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的理论化

排名不仅引起了决策者和高等教育领导者们的关注,也出现了排名相关的学术论文与硕博论文,国际会议与研讨会,新闻报道与政策文件等,甚至还有专门讨论这一主题的大学课程(O'Meara,2010)。这肯定与国家或全球排名的设计师和发起者们的初衷相去甚远。ARWU排名的制定是为了“揭示……我们(中国顶尖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根据知识生产竞争力的科学计量指标衡量)”(Liu转引自Luo,2013,p.167),以支持“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并呼吁政府提供相应的支持”(Liu,2009,p.2)。而USNWR排名旨在为“未来的学生和家长提供关键的评价信息,帮助他们明智地做出对工作和职业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学选择”(Morse,2010a)。

夸夸雷利·西蒙兹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在2004年与《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联合推出了THE-QS排名,初衷是“为学生及其家庭服务”,但现在已被“政府和大学领导用来制定战略目标……”(Sharma,2010a)。通过把握时代潮流,这些早期的市场参与者创造了一个利润丰厚的行业。

有关排名的文献大致可分为两类,即方法问题和理论认识。大多数评论者都将重点放在前者,对指标选择的依据、指标的赋权、统计方法和计算上的准确性或适当性提出质疑和挑战。这种关注并不意外,因为排名是一项量化工作,方法正在不断发展,结果可能会有争议。鉴于排名还相对处于初级阶段,排名机构欢迎并鼓励评论者和批评者们参与到排名工作中,并主办了各种会议和研讨会。可以说,这种对话的必然性是其品牌形象和基本理念所要求的;换句话说,如果排名关涉高等教育绩效的透明度,那么发起人就有责任同样透明。这些活动也成为重要的宣传阵地。另外,对话可以说是排名合法化进程中必要组成部分;让用户参与这一过程,澄清他们关注的问题,最终的排名结果就会更容易被用户接受,也更有影响力。

一小部分学者试图对排名进行背景分析,解读其受欢迎的基础,并研究排名对高等教育、教师和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影响和意义。这些文献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释排名现象:①国家和国际组织(如欧盟)被锁定在国家竞争优势的战略中;②院校为生存而努力的过程中,组织和院校文化与行为随着外部环境发生改变;③教师与学生利用地位体系中的朋辈及自我认知的正(负)相关性,并作出回应。这些问题大致可归纳为全球化与权力网络、组织行为与变革、社会资本与地位商品三组论点,每组论点都试图将高等教育变革置于一个更广泛的框架中(参见O'Connell,2014,p.41-66;Lo,2014,p.41-80)。

本节概述了这些观点,为前文的讨论和本书的其余部分奠定了背景。虽然后文讨论的每一种理论框架都可供不同的研究者独立阅读和使用,但笔者认为也可以串联起来阅读。每一种理论方法都描述或解释了排名现象的不同方面,它们之间有很强的联系或重叠。

全书的讨论一语概之,即排名是全球竞争加剧的必然结果。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和知识的发源地,已经成为地缘政治斗争的支点,各国围绕这个支点,争夺更大的全球市场份额。同时,高等教育机构也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在竞争环境中与其他行为者或企业并无不同;为了生存和发展,许多院校正在改变战略或调整行动,以适应排名所颁布的标准。院校行为受到这样一种观念的影响,即那些排名表现最好的院校将吸引更多、更有能力的学生,获得更多资源或更高的声望。学生们将排名与更好的教育质量联系在一起,更关键的是他们还将排名与更好的职业机会和生活方式选择联系起来。各国政府也在据此重组或重塑其教育系统,认为排名前列的院校是吸引流动投资和国际人才(二者是全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