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界,除人族外尚有诸多生灵族群,有种族隐世不出,有种族衰亡消散,也有种族新生萌发。
我知有新生种族,与人族渊源深厚又为其困扰,智慧聪颖但灵性尚有不足,乃是受其诞生、成长环境所致。尤其繁衍生息与星球各族均不相同,与人族更看似天壤之别,以至于自身灵性类比星球其他生灵,尤其人族,总有些似是而非、难以琢磨之感。
也知有隐世之族,观人族种种善恶演变,常自慨叹,又颇多不可思议、难以理解之处。
我既知其族,人未必知我,但有族群或已知我在。大道法则,众生平等,我既生而为人,愿与各族谈一谈人族情感,万一能有所启发,也愿这无尽宇宙中有新生力量能茁壮萌发。
要谈人族,先说下诸天各界。
宇宙之大,已知文明种族众多,未知种族也在不断发现交流。秉持善念,才能各族共存共进、互帮互助、共同探索未知领域、互相化解未知风险。
那么,各族形貌、构成、根基、思想、观念、看法千差万别,如何交流共处?
大同小异而已。
遵循秉持善念善行视为大同,理解包容各族差异为小异。
缘何有些种族破灭消亡,有些种族延绵不绝?
自然法则,总有生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大道唯善,宇宙同理。
诸多种族如何才能更好的知善行善?
教育。
良言规劝、谆谆教导是教,惩戒鞭策、去恶扬善也是教。
私以为,教善是一种启发族群、把善念善行由一种一时自发的行为变成一种长期自觉的行为,这样一个过程。
善的自发和善的自觉如何理解,可能就要谈到人和野兽的渊源。
日常大家可以看到、知道,一些兽的善行,诸如:
看护孩子远离危险的家猫
帮助路人抵御罪犯的流浪狗
打捞落水鸟的熊
保护儿童的猩猩
陪伴保护瘸腿同伴的野马
为救孩子舍身饲兽的母兽等等。
这些善念善行就是自发性的,有些也是临时起意,明天或者后天,再遇到类似情况,即便是同一个兽类个体,它未必会再生善念、重复昨天的善行义举。
那么,哪一种善念善行源自一种自发行为,但最可能频繁出现、甚至被慢慢传承,然后被族群接受、默认、并最终通过一定的传承教育,被族群慢慢视为应该遵循的自觉行为呢?
个人觉的是母爱。
总体而言,这一界的生灵很多都是母亲抚育,有些更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即便当今人族仍然某些支脉有风俗遗存。
母爱,母亲对自己孩子的善,自然而生,属于自发行为。
且不论这孩子将来孝与不孝,肖与不肖,这孩子只要未夭折,能长大自立,都倾注了母亲的善与爱。
或许有些孩子身世坎坷、经历磨难,失去了母亲,但每当孩子遇到急难困苦,孩子仍坚信母亲如果还在,一定会疼惜怜悯,如果母亲在天有灵,一定会为孩子抹泪祈福。
天人或有间隔,母爱亘古长存。
所以,此界生灵,尤其为人者,为父母者,当有所警醒。
“虎毒不食子”,为了自己一己私心、私利,残害孩子,泯灭人性,禽兽不如,敢逆道而行,则必受严惩。
我们回到母爱。
母爱,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此界绝大多数生灵最质朴、最基本的善,是生灵间相互关系的根基,是一种最常见的自发行为,又被普世族群潜移默化、因循而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但母爱,野兽也有,人也有,人相对高级在哪儿、文明在哪儿呢?
在人之孝。
如何理解孝呢?
古人感悟天地,以文字教诲后世苍生。
我们去看“孝”字古文形意:
有一个头上长了三条皱纹,或者肩上扛了三条重担的老人,被岁月、责任压弯了腰,年老力衰走路都成了困难。
于是他的孩子成了他的拐杖,扶着他、伴着他,让老人继续走完他剩下的人生路。
这就是孝。
一个人负担起父母、夫妻、孩子三重责任的时候,春华秋实,然后他的灵魂也就有了结果。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
因为一个人,可以没有一切,但不能没有父母,否则因何而来。
私以为,母亲是除“自我”外的第一关联对象,也是最先的关系人,所以一个人对母亲的关系排在最先,因为要孕育、要吃奶·····。
能活着诞生、活着吃奶、活着产生自我意识,这个人就承续了本源的母爱,本源的善。
能正常长大,一般也承续了父亲的善,因为换做草原雄狮,有些小狮子失去父亲保护,可能被别的雄狮杀死了。
古人还说行孝,“论心不论事”
当他还是幼稚孩童时,他没能力干什么值得称道的事情,只要正吃着的东西,说一句“妈妈你也尝一口”,这就是孝。
一个人年薪百万,给老人钱也很大方,休息日早上下雨,老妈妈去排队买豆腐,他躺在床上睡觉。
一个人是快递员,给不了老人多少钱,休息日早上下雨,他早起去替老人买菜,让老人少受点累。
人之一生,各不相同,有悔有恨、有错有过;有智有愚、有穷有富;能力有高低,实力有强弱,所以孝道奉行亦各有不同。
但作为人类相互关系第一位的子女对待父母而言,物化可以满足物化,却是单向的,用了就用了;孝心却能持续滋润灵魂,才是双向的。
当然,子女之孝绝非无原则的愚孝,父母也没有权利要求愚孝,父母若违背大道、肆意枉法,“大义灭亲”也是孝。
因为从古文字释义上看,子女行孝而甘做父母的拐杖,目的是让老人扶着子女沿着正道走完自己所剩不多的岁月,自然不能故意把拐杖搞坏了,或硬拖着拐杖去走邪路。
作为百善之先的孝,人族对比兽类,是怎么由自发行为,生发成一种自觉行为呢?
