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湿病疑难病例精选和临床思维
- 姜林娣主编
- 2763字
- 2023-08-30 19:03:37
案例6 多发性骨软骨瘤合并类风湿关节炎
上海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关节内科 秦盈盈
病例介绍
1.病史
患者,男性,53岁。
因“四肢多关节肿痛30余年,加重伴双下肢水肿6个月”入院。
患者于30年前(1984年)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手指、双腕、双膝关节肿胀疼痛,伴晨僵明显,外院曾查RF、 CCP(+),X线片示双手腕符合类风湿关节炎表现(影像片未见),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曾给予消炎止痛药及中药治疗,症状可缓解,后患者未规律随访,关节肿痛逐渐累及双肘、双肩、双髋、双膝、双踝等,左腕关节逐渐强直,患者未规律服药治疗,半年前出现多关节肿痛加重,伴双下肢水肿明显,无颜面水肿。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
既往史无殊。
2.检查
查体:双手尺偏,右手第2~5掌指关节、第2~5近端指间关节压痛,左手第4掌指关节、第4近端指间关节压痛,双腕肿胀压痛,活动受限,双肩压痛,双膝肿胀、压痛,浮髌试验(-),双踝压痛,双4字试验(-),双小腿重度凹陷性水肿。双下肢针刺觉减弱,病理反射未引出。
入院检查:血常规正常。ESR 21 mm/h, CRP 2.53 mg/L。肝功能:AST 64 U/L, γ-GT 569 U/L,余正常。肾功能:UA 700.3 μmol/L,电解质均正常。
IgM型RF 211.00 IU/ml, IgA型RF 80.56 IU/ml, IgG型RF 151.50 IU/ml,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CCP)510.00 RU/ml,抗核抗体(ANA)、抗可提取性抗原抗体(ENA)、抗双链DNA抗体、抗单链DNA抗体、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抗心磷脂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HLA-B27均正常。
双下肢血管超声:右侧小腿肌内静脉丛(一支)血栓形成,双小腿皮下水肿,双下肢动脉硬化伴微小斑块形成,未见狭窄,双下肢深静脉未见明显栓塞表现。膝关节超声:双侧膝关节滑膜增生(轻微)伴积液。左腕MRI(我院):左腕近缘、远端尺桡和第1、 5掌指关节等轻微滑膜炎,少量积液。左腕月、三角骨和尺、桡骨等关节缘微囊斑。腕间隙未见狭窄。考虑腕关节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双手正位片报告(外院):双腕间隙狭窄,骨质破坏;双手腕符合类风湿关节炎表现(图6-1)。
图6-1 X线检查
3.诊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完善上述检查,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明确。但是患者身材矮小、四肢短粗、异于常人,手腕X线与MRI所示关节改变不一致,类风湿关节炎似乎并不能解释这些异常。进一步完善双手正位片:双手诸指骨端及腕骨骨质疏松,双侧腕骨、尺桡骨远端及部分指掌骨骨端见多发小囊样影,双腕关节及部分近位指间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毛糙,近端指间关节周围及腕掌部软组织轻度肿胀。双手腕间隙狭窄,骨质变形;附见双侧尺桡骨远端变形轻度膨胀,宽基底骨性凸起,考虑多发性骨软骨瘤可能。同时完善了多个部位的X线检查,提示两侧肱骨上端、胫骨下端、股骨颈及股骨下端、左侧尺桡骨下端掌侧缘均可见骨性凸起或膨胀。最终诊断:多发性骨软骨瘤合并类风湿关节炎。予美洛昔康7.5 mg、每天2次、口服+甲氨蝶呤(MTX)10 mg、每周1次、口服(治疗期间曾出现WBC减少至3.5×109/L,后予减量为7.5 mg、每周1次)+白芍总苷胶囊0.6 g、每天3次、口服治疗,同时予消痹膏、芒硝外敷,中药汤剂口服通络止痛,利水消肿等治疗。患者关节痛改善,下肢水肿消退出院。
病例解析
