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讲与口才(微课版·第2版)
- 孙小杰主编
- 4676字
- 2023-07-31 17:29:29
三、态势语言的构成
一个现代化的养蜂场养了几百箱蜜蜂,在每一个蜂巢里都装着一面很大的放大镜,只要按下按钮,蜂巢内部就会被电灯照得通明。因此,任何时候,这些蜜蜂的一举一动都能被很细致地观察到。在语言交流中,表达者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听众都在用心观察,所有的眼睛都看着他,以期更好地理解其意图。在这种情况下,表达者个人言谈举止中微小的不协调之处会显得格外突出。所以在语言交流的训练中,态势语言训练至关重要。态势语言主要包括目光语、表情语、体态语和手势语四个方面。
(一)目光语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最能传神的,是口语交流中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会产生很强的感染力。兴奋、热情的目光会使听众高兴;和蔼、关切的目光会使听众感到亲切;坚定、自信、充满希望的目光会使听众受到鼓舞;冷峻如剑的目光会使听众不寒而栗;充满仇恨的目光会使听众怒火中烧。因此,应注意运用目光语来表达内在的丰富情感。目光语主要体现在时间、部位和方式三个方面。
1.时间
实验表明,在整个语言交流过程中,双方的目光相接累计应达到全部交流时间的50%~70%,只有这样,才能在彼此间建立起信任。如果目光相接不足全部交流时间的1/3,则表示一方或双方对交流内容不感兴趣。还要注意的是,在语言交流中除关系十分亲密外,一般连续注视对方的时间应在1~2秒,长时间注视会给对方造成不舒服的感觉。
2.部位
目光语的部位在场合不同、对象不同的情况下而有所不同。在业务洽谈、交易磋商、贸易谈判等公务活动中,目光停留的部位是对方的前额至双眼这一区域,这样会显得严肃认真、有诚意、积极主动,容易把握交谈的控制权。在大多数的社交场合,目光停留的部位则是对方的双眼至嘴这一区域,这样会显得友善、尊重,富于关切。对于普通异性或陌生人,切忌将目光停留在对方的双眼和胸部之间,这种目光语是不合礼仪的。
3.方式
目光语的使用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环视法。这是用眼睛环视听众的方法。在环视过程中要做到神态自然,视线在全场按一定规律自然地流转。这种目光可以控制听众的情绪,了解听众的反应,检查语言表达的效果。但头部不可大幅度地转动,以免扰乱听众视线,分散听众的注意力;也不可过于呆板,使听众感到僵化而无生气。二是注视法。这是把视线集中到某一听众或某一区域,只同个别或部分听众做视线接触,以对听众做比较细致的观察,引导全场听众专心听讲,或制止个别听众在场内小声议论、做小动作等。但注视个别听众时目的要明确,时间不宜过长,能让听众充分理解意图即可。三是虚视法。这是用眼睛似看非看的方法。虚视要求睁大眼睛面向全场听众而不专注某一点,使每一个听众都感觉到被注视。这种目光能够控制全场,可以克服语言交流中的怯场心理;在回忆和描述某种情景时,还可以表示思考,带领听众进入想象的理想境界,使听众受到优美意境的熏陶和感染。目光语必须注意与面部其他表情协调一致,与有声语言密切配合,而且反应要灵敏、自然、和谐,不可随意挤眉弄眼,显得生硬做作。运用虚视法,要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
(二)表情语
面部表情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它是“心灵的镜子”。这面“镜子”,是由脸的颜色、光泽、肌肉的收与展,以及面部的纹路所组成的。它能把具有各种复杂变化的内心世界,如高兴、悲哀、痛苦、畏惧、愤怒、失望、忧虑、烦恼、疑惑等迅速、敏捷、充分地反映出来。面部表情包括眼、脸、眉、口四个部分。前面已对目光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此对面部表情中的“眼”就不再重复,只阐述其余三个部分。
1.脸
