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集说明

2013年11月23—24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与《文学遗产》编辑部共同主办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视野与方法”研讨会。与会的学者多在当下学术界既富盛名又仍然勤于探索、成果不断。会议召开之际,有的学者提交了在会议宣读的论文;有的学者还没有来得及提交论文,但在会上有很精彩的发言;还有的学者本来计划与会,却因为临时有事或身体原因未能与会。有鉴于此,我们和部分与会学者商议,在编辑提交会议的论文集的同时,还编辑一本与会议主旨相关的论文集,由各位学者(包括拟与会而因事未能与会的学者)自己提供,发表与否不限。会后,各位学者都提交了自己所挑选或者新撰写的论文。出于经费原因,也由于我们事务繁杂,这个论文集的出版时间拖延到今天,我们深感歉仄。好在,经过多方努力,出版的愿望终于实现。

王国维曾经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中总结了清代学术的“三变”,这是用短文对一代学术发展转变的总结。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则以专著的形式,详细描述和总结了清代学术的演变轨迹。的确,学术是一代一代学者沉潜钻研的结果,后来的学者接着前代学者继续研究和探讨。我们往往会感叹清代乾嘉学派的专精,我们追慕民国时期的学者们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背景下对学术的拓展,我们也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学术被政治绑架而叹息。好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学术的生气逐渐恢复,古代文学的研究也步入了自由探索的正常轨道。随着学位制度的建立完善,20世纪8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一批学者,在老一辈学者的引领熏陶之下,在古代文学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用自己的研究,构建起世纪之交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风景。本论文集的各位学者,大部分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己的学术生涯的。也因此,本论文集用了“当代学者”这样一个研究群体的称呼。

2013年的会议之所以名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视野与方法”,出于一个基本的想法:随着文献的不断发现和开放、电子文献资源的不断丰富,如何在方法上有所突破、视野上有所拓展,是摆在古代文学研究者面前的亟待思考的问题。实际上,很多的学者都在积极探索,在自我研究领域都有新的研究进展,会议是将问题加以放大。与会学者通过交流和碰撞,可以就此问题思考得更为深入。会议的成果已经结集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视野与方法论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初出版。而这个论文集所收的论文,可以说是各位学者在“视野与方法”上的实践结晶。阅读这些论文,我们深深感受到,它们都是各位学者对自己所耕耘领域中学术问题的深进,或者是提出新的问题,或者是对老问题提出新见。在深进中又隐藏着各位学者对学术方法的运用,或者是对前辈方法的继承,或者是对新方法的运用。对每一个问题的论述,这些论文都显示出当代学者对前辈学者的超越,以及对自我研究的超越。也因此,本论文集用了“深进与超越”作为正名。

本来,我们想请各位学者提供一篇自己认可的“代表作”,让该论文集作为一部反映当代学者古代文学研究最高水平、能够垂范后学的学术论文集。后来,我们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一位学者很难说自己的哪篇论文是“代表作”,在不同的研究阶段有不同的代表作,在不同的学术问题上也各有其代表作。更何况,他们正在持续着自己的学术研究,还不断有新的“代表作”问世。也因此,这部论文集只能说是体现了诸位学者在某一阶段、就某一问题的学术思考。尽管如此,这些论文仍然体现了21世纪以来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高度和深度,作为编者,我们从中受益颇多。我们也相信,这部论文集能够给学界特别是研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年轻一代提供多方面的启示。

需要说明的是,本集所收的是当年与会和拟与会学者的论文,还有不少未能与会学者的精彩论文没有收入其中。最后,要深深感谢各位提供论文的学者,谢谢你们对编集想法的支持,更谢谢你们让学界分享你们的成果和学术智慧!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