患者中老年男性,慢性病程,急性加重,以对称性多关节肿痛伴晨僵起病,多年前外院查RF、 CCP均阳性,结合典型X线表现,符合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未规律治疗和随访,近半年症状逐渐加重且出现双下肢水肿。此次我院就诊,查RF、抗CCP阳性,关节MRI有滑膜炎表现,但关节间隙未见狭窄,而X线所示关节间隙狭窄明显。针对难以解释的关节影像学表现,以及患者四肢粗短的特征,对诊断产生了疑问:类风湿关节炎似乎不能解释上述现象。因此进一步完善了影像学检查,得出了多发性骨软骨瘤的诊断。明确多发性骨软骨瘤诊断后可知该患者双手X线片上所见的表现是由于合并多发性骨软骨瘤而导致的假象。类风湿关节炎是风湿科常见病,但当一元论难以解释疾病所有概貌时,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不满足于既有诊断,在诊疗过程中要考虑到合并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从而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遗憾的是由于条件限制,该患者未进行基因学检查。
本例精要
1.定义
多发性骨软骨瘤为骨软骨瘤的一种,占10%~15%,大多为良性肿瘤,也被称为骨干续连症、遗传性畸形软骨、多发性软骨性外生骨疣。该病发病率约为1/50 000,多见于儿童及20岁左右者,男女比例1.5∶1。多数有显著的家族遗传病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分型
骨软骨瘤可分为单发性与多发性两种,以单发性多见。多发性与遗传有关。最常发生于长骨的干骺端,以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为最多见,其次是肱骨及腓骨,亦可发生于扁骨如髂骨、肩胛骨、锁骨、肋骨等处,偶可发生于脊椎横突。病变骨一般侵犯软骨内化骨,而不侵犯膜内化骨,如颅骨等。
多发性骨软骨瘤骨的大小和数量随骨骼的增长而增长,当骨骼发育停止时,其增长亦停止。当肿瘤体积很小时,患者可无症状;随着体积的增大,周围组织结构如神经等受压迫可产生症状,骨折可引起局部疼痛。由于肿瘤累及骨骺,因此患者大多身材矮小,平均身高低于正常0.5~1.0个标准差,10%~50%的患者可存在约2 cm的下肢不等长。
3.影像学特征
X线特征(特点显著且具有诊断意义)为骨表面的突出肿物,其基底部骨皮质及骨松质与骨干的骨皮质及骨松质相延续。长骨干骺端的骨软骨瘤典型病变位于近关节处,呈蘑菇样带有骨基和表面规则光滑的“软骨帽”。肉眼可见一个软骨帽逐渐成熟为骨并形成蒂柄,从切面骨间隙可见红黄骨髓。在多发性骨软骨瘤的患者中,受累骨骼通常变短粗,尤其是干骺端明显,故另一具有诊断价值的特点是:颈短而宽并出现多个骨性赘生物。
MR及CT有助于评估皮质髓腔是否连续及软骨帽的厚度。MR上软骨特点是T2加权显示高信号影,而钙化灶则为低信号影;CT可更清晰地显示蒂及邻近皮质是否有侵蚀破坏、帽是否钙化,某些程度上还可以显示软组织情况。
某些时候超声可以用于检测病变表面软骨帽的厚度。
4.病理活检
组织学标准包括在软骨帽上有软骨细胞簇出现,这些软骨细胞平行,长方形或裂隙状排列,与正常的骨骺软骨相似。这种骨软骨瘤并不是覆盖于皮质上,而是一个不规则的袋状骨皮质。这种袋状骨皮质是纯粹骨组织,在皮质下面是松质骨,在骨皮质外面有一层软骨覆盖。
5.基因检查
对于有遗传家族史的多发性骨软骨瘤患者,基因诊断对于新生儿的多发性骨软骨瘤诊断发挥重要作用。现有研究基本表明85%~90%多发性骨软骨瘤患者有Ext基因突变。已有3个致病基因位点被鉴定和克隆:Ext1、 Ext2和Ext3,分别位于8q24、 11p11和19p。Ext1和Ext2都是肿瘤抑制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作为糖基转移酶和催化生物合成的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 HS)。Ext1和Ext2突变已确认可导致多发性骨软骨瘤。
6.治疗
手术指征:影响干骺端塑形的瘤体应早期切除,防止畸形进一步发展,肿瘤本身发生骨折,发育已经停止,肿瘤继续生长,有恶变征兆(钙化增多,出现棉絮状阴影,基底骨质有破坏),随着瘤体的长大,对附近的神经、血管、肌腱、皮肤产生压迫症状。手术应完整切除软骨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