脸的表情依靠面部肌肉动作和皮肤颜色、纹路的变化表现,而面部纹路的变化又跟面部肌肉动作的变化密切相关。一般“愉快”“和谐”“善意”的表情,脸上的肌肉动作都向上;“不快”“悲哀”“痛苦”的表情,脸上的肌肉动作都向下;在感情强烈的时候,脸上的肌肉动作,常会一部分向上,一部分向下,一部分向左右牵扭,失去其和谐性。我们在训练面部表情时,可以选择一些感情丰富的演讲词,经过认真研读领会之后,带着感情面对镜子训练,使面部表情能够准确、鲜明地反映出自己内在的真实感情。
2.眉
眉和目相连,眉目常联合传情。如眉目低垂,表示冷漠;眉目骤张,表示恼怒;双眉紧锁,表示忧愁;眉飞色舞,表示兴奋等。在运用表情语时,眉的变化,必须和眼睛的变化协调配合。
3.口
口形变化能够表情达意。具体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嘴角向上,常表示“高兴”“愉快”“谦逊”;嘴角向下,常表示“忧愁”“失望”;嘴唇紧闭,嘴角向下,常表示“厌恶”“不满”;嘴唇微张,嘴角向下,常表示“悲哀”“痛苦”;嘴巴大张,常表示“畏惧”“恐惧”;嘴角平直而嘴唇紧闭,常表示“警惕”“坚定”;嘴角平直而嘴唇颤抖,常表示“气愤”“激动”等。上述口形与面部表情、眼神要协调配合,表情达意。
语言交流中,人的表情主要在面部,它受两种因素的制约:一是对听众的态度,二是所讲内容。对听众的态度,表情的基调应是微笑,它是“招人喜欢”的秘诀;就内容来说,表情应丰富,喜怒哀乐都可出现。比如有位推销员,他出现在客户面前时,全身散发出一种气息,仿佛在说他很高兴能来到这儿,他很喜欢即将开始的推销工作。他总是面带微笑,而且显得十分乐意见到客户。因此,很快地,他的客户觉得他十分亲切,而对他大表欢迎。
(三)体态语
我们常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虽然这些体态规范在语言交流中不必完全效仿,但我们要明白,稳定优美、舒适自然的体态,有利于塑造一个人良好的形象。体态语主要指站姿、坐姿和移动。
1.站姿
脚是整个身体的底盘,脚的姿势关系到人的“站相”,而且许多姿态均源于此。站立姿态适当,会让人觉得全身放松,呼吸畅快,易于旋转,让听众看着顺眼、舒适,体现着一种体态美、形象美。语言交流中表达者的体态、风貌、举止、表情都应该给听众以协调平衡乃至美的感受。演讲家曲啸说:“听众就是演讲者的镜子,而且是多棱镜,从各个角度来反映演讲者的形象。要想从语言、气质、神态、感情、意志、气魄等方面充分地表现出演讲者的特点,也只有在站立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恰当的站姿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丁”字式站姿。站立的姿势,一般提倡“丁”字步,即一只脚在前,一只脚在后,两脚之间呈直角的“丁”字形,两腿前后交叉,距离以不超过一只脚的长度为宜。站立时,全身的力量都应集中在前脚上,后脚脚跟稍提起。其中,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可称为“右丁字步”;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可称为“左丁字步”。这种“丁”字式站姿常用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有利于调动听众的兴趣和情绪。运用“丁”字式站姿需要注意的是两脚不宜紧靠在一起,否则会显得呆板,没有精神。
二是“稍息”式站姿。“稍息”式站姿是两脚之间任何一脚略向前跨步,两脚尖向外分开约60°,两脚之间相距12cm左右(即前脚的脚跟与后脚的脚尖之间的距离)。这种站姿要求两腿均须直立,全身力量多半集中在后脚,前脚只起辅助作用。在交流过程中,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变换为左势或右势。要改变站姿时,需要后脚前进一步,变左势为右势,或变右势为左势。“稍息”式站姿在语言交流中被广泛运用,特别是在说理等场合,一般都用这种姿势。
除此之外,站立时应注意收腹挺胸,做到“松而不懈,挺而不僵”。要克服不良的习惯动作:身体东摇西晃,背着手来回走动,以脚尖“打点”,紧张时抓耳挠腮等。
