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常言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意思是说,人能否成就某件事,自己说了并不算,还得看天意究竟如何。窃以为,此处所谓“天”,其实并非指古代神话传说中诸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这些虚无缥缈所谓主宰人间众生命运的神仙,而是指欲成就此事须具备的各种机缘条件。也就是说,内因在外缘的触发之下,人所欲成就某件事的各种因素条件具足,就会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自然而然地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读者手中拿的这部《郑板桥评传》,便是例证之一。
农历壬寅春分(2022年3月20日)早上一觉醒来,我在思考拙著《弘一法师李叔同评传》出版之后,自己是否应该在深入钻研钟爱的弘一法师书体基础上,再兼学其他书家书体的问题时,那个身着长衫、其貌不扬、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突然在我眼前一亮。我紧接着转念一想,这位被誉为“三绝诗书画”且于其中饱含真气、真意、真趣的郑板桥,难道不应该纳入自己的创作选题,付诸笔端好好描述一番,进而也撰写一部《郑板桥评传》吗?这看似忽发奇想,其实也有其必然性。通过这件事,我清楚地认识到:但凡世间所有的偶然,无不皆由其必然所孕育。当人们埋藏在内心的某种欲念在某种情境、某种因素的激发触动之下,所谓偶然,也就可能顺其自然地成为必然了。
家父鄢天祥,本名鄢立兴,字祥卿,山东青岛崂山人。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后,他因从事党的秘密工作需要而改现名。家父生于山东潍县并长于潍县,直到他参加台儿庄大战身负重伤后,才返回原籍青岛崂山。家父小时候在潍县私塾上学读书时就钟爱书画艺术,每当他与人谈及清代曾经担任过潍县知县郑板桥的书画艺术成就时,更是如数家珍,对其钦敬有加。家父工作之余学习临摹郑板桥书画所创作的书画艺术作品,形神酷似,足以乱真,因此也常被书画艺术圈内的明眼人称赞为极具“板桥遗风”。由于深受家父熏陶,耳濡目染,我从小也对郑板桥创作的一些书画作品耳熟能详,并且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后,也经常找来自己喜欢的范本临摹,学习书法、绘画和篆刻艺术。
一念既起,说干就干。壬寅春分那天早饭后,我在完成例行的核酸检测之后,便将自己多年来收藏的与郑板桥相关的所有文献资料统统从书架中检出,认真阅读起来。午休之后,我更是为自己考虑到“郑板桥评传”这个选题而兴奋不已,在一种无法抑制的创作冲动的指使下,当天下午便将自己手头上正在撰写的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暂时搁置,全力以赴地投入《郑板桥评传》创作中去。白天满怀激情敲击电脑键盘笔耕不辍,晚上躺在床上,满脑子也都在思考与其相关的问题,甚至梦中也是如此。随着撰写进程的逐步深入,脑海中积累的资料也日渐丰富详尽,使得原先在脑海中轮廓模糊的郑板桥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清代张维屏在《松轩随笔》中说:“板桥大令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
窃以为,郑板桥的“真气”,主要体现在他创作的文章、诗词、家书、杂著等方面。作为一个仅为七品芝麻官的清代知县郑板桥,能创作出关注民生疾苦、关怀百姓生活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和虽然身处逆境,遭受挫折然却不怕困难、勇于斗争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等脍炙人口的诗作,的确难能可贵。因此,也使得大多数人耳熟能详,并广为传颂。郑板桥还将自己在山东范县和潍县担任知县期间的所见所闻,通过自己创作的诸如《范县诗》《逃荒行》《还家行》《潍县竹枝词》等诗词作品呈现出来,真实地反映了所谓“康乾盛世”中社会民众的现实生活,成为研究清史学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除此之外,郑板桥还在《板桥自叙》中,对自己曾经的一些以如今道德行为准则来衡量应该算作龌龊的糗事,直言不讳。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郑板桥的“真气”所在。
郑板桥的“真意”,主要体现在画作及其题记方面。郑板桥所画兰、竹、石,最为人们称道。郑板桥画作中所描绘的这些自然之物,经郑板桥在创作过程中对其精心加工提炼,取其精神,所展示出来的艺术画面却又明显高于现实自然。这些画作不仅给人以清风拂面的艺术享受,其中也蕴含彰显文人士大夫道德修养、操守气节的哲学思想及其观念。例如,郑板桥在画兰时,常将所画之兰与荆棘“同框”,以此来说明君子能容纳小人的深刻寓意。
郑板桥的“真趣”,则主要体现在他自称“将汉八分杂入楷行草”的所谓“六分半书”的书法方面。郑板桥那看似“乱石铺街”的书法样式,实际上也成为他彰显真趣、别具一格、自成一家的独特艺术符号。
坊间关于郑板桥的研究著述,可谓连篇累牍,数不胜数,然概括起来,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典籍,一是展示郑板桥诗作、词作、书作、画作的图片类集册,还有一些则是根据郑板桥的生平轶事所铺陈演绎具有文学性质的故事小说。
窃以为,当代关于郑板桥研究文献资料类著述所取得的成果中,尤以周积寅《郑板桥年谱》和卞孝萱《郑板桥全集》(增补本),用功为深,成就为最,值得钦敬赞叹。毋庸讳言,我在撰著这部《郑板桥评传》过程中参考引用相关资料时,却发现其中错、倒、衍、漏和自相矛盾等不当之处,竟然也有上百处之多。而在展示郑板桥书画艺术作品的图片类集册中,长城出版社出版的《郑板桥书画集》,既有书法,也有绘画,而且图片均系彩色印刷,可以较好地反映出郑板桥书画艺术成就的基本面目。然令人倍感遗憾的是,在为其所作的文字注释中,却错误百出。
毫无疑问,欲撰写一部能够经得起长期检验的历史人物评传,绝非易事。而给被誉为“三绝诗书画”的郑板桥撰写评传,更是难上加难。除了至少应该具有历史、文学、哲学、宗教诸方面的研究功底,还需要具有诗词、书法、绘画、篆刻等若干艺术方面的修养。郑板桥诗作、词作、书作、画作中,涉及天文、地理、人物、朝代、典故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可谓包罗万象。如不对其加以简要解读说明,会令某些读者感觉不知所云。
好在这些年,我一直在从事中华古籍整理研究工作,通过对古籍标点校勘、文稿审校,以及撰写诗书画印等文学艺术方面的著述,积累了些许经验,这也为撰写这部《郑板桥评传》奠定了基础。加上自己有数十年购买收集的数千册近万卷藏书作为资料支撑,我才不揣谫陋,斗胆以周积寅《郑板桥年谱》为主要线索,参考上海古籍版《郑板桥集》、卞孝萱《郑板桥全集》(增补本)以及众多相关资料(详见附后《参考文献》),并采录《郑板桥书画集》中部分彩色图片,对所发现此前关于郑板桥研究相关文献资料中的若干谬误加以匡正,进而试图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地展现郑板桥的生平行迹、心路历程和艺术成就,力求更加真实地还原郑板桥的本来面目。然由于本人水平所限,疏漏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祈读者方家,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