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父母是孩子一生的朋友
- 未来教育工作室
- 2477字
- 2023-08-10 18:01:50
孩子的好发展,需要父母的全局观
妞妞是我老公的外甥女,11岁,上小学五年级。妞妞平时和奶奶、妈妈一起生活,爸爸在外市打工,一年总共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家。
我们住得很近,妞妞周末和假期经常来我家。她很愿意跟我聊天,说她的小秘密。在我看来,她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爱唱歌跳舞,是个开朗活泼的姑娘。
突然有一天,妞妞被她的好朋友涵涵打了,还被逼着给涵涵钱。这已经构成了校园霸凌,绝不是简单的小女孩之间闹矛盾。
事情并不是她主动告诉我们的,而是姥爷在看她手机时,发现了她给涵涵的转账记录。姥爷几番询问,妞妞才哭着说:"是她逼我的。她说我要是不给钱,她还会打我。"令人震惊的是,她已经被涵涵打了好几次了。暴脾气的姥爷当即质问道:"为啥不早跟我们说?你咋这么窝囊,为啥不还手?为啥就打你不打别人?你要是学习好,别人还能打你?"
第二天,妞妞奶奶到学校找了老师,让涵涵还钱道歉。妞妞也保证,以后再也不跟涵涵玩了。
一个周末,妞妞来了之后,我单独跟她聊起这件事。
我问:"涵涵都打过你哪里?疼吗?"
"她用棍子打过我的屁股,踢过我的腿,打过我的胳膊,当时挺疼的。我不借给她钱,她就骂我傻,还说我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
听到这里,我很惊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一个12岁的小姑娘竟能说出如此咄咄逼人的话。
妞妞告诉我,涵涵也打过其他同学,但她并不认同这种做法,也没有跟涵涵一起打过别人。
我好奇地问:"那你为什么还和她一起玩呢?"
妞妞笑了,说:"因为我没有别的朋友,只有她!她带我去城里玩,还教我打游戏。以前我俩也闹过别扭,但过不了多久就会和好。不过,她总是找我借钱。我现在不想跟她做朋友了。"
我突然发现,眼前这个小姑娘,可能并不是我认为的那样。
仔细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妞妞有一个让我很不解的行为——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看到冰箱里有巧克力豆,她会对我说:"这个是不是要过期了?赶快吃了吧。"她想吃雪糕,也会跑过来问我要不要吃,而不是直接去拿。
家长对待她的方式大多是吼叫和说教。她想吃某样东西时,家长会说:"还吃!都这么胖了,吃什么吃!"她看手机时,家长会说:"眼睛都快瞎了,再看,我就把手机摔了!"她衣服穿脏了,家长会说:"这么好的衣服,你穿都白瞎了!"
我记得,有一次妞妞提出了一个要求,不但没被满足,还被妈妈骂。我看到妞妞跑到厕所,边哭边打自己,小声又用力地说:"不给我自由,你们生我干吗!"还有一次,我们在游乐场玩,她想吃3元的雪糕,姥爷却只给她买了1元的雪糕。妞妞撕掉包装后,不小心将雪糕掉在了地上,她忙不迭地捡起来咬了一口,嘟囔着"没事没事,还能吃"。
当时我正在上儿童心理技能训练课。我把妞妞的案例讲给老师后,老师说:"妞妞在心理上离不开涵涵。而且,你看到的这些事情都是有联系的。"
果然,一周后妞妞高兴地告诉我,她与涵涵又和好了。
学完儿童心理课和家庭教育辅导师课后,我重新去看待发生在妞妞身上的被欺负事件,以及我观察到的她的一些日常表现。我发现,这些都只是当下的结果。它们看似各不相关,但背后却有着相同的原因。
妞妞为什么忍着被打、被骂、被借钱,还要与涵涵和好?
一、给孩子足够的独立感、能力感、安全感
对于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女孩来说,生理和心理都已开始发生变化。她们除了亲子关系,更需要同伴关系带来情感的支持。除了涵涵,妞妞没有其他可以一起玩游戏、一起吐槽、一起分享秘密的伙伴。家里的长辈又总是不能与她同频,甚至不理解她,不能温和待她,她没有更好的情感寄托,所以只能抓住涵涵不放。
那么,妞妞为什么没有别的朋友?
交朋友属于孩子的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基础并不是孩子本来的性格,而是独立感、能力感和安全感。
独立感强的孩子,时常能主动、独立地做事。家长只有给孩子充分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才能让孩子学会自我负责。这样的孩子才能主动去结交朋友。
能力感强的孩子,在独立做事的基础上,可以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边界,既能勇敢探索,又能识别危险。这样的孩子才有信心去参与到其他孩子的活动中。
安全感强的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中,被接纳、被看见、被理解、被信任,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支持给了孩子向外探索的勇气。这样的孩子才能信任他人,愿意与别人交朋友。
看似社交能力不错的妞妞,实际上内心却很匮乏。妞妞能自己做选择、做决定的机会比较少,又因为学习成绩差常被家长指责。另外,爸爸长期不在家,妈妈和奶奶缺乏正确、温和的教养方式,使得妞妞没有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环境。独立感、能力感和安全感都在减分,妞妞自然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正常地交朋友。
二、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妞妞的需求不被满足、不被接纳,所以她长期处于压抑的环境中。这让她不得不学会"转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她用偷偷哭、打自己的方式发泄,她视掉在地上的雪糕如珍宝。这无端消耗了妞妞很多成长的正能量,减少了她主动向外探索的精力与热情。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内向、不爱说话、不主动和别的孩子玩,便会强迫孩子主动上前,甚至会认为这是孩子的错,需要他自己改。这种做法是对当下看到的结果的直接评判,治标不治本。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对结果背后的原因追本溯源。只有找到正确的引线,才能阻止爆炸。
妞妞目前出现的很多状况,并不是一天、一个事件造成的,而是连续的、许多事件互相作用的结果。诚然,人有自我修缮的能力,妞妞在正确的引导下也能获得好的成长。但是,破坏后的自我修正,需要消耗巨大的认知资源和心理努力。治未病比治病要容易得多,父母对于孩子的发展,应尽量防患于未然,而非亡羊补牢。
孩子的发展就像培养一棵树。带着全局观,我们才会从种子开始,认真对待每一次浇水、施肥、除虫,因为它们很可能对这棵树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远的生长状况都有重要的影响。将来有一天,如果孩子出现问题,我们并不是责备孩子,而是要反思自己,竭尽所能补充缺失的元素,这样才能继续推动孩子的发展。
全局观就是从种子开始,培养一棵好树。
作者:李晓蓓,创业者,为了能够做好实习妈妈,将公司交给他人打理,创办了一所学校,专心于教育。拥有多个身份:心理咨询师、调查分析师、国际英语教师。擅长心理学、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