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织布,你见过吗?可能很多人没见过。
我是一九六三年第一次见到。
村庄的正厅屋,摆着一台木制织布机,占地箥箕大,可拆卸,用时装机,完工拆机,方便织布技师搬运。
技师在熟练地操纵织布机。
传统织布机有一个类似木床的框架,一端是布满经线的线柱子,柱子两端有六个翅,可控可放,柱子转动。在柱子旁安装着竖立的框架,其作用是通过上方的横木棒向下引绳提拉两个缯,缯是与机头等宽的长方形线刷,缯的下方通过引绳连接两个踏板,轮流踏下踏板,缯便分出高下,均匀穿过细细缯眼的经线便被分为两层,织布梭子从两层经线中间穿过,带领纬线与经线交错,再通过机杼的挤压形成了布匹。
织布时,机身要有一定的倾斜度,织布技师端坐在织布机一端的布柱前,双脚踩着踏板,上下交替,双手轮换着操纵机杼和梭子,只见双手翻飞,来回投梭、接梭,经纬线在交织中变成了一卷卷天然凉爽透气的棉粗布。
技师哼着民间小调,摇头晃脑不停地织布,我站在旁边观看十分有趣。这次织布,是我家织布,是母亲请来的技师在帮我家织布。
为了这次织布,母亲已筹备一年了。我还记得,母亲在地里摘来棉花,放在太阳下晒干,担到轧花处,把棉籽轧掉,再次放在太阳下暴晒。晒干后,请来棉花弹匠,把棉花弹散,使棉花成为均匀的棉花丝。冬天农闲时,母亲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坐在火炉旁,架起访纱车,不停地把弹成的棉花丝纺成纱线。
棉纱纺车是木制的,它是由轮子,摇柄、锭杆儿,底座、支架等构成,轮子和锭杆儿由一条线连接,起传动作用。
我坐在母亲旁把棉花搓成棉花捻。棉花捻就像一根白色的蜡烛,但没蜡烛那么硬,是柔柔软软的。
母亲纺线时,一般是左手持棉花捻,把捻头一端蘸水粘在锭杆儿上,右手摇动摇柄,主动轮带着锭杆儿迅速旋转,持纱手的高度与锭杆儿平行,一边纺纱一边向后移动,纺好的线达到最长时将手抬高,把线贮在锭杆儿上,然后重复以上的动作直到棉花捻纺完。
在那漫长的男耕女织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纺线车在织布活动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我还清楚地记得,我们小时候的一首谜语是:一棵树,十八枒,又打滚,又翻叉,又牵藤,又结瓜。而谜底,那时的农家孩子都会脱口而出,说是纺线车。
纺出来的线,就是老粗布的原始材料。
织布技师织完所有的纺线,变成了一匹粗棉布,布要从织布机上下架,又叫下料,我们那方言又叫倒寨,这里还涂摸着一种迷信的色彩。
大人们常说,织布机织成粗棉布,倒寨时,旁边不能有人,人也不到遇到,否则会遭上厄运。倒寨前,织布技师会驱逐所有人。
我家织布,技师正在倒寨,远房三叔恰巧路过,看见了倒寨,他心里紧张了,似乎大祸即将来临,厄运即将驾到,他恽身不由己,忐忑不安。第二天,他真的没起床,没喝水,没吃饭,说全身难受。他的家人遂来到我家,找麻烦,说是织布倒寨,两头没站人告知,我母亲没办法,就去请村医,村医看看远房三叔,听诊器一听,体温一测,脉搏一摸,说三叔没事,身体好好的,之所以会卧床不起,是被吓坏的,村医给远房三叔做了一番心理疏导,远房三叔好了,能吃能喝能劳作了。
我家织了几丈布,母亲买了黑色的染料,染成了黑布。过年时,我们家每个人都做了一套粗布棉衣,我穿上新衣,心里特别高兴,在村庄到处窜门,心欲招惹小伙伴们的羡慕,有一种喜庆的感觉,那就是新年到呀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迎财神摆炉灶,又打鼓又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