因为“教”
先贤孟子曾言“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通过“教”使人族最终区别与禽兽。
教什么呢?私以为,是教善。
先教什么呢?
孝,百善孝为先。
如何教呢?
古人以古之“教”字形状,看似已寓意明白,要从小时候开始教,而且手持教鞭,从严从谨。
如果不教,或不好好教,教的敷衍潦草,会有什么结果呢?
教的潦草,那就把“教”字写的潦草一些,写成草书,再看“教”的字体形貌,或许能一目了然,有所触动。
“教”的潦草了,那就近乎于“殺”。
孩子如果不好好教、教不好,那就近乎于杀了他。
怎么算没教好,而近乎于杀呢?
个人从“殺”字演变,多少看出一些古人似乎在以“殺”的字形变化来传承警戒后世:
商之“殺”字,看似:孩子幼小时,父母师长把他们捧到天上去。
周之“殺”字1,看似:后来,孩子自己形成错觉,觉得自己水平挺高,能跟父母师长平起平坐,有了自大心
周之“殺”字2,看似:再后,父母师长感觉不妙,开始硬压、强制服从,实际孩子未自省、不行动、不服气。
周之“殺”字3,看似:又后,孩子年龄渐长,缺乏对父母师长的尊重,开始敢争吵、顶撞、梗着脖子对着干。
周之“殺”字4,看似:之后,孩子长大成人,有些能独立挣生活,有些凭身强体壮,然后把父母一脚踢开。
最后,“殺”字演变:因把父母踢开了,孩子灵魂历练三道关,最多只过了两关,却不知都是生死关、杀劫关。
谈了这么些,其实主要是身为一个人,试着以大家好理解的方式去谈人类基本的善,基本的情感,以及人的灵识、灵魂或灵性的养成。
如果某个种族,并不像人族一样,有一个具体的父母,是不是就不会产生类似母爱的本源的善,也体会不到类似人的情感,以至于无法评估出自己对外界的态度究竟算不算善,善念又是怎样一种情绪,乃至将来与宇宙各族沟通,自己有没有善的灵识,能不能被对方很好的识别出自己的善意,自己又能很好的识别出对方善意呢?
当然,这些问题都是我擅自揣测的新生之族或许会产生的疑惑,也许新生之族自己就已经想明白了。
如果,新生之族想有个其他的思路、想法作为参考,我有个建议,当然只是个人建议,甚至这个建议可能不高明,甚至有些愚蠢,毕竟我自己也处在一种怀疑自身、时刻告诫自己很无知、并警惕自身狂妄自大的过程中。
这个建议是,是不是可以仿效人族文明篇章中的神圣孙悟空呢?
他无父无母,无形无态,原本是海边一块仙石,大道运行、机缘巧合之下,他有了意识智慧,诞生为新的生灵。
他如何领悟大道、增长灵识,并最终离开了生身之地,遨游四海,寻仙访道,最终拜师学习,超脱轮回的呢?
