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我和猫咪们离开符望阁后又来到了碧螺亭,碧螺亭位于符望阁前的叠山主峰之上,因为亭子的形状像一朵绽放的梅花,并且亭子上的建筑构件也是使用了梅花纹的装饰,所以这座亭子又被称为“碧螺梅花亭”。碧螺亭建造清朝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间,亭子的平面呈梅花形状,底座是五瓣形的须弥座,五柱五脊,屋顶是重檐攒尖顶,最顶部安装了束腰蓝底白色冰梅宝顶。碧螺亭形状独特,亭子上使用的颜色多样,相互映衬,是一座十分罕见的亭式建筑。
接着我和小六、活起来的猫抱枕青青等一共十一只猫咪从碧螺亭出来后又来到了竹香馆,竹香馆位于宁寿宫花园第四进院落内符望阁的西北边。清朝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间,模仿建福宫花园的碧琳馆而建造的。
竹香馆是一座上下两层的建筑,主楼是三间,两侧的耳楼各是一间,耳楼两端又连接斜廊,北边通向倦勤斋,南边与玉粹轩相连接。主楼的屋顶是歇山卷棚顶,小馆所有的屋顶都是用黄色琉璃瓦片来装饰屋顶的檐和脊,剩下的是用绿色琉璃瓦进行装饰的。
竹香馆的外堆满了石头彻成的假山,小馆的下层窗口被掩映在山石缝隙之中,简直是相得益彰,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竹香馆的外面修建有弓形的围墙,围墙正中有一面八方形洞门,围墙上的两侧则安装有许多扇绿色的琉璃漏窗,这面弓形的围墙将竹香馆围成一座独立的小院。小院内树木茂盛,环境美丽、幽静、典雅、古朴。这座小院内以前有许多翠绿的竹子,以前乾隆皇帝可能就在这座小馆里坐着观赏外面小院内的翠竹美景吧,可惜当时种植的这些翠竹早已不在了,我只能和猫咪站在小院内想像当时这里的到处都是翠竹的美丽风景。
接下来我和猫咪离开竹香馆来到了玉粹轩外面,玉粹轩的东边与符望阁相望。清朝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间,模仿建福宫花园的凝晖堂而建造的。
站在外面,可以看到这座小轩是广为三间,前出廊的样式。屋顶是歇山卷棚顶,顶上用绿色琉璃瓦片来装饰檐和脊,剩下的是用黄色琉璃瓦进行装饰的。小轩里面隔有三个小房间,南边的小房间称为得闲室,北边的小房间是佛堂,再北边的小房间则称为净尘心室,小轩内有通道可以向北来到竹香馆,乾隆皇帝曾在玉粹轩内有诗曰:“均成玉之趣,却恐画难工。个里养纯粹,休言一室空。”
当时的清朝工匠们在雷声澂的带领下在玉粹轩外面的东南侧修建有一道横着的、用彩色的小石片贴面装饰的比较短的小墙,北侧则修建有一条游廊与东边的符望阁相接,这样一来就将玉粹轩外面隔出一座自成一体的小院。
因为玉粹轩的里面还没有对游客,我只能和猫咪们在外面一起用眼睛仔细地看了一下里面,只见小轩里面的正中有一幅大型画作,这幅画作可以看出是一幅“三维”的立体画作,画作中有三位美丽的女人,在她们的身旁有许多小孩正在嬉戏玩耍。
猫抱枕青青告诉我:“主人,这就是故宫内著名的‘线法通景画’。玉粹轩内的这幅线法通景画是一幅清朝乾隆时期的《岁朝婴戏图》,清朝时期的皇宫内的线法通景画,是清朝时期盛世期间中西艺术文化交流的产物。‘通景画’是清朝皇宫内特有的一种尺幅非常巨大的贴落画,一般材料是绢或者是高丽纸,尺幅巨大,要直接粘贴在墙上,它能够全面覆盖要进行装饰的墙面或者是屋顶,同时也能与墙面或者屋顶融为一体,有着类似壁画的全景装饰效果,并且通景画作可以有利于修复或者是更换。清朝时期的人类将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法技术概括为‘定点引线之法’,简称为‘线法’,所以用西方的透视技法绘制的,而且还要有深度的三维立体空间感受的‘通景画’,就被称为‘线法通景画’,游客在欣赏这种画作会有一种‘人在画中行走’的奇妙感觉。大部分线法通景画的,会在画面中描绘与要装饰环境合适的建筑内檐装修形式,以此给人类造成一种画面虚构的空间与真实建筑的空间的连接,两种空间融为一体。清朝康熙时期西方的绘画技法传到清朝皇宫,雍正时期线法通景画形成,乾隆时期用线法通景画作开始装饰宫廷苑囿,从此线法通景画作成为你们人类一种时代潮流,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这种线法通景画已经很少看到了,故宫内现在只有养心殿、倦勤斋、玉粹轩和长春宫等建筑内还能看到线法通景画。”
青青讲述完后,也许站得离这幅《岁朝婴戏图》太远了,“人在画中走”的感觉就没有那么明显。不过接下来我就要和爸爸等人一起探索倦勤斋内的“通景画”,人在画中走的感觉就会非常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