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本书的1.1部分已经指出,本书的研究目的是从承租人的角度探讨中国融资租赁业脱离本源的原因和结果,也就是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承租人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的动机是什么,承租人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这一行为有怎样的结果。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本书在安排结构时的研究思路如下。

第1章至第3章是本书研究的准备阶段,包括介绍研究问题、回顾相关文献等。这三章内容为第4章至第6章的具体分析打下基础。

第4章至第6章是本书的主体内容,这三章内容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从三个角度回答了本书的两个基本研究问题。对第一个基本问题的回答,即探究承租人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的动机。尽管现有的国外租赁理论已经比较完善地分析了欧美等发达租赁市场中承租人的租赁动机,但由于中国融资租赁业存在脱离本源现象,这导致国外租赁理论无法有效解释中国企业的租赁动机。所以,本书试图结合中国实情探究中国企业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的动机,本书最终选取了两个研究视角——规避去产能政策视角和缓解投融资期限错配视角。第4章和第5章就分别从这两个视角探究了中国企业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的动机;依据各自的研究视角,探讨了企业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的结果。所以,第4章和第5章的内容是从“规避去产能政策”和“缓解投融资期限错配”这两个角度回答了本书提出的两个基本问题。第6章是从债务治理效应的角度探讨企业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的结果,是对本书第二个基本问题的回答。

第7章内容是对全书的总结,归纳了本书的主要发现和结论,阐述了本书的政策建议和对租赁业的启示,并分析了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本书的研究框架如图1.2所示。

图1.2 本书的研究框架

1.3.2 主要研究内容

本书具体的研究结构和内容如下:

第1章为引言,首先介绍了“论承租人视角下中国融资租赁业脱离本源现象”的选定思路和研究意义;其次概述了本书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研究思路,分析了本书的创新点与不足;最后界定了本书涉及的核心概念。

第2章为融资租赁业脱离本源现象的辨析。本章首先分析了融资租赁交易的本质特征及其在欧美融资租赁市场的体现;其次分析了融资租赁业脱离本源现象的含义及美国和中国租赁市场中存在的脱离本源现象,并分析了相关启示;再次基于是否脱离本源的视角,对中外融资租赁交易进行了对比,对比内容包括交易模式、租赁公司风险控制手段和租赁物特征;最后分析了“中国融资租赁业出现脱离现象”这一问题的潜在研究视角及本书的研究重点,主要指出了本书所选取的研究视角在数据可得性和研究可行性方面的优势。

第3章为文献综述。本章对国内外有关融资租赁和售后回租的研究进行概要综述,但本章的文献综述只是对融资租赁和售后回租研究领域现有文献的概括性综述,待后续探究承租人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的动机和结果时,再结合具体的研究角度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具体综述。

第4章基于企业规避去产能政策的视角,从理论和实证方面探究了承租人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的动机和结果。本章首先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去产能政策与售后回租之间的关系;其次利用双重差分等模型分析了去产能政策对企业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决策的影响,以及售后回租对企业投资和销售增长率的影响。

第5章基于企业缓解投融资期限错配的视角,从理论和实证方面探究了承租人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的动机和结果。首先从投融资期限匹配理论出发,分析了中国企业利用售后回租缓解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原因;其次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对企业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决策的影响,以及售后回租对企业期限错配程度的影响。

第6章基于债务治理效应的视角,从理论和实证方面探究了承租人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的结果。本章首先结合售后回租的本质特征,分析了其产生治理效应的渠道;其次分析了脱离本源现象下的售后回租交易产生治理效应的渠道;最后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企业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这一行为对企业代理成本和企业价值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如何提高售后回租交易对民营企业的治理效应。

第7章为结论、政策建议、业界启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本章首先对全书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其次结合本书的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和业界启示;最后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