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国内外研究对比分析

国外学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开始了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研究,但是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系统研究起于60年代。近年来,美国学者、澳大利亚学者、加拿大学者在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相比较而言,欧洲学者的研究成果较少,其中以英国的研究成果为代表。从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来看,资源枯竭型城市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受此影响,在国外的现有研究中,资源枯竭型城市还包括资源枯竭的社区或城镇。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学者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矿产资源、社会学方面,涉及城市人口、城市社会学,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生命周期理论等。对此,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在资源型城市的兴盛时期,其就业岗位多,因此也会随之产生大量劳动人口不断迁入城市的现象;而随着资源型城市转入枯竭阶段,大量人口为了寻找其他的工作机会选择迁出资源枯竭型城市。同时,如果城市中缺乏充足的劳动力供给,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采矿业也无法实现正常运转。

我国学者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且对此进行研究的背景也与新中国成立后实施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有关,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过程中,不仅带动了当时整个工业化的发展,也为实现经济发展建设目标奠定了基础。正是在大规模推动工业化进程的过程中,加大了资源开采力度,催生了一批资源型城市。同时,因为工业化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比较紧迫,在此阶段我国也将资源型城市视为重要的资源采掘地,并未从城市的属性角度、城市的持续发展角度开展研究,所以学者也多从工业布局、区域分工、基础建设的角度,从区域资源评价、建设时序、建设规模、选址、布局等方面开展研究。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后,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企业效益下降、城市经济增长速度慢。在此背景下,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加大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力度,以资源枯竭型城市,特别是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专题研究为主。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发展问题越来越严重,体现在社会、环境、资源、经济等方面。因此,如何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这些问题,带动资源枯竭型城市逐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学者的研究重点。国内学者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研究多以基本理论研究为主,包括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运行机制、主要特点、目前状况、鉴定标准、划分依据等,但是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划分、界定方面仍未有较大进展。

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研究领域内,国内学者还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提出自己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加大规划资源开采时间、规划产业链布局的力度;在发展城市时规避发展套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有效改变依赖城市资源的理论;推动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对比分析国内学者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研究,可发现国内学者注重对国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政策与经验的研究,且大部分集中于欧洲国家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以德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研究经验为重点。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当前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现状类似欧盟国家之前的城市发展现状,欧盟国家当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管理措施,主要由政府部门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与之相比,澳大利亚或美国倾向于采取比较开放、自由的管理。针对国外比较成熟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管理与发展经验,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应建立一个能够有效管理城市的领导机构,其目标在于借助于技术优势推动传统工业优化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比例,同时进一步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应用先进的技术,通过技术优势推动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