督脉的叫作风府。腋下动脉,属于手太阴的叫作天府穴。腋下三寸,属于手心主的叫作天池穴。
刺上关者,呿不能欠;刺下关者,欠不能呿。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两关者,伸不能屈。
【白话解】
针刺上关穴,应张口而不能合口;刺下关穴,应合口而不能张口。针刺犊鼻穴,应屈足而不能伸足;针刺内关、外关穴,应伸手而不能弯曲。
足阳明挟喉之动脉也,其腧在膺中。手阳明次在其腧外,不至曲颊①一寸。手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出耳后,上加完骨②之上。足太阳挟项大筋之中发际。阴尺动脉在五里,五腧之禁也。
【注释】
①曲颊:指下颌角的部位。
②完骨:耳后高骨。
【白话解】
足阳明经的人迎穴位于挟结喉两旁的动脉应手处,它的脉气下行于胸膺、气户等穴。手阳明经的扶突穴,在足阳明经动脉人迎穴之外,还不到曲颊,而离曲颊一寸之处。手太阳经的天窗穴,正在曲颊下面,扶突后一寸。足少阳经的天冲穴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经的天牖穴在耳后,在该处有完骨穴加于其上。足太阳经的天柱穴,挟项后发际大筋外侧陷中。属于阴尺动脉处,是手阳明经的五里穴。如误刺该穴,会使五输穴所内通之脏气竭尽,所以禁针。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清]之腑①。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②。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③,是孤之腑④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注释】
①中清之腑:胆藏胆汁,清而不浊。故《难经·三十五难》谓胆为清净之腑,与其他各腑转输浊物不同。
②故将两脏:故,是承递连词,将,有“行”义。这是说少阴经脉,归属于肾而上连于肺,因此,肾之经气行于肺与膀胱两脏。
③属膀胱:三焦疏通水道必须下通膀胱。
④孤之腑:六腑之中唯三焦无脏与之相配,所以说是孤独之腑。
【白话解】
肺和大肠相配合,大肠是转送糟粕之腑。心和小肠相配合,小肠是接受胃部所已腐熟水谷之腑。肝和胆相配合,胆是清净不受秽浊之腑。脾和胃相配合,胃是容纳水谷之腑。肾和膀胱相配合,膀胱是水液所聚之腑。少阴隶属于肾,它的经脉分布,上连于肺,所以肾的经气行于膀胱和肺两脏。三焦这一腑好像是四通的水沟,有疏调水道的功用,下和膀胱联系,但它在这里无脏相配,所以称它是孤独之腑。以上是说明六腑与五脏配合的关系。
春取络脉诸荥①大经分肉之间②,甚者深取之,间③者浅取之。夏取诸腧孙络④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⑤,余如春法⑥。冬取诸井诸腧之分⑦,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藏之所宜。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注释】
①络脉诸荥:络脉指十五络穴,如列缺、支正之类。诸荥是指各经的荥穴,如鱼际、劳宫之类。
②分肉之间:分肉,指肌肉间赤白相分;分肉之间,指肌肉与肌肉之间的凹陷处。
③间(jiàn剑):谓病轻。
④诸腧孙络:诸腧是指各经的输穴,如太渊、太白之类。孙络是指细小浅表的支络。
⑤诸合:指各经的合穴,如尺泽、阴陵泉之类。
⑥余如春法:谓秋除应取合穴外,其余的如同春季的刺法一样。张介宾所谓“亦宜取于大筋分肉之间,而可浅可深也”。
⑦诸井诸腧之分:张介宾曰:“诸井者,十二经之井穴,如手太阴少商之类。诸腧者,脏腑之腧,如肺俞、心俞之类是也。非上文五腧之谓。”
【白话解】
在春天针刺时,应取浅表部位的络脉和各经荥穴以及大筋和肌肉的间隙,病重的可以深刺,病较轻的就应浅刺。夏天针刺时当取十二经的输穴以及肌肉、皮肤之上的浅表部位。秋天针刺时应取十二经的合穴,其余像春天的针刺方法一样。冬天针刺时,应取十二经的井穴和脏腑的腧穴,并且应该深刺留针。这些都是四时气候演变的顺序,经脉之气所聚的处所,疾病在四季发病的部位,针刺最为适宜的地方。至于治疗转筋的病人,要使其直立而取穴针刺,病很快就可以好了。治疗四肢偏废的痿厥病人,可使患者安卧而进行针刺,使他立即有轻快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