2.坐姿
优雅美观的坐姿,不仅能塑造完美的自我形象,还可以减轻自己的疲劳。男性坐着的时候,要抬头、挺胸、收腹,两眼平视对方,两腿与肩平行,要表现出男性的自信与大方。女性的坐姿与男性要求不同,强调坐姿优雅,要求坐在座位的1/3或1/2处,不要靠椅背,胸脯不要靠前桌,身体稍稍向左或右侧倾斜15°为宜,一只脚的拇趾紧挨着另一只脚的脚跟,膝盖并拢。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切忌跷二郎腿,如果跷二郎腿还轻轻抖动,常会传达出说话者漫不经心、懒散、对话题不感兴趣等信息。长时间交流,可采取坐姿和站姿相结合,这样既可缓解自己的劳累不适,也能形成一种动静相济的效果。动静结合更能突出表达所注重的思想感情。有人认为交流的技巧在于“亲切、简短、坐着说”“坐着说”比较随意,这对于拉家常式的交流较为适合。
3.移动
移动是指整个身体的运动。在语言交流中,有的人自始至终都会完全静止地站着,而有的人则可能不断走动。动与不动的原则是,如果没有移动的理由,最好的做法是站在原地。理想的做法是移动应该有助于强调过渡、强调观点或将注意力吸引到语言内容的一个特别的方面。不自觉地运动、跳动或是摇晃,不停地左右换脚,从场地的一侧走到另一侧,这些都会给听众造成眼花缭乱之感,要尽量避免。
(四)手势语
手的动作是态势语言的核心。在整个态势语言中,手势使用频率最高,作用也最明显。它不仅能够表情,还能达意。一些人上台讲话时,不会用或乱用手势,是因为缺乏运用手势语的严格训练。
1.手势活动范围
手势活动范围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上区(肩部以上):手势在这一区域活动,多用于表达积极、宏大、激昂的内容和感情。如表示坚定的信念、殷切的希望、胜利的欢呼、幸福的祝愿、愤怒的抗议等。“让我们扬起风帆,向着光明的未来奋勇前进!”右臂向斜上方打出,表示奋斗的决心。中区(肩部至腹部):手势在这一区域活动,多用于叙述事物和说明事理,一般表示比较平静的心情。“请相信我,我一定会做好这项工作的。我虽没有名牌大学的文凭,但我有勇于进取、敢于负责的品质。”右臂抬起,手抚心脏部位,表示忠诚。下区(腹部以下):手势在这一区域活动,多用于表达否定、不悦、鄙视、憎恶和厌弃的内容和感情。“考试作弊,这是令人不齿的欺骗和盗窃行为。我们着重承诺,此类行为绝不会在我们中间发生!”右臂从胸前迅速向斜下方打出,表示厌恶、憎恨。
2.手势语分类
手势语具体可分为情意手势、指示手势、象征手势和象形手势四种。情意手势是随着语言内容的起伏发展而用来表达自身思想感情的手势动作。如指心表示忠诚,抚胸表示悲哀等。指示手势是在交流过程中指示听众视觉范围内的事物的动作。如在说到你、我、他和这边、那边时,轻轻用手指示一下,以使听众产生一种形象化的感觉。象征手势是伴随内容高潮的到来,用来引发听众心理上的联想的一种行为动作。如讲到“队友们,让我们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吧!”时,可以把手果断地向前方伸出,以示未来,体现着一往无前的精神。象形手势可以模拟事物形状引起听众联想,给听众一个具体明确的印象。如:“什么是爱?爱不是索取,而是奉献!”(双臂在胸前平伸,臂微弯,手心朝上,模拟心状物)
另外,手势中手指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它可以表示数目,也可以指点他人和自己。如对某人表示崇敬、赞扬之意可伸出大拇指。拳头的动作一般用来表示愤怒、决心、力量或警告等意思。但不到感情激烈时不要用,而且不可多用。
视野拓展 梁实秋描述梁启超演讲时的风采
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对梁启超演讲时的风采做了如下的描述。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出场给人的第一印象)
……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演讲中的激情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