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还是你好

至于石油是不是最初蒸出来的就是煤油,梁莘也分不清,不过依当下的水准,这油能当煤油灯用。

温度再高,沈冲把握不住,梁莘不敢在这方面胡整。

赵佶试了试。

“这个,不是很亮。”

“便宜。”梁莘说道:“确实没有烛火亮,但这个便宜,一只没有烛火亮,那么多只呢。依我看来,能省下的钱,就是你存下的钱。各衙门若是使用这个,仅这一项,每年就能为你省下几十万贯。”

“当然,我也有办法让这个更亮,不过需要再研究。”

能比煤油灯更亮的,就是汽煤油灯了。

这东西梁莘穿越前,在偏远的村子还见过,可比得上六十瓦灯泡的亮度了。

不过,以当下的工艺,真的需要投钱,下功夫研究。

赵佶没听那么,他只听到,省下的就是他的钱。

“能省钱就看着安排吧。”

梁莘:“依沈括当年的研究,此物多产于延州,先挑一个合适的人把产地管好,然后再慢慢地提高产能,而后扩大生产。等真的好用的,就是圣君对天下百姓的爱护,此物可进天下百姓家中。”

一听圣君,赵佶有兴趣:“恩,要办,要办。让章惇这老匹夫多出些力。”

梁莘回答:“安心,他不但会好好办,还会保密。躲在龙壁之后这事,真的让朝臣们知晓,灭九族之罪。”

赵佶点点头。

梁莘又说道:“我不怕,我父子二人的命是主上的。”

“还是你好。”赵佶这一句是真心话。

就梁莘躲在龙壁后面这事,一但让朝臣知晓,所有知道这事的宫女、太监全部处死,当梁家父子凌迟,他身为皇帝,这事能做的最大努力就是,赐毒酒。

午后,梁莘还是很辛苦的。

那堆成小山的奏疏,他要处理。

处理了几本之后,赵佶又跑去研究那三副一模一样的画去了,梁莘让小太监找了一个筐,把所有奏疏背上。

回家。

梁府,章惇有了一个新活,他重整戏说三国之前的部分。

曹昙毕竟是女子,就算懂兵略,因为年少,也少了许多杀伐之气。章惇不同,他笔力更盛。

至于回家。

章惇一个孤老头子,正妻过世,最大的儿子都已经当上正五品官,按察佥事府同知。

长孙也差不多到了可以参加科举的年龄。

曾孙都已经会背论语。

所以,家里没什么他需要操心的。

章惇正在整理戏说三国的之前的部分,梁莘回来了。身后跟着两个小太监,各背着一个小筐。

进了书房,两个小太监将筐放下,退了出去。

梁莘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有那么几天,我每天只睡两三个时辰,辛苦得要死。”

说完,梁莘坐在书桌后,拿起一本奏疏,翻看几页后,提起朱笔就开始写。

章惇先是一惊,转身释然。

当梁莘准备落笔的时候,章惇说道:“不可。”

梁莘转过头。

章惇说道:“多年前,东坡曾言,高丽来使若按之前的规格接待,浪费钱财。而高丽之人,绘制我大宋地图、探查我大宋军情,购买我大宋书籍,必为辽所用。”

梁莘停下笔:“然后呢?”

章惇:“虽然,我有心要置我这位好友于死地,但我还是相信他的判断。后来,有朝臣弹劾他,认为东坡的意见是小题大做,有损我大宋体面。还有人,给他扣上拒违君命的罪名,请求严惩,这个……,他就又一次被贬官了。”

梁莘拿起笔:“为何不玩一出蒋干盗书。”

章惇反对:“没有那么容易。”

梁莘:“我问过了,虞轩管的刺事营,有信心办好这事,而且最近我正准备收拾汴京还有各州府的商户,正好让我找到借口了。那什么王,什么驸马都尉家的铺子,什么郡王家的铺子。”

章惇听完:“那,依我说的,你听听。”

章惇给了一套说辞。

很是文雅,内涵的意思就是,事隔好多年,高丽又一次派遣使团前来,我们感觉很高兴,你们高丽王死了,我大宋也要派使团前去吊唁。此时,我大宋国丧,大行皇帝还未入土,大娘娘又薨了。

所以呢,有许多不方便之处,你们少来点人,我们会派人陪同,以尽地主之谊等等。

有一套。

果真是老姜。

章惇更吃惊地在后面。

梁莘的字他见过,只能算是会写。

但此时,梁莘在奏疏上写得,却很是漂亮,而且……与赵佶亲笔,也就是他了,换个普通人,未必看得出来那细微的差别。

要说差,也差在功力不够,多练练就足可以假乱真。

章惇拉过一把椅子坐在书桌旁,开始翻看奏疏。

连躲在龙壁后面在大朝会的时候给皇帝写提词板这种诛九族的事都干了,不差这会替赵佶批奏疏。

梁莘就是来找章惇帮着一起干活的。

只是,他不想明说。

章惇呢,也不打算猜这种事情。

此时,对于许多政务上的事情,与其在朝堂之上争吵,这种直接批奏疏,似乎……

章惇不想说。

往常,梁莘处理这些奏疏,要从中午到晚上才能忙完。

现在,加上章惇。

普通的,一个时辰就整完了。

还有几本,两人关起来讨论了很久,最终也只是定下,在下一次大朝会,朝臣们讨论,再上奏疏,提供更多的意见与方案,而后两人再讨论具体怎么办。

其中,距离汴京不远,东南有个小县,符县。

那里马家河与惠济河的交汇处,也是京杭大运河在汴京旁的重点区域。

时任登州(不是胶东那个,只记载,邻近汴京。感觉应该是咸平一带,因为大量的皇家与勋贵土地)

登州知州,就是被贬的张耒,上疏。

请求将汴京城一些工坊,移到咸平县去,那里水运更加的方便,而汴京寸土寸金。

特别是纺、织、染等已经不适合放在汴京了。

同时,数千顷宗室田地荒废。

梁莘认为,工业区移出汴京绝对是正确的。

章惇却不认同。

正是这些小手工业造就了汴京的繁华,而且他们的产品就是用于供给汴京,若是搬离,会给小手工业的店铺带来巨大的负担,同时也会给汴京城大商铺,一个压榨小工手艺店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