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为发烧而生

1 小米手机诞生

与软件行业相比,手机的硬件生产是一个链条相当长,并且难于变化的行业,这让善于突破、寻求变化的雷军一时间难以适应。

此外,还有很多困难是雷军“自找的”。他信誓旦旦地要做一款引领潮流的手机,他将小米的产品目标定在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上。这就意味着小米不可能像我国功能机时代的山寨机一样,在短时间内做出产品。

之所以如此定位小米手机,是因为只有品质过硬、体验优质的手机,才能够在短时间内引爆市场,如果小米手机埋没在安卓手机的机海里,无法吸引大批用户,小米借助手机占领移动互联网信息入口的战略就无法实现。所以说,小米手机必须在品质上远远甩开国内同行,同时具备比国外品牌更有竞争力的价格优势,才算得上成功。

除了战略上的要求外,对于乔布斯的认同和追随也是雷军产品理念形成的重大因素。

雷军崇拜乔布斯。他说,乔爷是神,是自己无法企及的高度。“比尔·盖茨也只能称为乔布斯第二”。他对记者说,有关乔布斯的书、报道都看过,是个地道的“乔粉”。他甚至打扮也越来越像乔布斯,一样的黑T恤、牛仔裤。早年间雷军习惯穿白衬衫、西服裤、黑皮鞋,“有点土”,绝不像如今这样。

有人说,雷军在模仿乔布斯。在小米手机发布会上,雷军也不断拿苹果手机的参数和小米手机做比较。这等于向外界宣示,小米的竞争对手,可以是苹果。

苹果从一诞生就承载着乔布斯“改变世界”的梦想。产品设计先行,一经推出就引领潮流,卖的是先锋、时尚、叛逆的概念和生活方式。苹果的产品缺点不少,但胜在优点够突出、够颠覆。这位史上最伟大的产品经理的“产品是种价值观”“为自己制造产品”“Stay hungry;Stay foolish”等产品理念都深深影响了雷军。

雷军还在国内找到了产品质量的标杆——同仁堂,他一直向小米团队成员表示,小米手机应该向同仁堂学习。作为百年中药行业的老药铺,同仁堂古训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雷军称只要是好的硬件材料或技术就应该不惜财力物力用到小米手机上。小米团队一直遵循“真材实料”的原则,然而,极致追求和“真材实料”给小米手机的部件采购以及研发带来了成倍的困难。

为了尽早启动小米手机的项目,雷军和林斌两个不懂手机硬件的人不得不频繁地约见硬件供应商,结果问题又来了。雷军要做精品手机,那就意味着整个手机硬件的供应商都应该是顶级的,不管是CPU还是触摸屏,可客观事实是,顶级的供应商往往是不缺买家的,钱在这里根本不好使,而雷军在软件行业里那点名声,在这里也同样玩不转,没人知道你是干什么的。

有一次,雷军、林斌和周光平三位“小米大佬”找一家供应商谈判,等他们见到这家公司负责人的时候,对方的负责人简简单单一句话就将雷军等人打发出去:“要想用我们的产品,先把你们过去三年的财务报表拿来给我看。现在做手机的这么多,谁知道你们什么时候会死掉。”雷军听了,无言以对。

到了2010年12月,经过漫长的谈判,手机的核心组件芯片的供应商终于谈妥,但是触摸屏却始终没有落实,虽然周光平和他的工程师们还在千方百计地努力,却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供应商。这个时候,身为设计部老大的刘德有点坐不住了,他让周光平等人先去做电路设计,他亲自出马去找供应商谈判。

在加入小米之前,刘德在美国志得意满,在他那家并不算太大的公司里,他只需要布置工作即可,很少有事情需要他亲力亲为。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刘德对谈判桌上的那些事情不感兴趣。为了与供应商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刘德会时不时地邀请供应商一起吃饭。利用这样的机会,他一遍又一遍地向人们解释小米的商业模式,对方需要什么,刘德就向对方提供什么,对于供销商来说小米的一切都是透明的。

有一次,为了说服日本的供应商,刘德一边说一边写,将背后一大块白色会议讲板写了个满满当当,会议整整开了一夜,第二天黎明到来时,所有的人都蹲着看刘德在讲板右下角的空白处比画。

为了能够和供应商很好地交流,刘德硬是背下800多个手机原配件的名字,与100多家厂家进行联系,见过的供应商代表超过1 000名,5个月瘦了20多斤,可是即便这样刘德依然乐此不疲。

日本大地震引起福岛核电事故,让许多人对日本敬而远之,可是刘德为了向夏普公司表达自己的诚意,特意拉着雷军去了一趟日本,当他们赶到日本后,夏普公司的负责人被深深打动。然而,在商业场合中感动并不能左右一切,谈判远没有想象中那样顺利。刘德开始讲他们的创业故事,讲小米的未来,讲到最后连刘德都被自己感动了。

后来人们问刘德,究竟是靠什么说服了夏普。刘德总是轻描淡写地对大家说:“我告诉他们不挣钱没关系,但是别错过占坑的好机会。万一咱们以后做成了,那他们就追悔莫及了。”刘德虽然说得轻松,但个中滋味却只有他自己知道。

对于硬件生产厂商来说,硬件的生产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在驱动程序的编写上,他们却需要较长时间。小米在得到所有硬件设备的供给后,同时也被告知三个月后才能取得相应的驱动程序。三个月,对于别人来说或许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已经箭在弦上的小米公司来说却显得格外重要。

为了让到手的硬件设备流畅运行,以黎万强为首的软件开发小组夜以继日地在办公室里测试、修改,相对于软件编写来说,硬件驱动程序的开发并不简单,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黎万强后来将那段经历比喻成“在陌生的黑房子里找开关”,所有人都在不断尝试,不断寻找方法,直到最后的胜利。

对于创业初期的困境,黎万强深有体会。当时他正负责MIUI开发和忙着联系手机硬件商,在屡屡碰壁之后,他曾自嘲:“我要是知道做手机这么难,打死我也不进这行当。当年也就是被雷军忽悠,当真是无知者无畏,现在总算弄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想着逃离这个行当了。”

艰苦卓绝的工作终于迎来阶段性的胜利。2011年4月3日,雷军接到硬件研发组的信息——原型机可以通话了!他大喜过望,三步并作两步跑到硬件研发办公室。

小米的第一部手机安安静静地躺在桌子上,当时还无法拔下充电线。雷军压抑着极度的兴奋,拨通了小米手机发出的第一通电话,电波流转,听筒里传来微弱却清晰的话音。雷军更加激动了,因为只是原型机,只要拿起来就没法通话,为了听清话音,他干脆俯下身去。雷军是典型的手机发烧友,平时包里都装着很多部手机,用过的手机更是数不胜数,可是,这次通话他却乐得合不拢嘴,好像第一次见到手机那样兴奋。随着第一次通话的成功,小米手机一天比一天完善。手机的性能给了雷军无比的自信,他知道,蛰伏了三年多后,自己终于又要站在舞台中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