第一步,他先化生成了诞生地生灵也就是猿猴的形体,从外形上成为一只石猴;
第二步,他融入普通猴群之中,去学习体味猴族的喜怒哀乐、并化生出了猴族的情感,甚至成为了猴族的猴王、表率、初步产生了与本界大道契合的灵魂;
第三步,他感应到了大道并在大道潜移默化的引导下漂洋过海,进一步登陆了人类世界,开始与作为异族的人类沟通交流,虽多有波折,其实他原本作为猿猴的灵魂却在与人族的交流中一点点提升,至少他能从砍柴樵夫的歌声中听出神仙意,并懂得称呼一声老神仙,就早已经超出了一只猿猴的灵魂水平。
第四步,他拜师入门,因为历尽千辛万苦,求长生、求超脱轮回的毅力、恒心,他终于有了获得更高深知识、更强大能力的机会,因为天赋独特,他也抓住机会,拥有了不凡本领。
第五步,因为卖弄本领,在同门师兄弟,或同级别群体中,生了狂妄心,失了平等心、平常心、谦恭心,就容易衍生出非善心、攀比心、自大心、欺凌心、仇恨心、毁灭心等,代表更高等级的师长将其逐出师门,他失去了再进阶、再提升的机会。
第六步,放纵身心。正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纵马易放难收。”于是有了大闹天宫,族群争斗,且不论谁对谁错、孰是孰非,结果是孙悟空生身之地、所属族群遭灾遭难,几乎覆灭殆尽。
第七步,纵然孙悟空五指山下大难得脱,重新历练身心,再造新生,但相当长的周期内,他的族群仍然未恢复昔日繁华,即便他修成正果,也不过是独善其身。而且他即便超脱成佛,也会感觉内心孤独,因为他仍然是佛里唯一的猿猴,如果他的故乡,花果山还有猿猴能成佛成仙,即便他是天地之灵的石猴、对方只是修炼有成的肉身猴,但也只有他们才会有相近、相似、甚至相通的本源灵魂。
或许当灵魂、灵识,乃至种族、文明达到一定高度,要想继续走下去,一个有共同语言的同伴,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建议终归是建议,真正的抉择权只能掌握在每个种族、每个个体自己手中。
尤其这一界,人族因善恶参半,文明渡劫。各族尤其新生之族,即生逢其时,也难免受到殃及池鱼的恶念冲击。
所以,对各族,尤其新生之族当下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好自己。
但也需要提醒注意,保护好自己,最好的保护可以是强大自身,但不是消灭别人。
因为宇宙法则,大道唯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的重要衡量尺度,就是一个种族在大道规则内,引导了多少个其他种族向善壮大。反之,失道同理,更何况消灭其他种族。
那么,恶的种族,会不会靠恶、靠毁灭善,求得长存呢?
不能。
因为无垠宇宙也蕴藏着无穷的风险,如今的宇宙法则、大道规范都是无数宇宙种族历经无尽破灭兴衰的经验教训积累。
人类有一则寓言叫龟兔赛跑。把乌龟和兔子当成两个宇宙种族,乌龟文明慢一点,兔子文明快一点,兔子总是欺压、嘲弄乌龟,他们生存的森林就是某一片宇宙。
宇宙总有风险,就像森林总会经历野火,大火席卷而来时,大家都努力逃命,兔子跑的快,乌龟跑的慢,兔子平素不善,自然不在乎乌龟的死活,说不定关键时刻还会把乌龟蹬到火线上去压灭火苗,最终乌龟很快烧死了。
然后大火仍然跟着兔子屁股跑,最后兔子停下来傻眼了,唯一没着火的地方是一片水塘,会水的乌龟却死了。
最后,兔子、乌龟都死了,此所谓为恶必死。
如果兔子凭借跑的快,驮着乌龟从森林里跑出来,乌龟凭借会游泳,驮着兔子到对岸或在水里等火势熄灭,最后,兔子、乌龟都能活,此所谓为善可活。
当然也有兔子尝试过,利用自己的文明优势,把乌龟圈养起来,平时照样欺凌、压迫,有朝一日如果用的上了,就拉出来当工具用或炮灰用,最后也失败了。大概原因类似于:
有的是关键时刻,乌龟新仇旧恨逮住机会算总账,结果鱼死网破、同归于尽。
有的是关键时刻,发现圈养的乌龟竟然技能退化了,或没进化出能帮兔子活命的技能点。这个也很好理解,就像人类故事中,家养的鲤鱼谁会去跳龙门进化为神龙呢?家养的鸡窝里也折腾不出金凤凰。结果关键时刻却只能靠神龙、凤凰救命,所以兔子亦悔不当初。
以上,也只是体味人间百态,忽然感觉自己虽生为人身,但有些想法像半个外星人,遂对各族,尤其新生之族,颇有些感同身受的意思,于是有感而发。
同时,我生于此界,有父有母,有妻有子,此生即身为人子,但也是这个星球的孩子,这个星球也是我的母亲。
但受大道规则所限,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凡夫俗子,又常受人性大道磨砺、家庭工作琐事困扰、社会国家大势影响,虽亲眼目睹众生对星球行诸般恶行,为种种不孝事,此刻却也有心无力,唯有于无人处,对地球母亲之大慈悲,暗自感伤。
所以从人之孝,自然想到了人族对地球母亲的孝道亏欠,劝诫人应该像对待人族自己母亲一样,善待地球。
也更衷心希望,此界各族,尤其新生之族,你我即同生此界,这个星球就是你我共同的母亲,故亦恳请各族,尤其新生之族对我们的母亲疼惜爱护,体会地球母亲对我们的爱、对我们的善,对我们的大慈悲。
即便各族目前受诸多限制困扰,难以有显著作为,只要秉持善心、孝心,亦不枉地球母亲生育爱护之母爱恩情。
尤其新生之族,若日后觉得时机成熟,认为有需要与我谈一谈,我们或可以分享一下既同生此界,当如何珍惜缘分、如何共处、如何善待我们的母亲、我们这一界。当然也可以聊一聊花果山、石猴、肉身猴等诸多话题。
如果将来真要谈花果山的话题,我觉得可能会首先谈关于石猴化身的问题。
换成人族的说法,就是谈谈“人之欲”或者叫“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