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工艺

以石材制作人们需要的工具和器物,是最早出现的工艺之一,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

在埃及,最早出现的加工精良且极具装饰意味的石工艺作品,大都产生在王朝时期开始之前的金石并用时期。古代埃及人有把银白色金属锑研碎,并调和成眼影膏的习惯,其加工过程时常是在一种“化妆石板”上进行的,这是埃及人经过精心设计之后打制雕刻而成的专用器具,上面有各种精美的装饰纹样,以动物、植物和人物居多。后来人们发现这种石工艺品不仅实用美观,且可长期保存,所以,其功能逐渐演化成为奉献用品或纪念物。

《纳美尔王征服三角洲》表现了人物“正面侧身律”的特征。

作为纪念性功用的化妆石板名作有《纳美尔王征服三角洲》。在这块石板上,前后两面皆以浮雕形式表现了纳美尔王统一埃及全境的各种形象,是一件宣告埃及王朝时代开始的历史性作品。

纳美尔王是埃及第一王朝的缔造者,也就是传说中的美尼斯王。《纳美尔王征服三角洲》是属于第一王朝时期的一块盾形石板浮雕。在第一王朝前,埃及是以城邦为据点的军事部落,纳美尔王以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上、下埃及,建立了第一王朝,并成为王朝法老。这块浮雕就是为纪念和赞颂纳美尔法老的功绩而雕刻的。

在石雕的正面中部,纳美尔王头戴高冠,右手高执神杖,左手按在一个跪在地上的敌人的头上,形象高大威严。纳美尔王的身后,是一个矮小的仆人,为纳美尔王提着鞋子。纳美尔王的前面,有一人头形的底座,上有六枝荷草花,花上立着上埃及的保护神“荷拉斯”的象征——一只鹰。正面上部,是上、下埃及信奉的天神——荷托尔的形象,人面牛身,端居左右。石板的下部描述的则是敌人战败的场景:张皇失措,溃不成军。

在石板的背面,分成四部分:最上层仍是两个人首牛身的荷托尔形象,其下是仪仗队行进的场景,表现的是纳美尔王统一埃及后,头戴王冠在旌旗和仪仗护卫下行进的过程。其前方是两排横躺着的敌人的尸体,头均被割下放在两腿之间。再下来是两只怪兽,长长的颈部互相缠绕,旁边是两个驯兽师,正在调驯怪兽。背面浮雕的最下方表现的是纳美尔王化做神牛正在敌阵冲杀,神牛肌肉丰满,四肢健壮,充满力量感。

整个浮雕的突出特点是:人物按身份、地位有大小之分别,帝王形象最高大;主要人物造型方面,头部均为侧面,而两肩转为正面,但两腿又成侧面,从头到肩到腿,转了两个90°,这种规律便是埃及艺术造型的一个特点,被称为“正身侧面律”,也称“正面律”。这样塑造的人物形象虽然显得很呆板,却在埃及盛行了几千年。

《战物纪功板》是埃及前王朝晚期遗留下来的一块战场纪功板。作品高31.3厘米,现藏大英博物馆。

此后古代埃及艺术中出现的人物形象都具有这种所谓“正身侧面律”的定型特征。

除“化妆石板”外,古埃及人还擅长用石材制作各种纪念碑或界碑,王朝时代开始前的石工艺作品《蛇王之碑》,便是其中优秀的一例。

中王国时期,石工艺大都作为某些用具或建筑上的装饰形式而出现。这些石工艺作品的装饰纹样以人物居多,主要表现宫廷生活及神话故事,著名作品有《王后化妆》、《持莲花的少女》等。

此碑为石灰石雕成,是埃及第一王朝的遗物,现藏罗浮宫。

《王后化妆》为宫廷贵妇石棺上的装饰石板,王后端坐于御座上,右手执杯,左手持镜。一位男侍在前面为她倒饮料,一位女侍在后面为她整理假发。王后与男侍之间刻有祝福文字。

《持莲花的少女》也是一个装饰石板。一位体态修长的少女亭亭玉立,右臂下垂,左手揽过一枝莲花放到鼻前嗅闻。少女头部侧向莲花,胸部正面向观众,腰部以下又是侧位,整个画面生动、清新、别致。

古代埃及的石工艺到了新王国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平面的装饰石板继续盛行外,立体的方尖碑、石灯、石壶等石工艺作品也不断涌现,在表现形式上突破了以往的模式。

《持莲花的少女》为第十二王朝时期的作品,现藏于开罗埃及博物馆。

现收藏于开罗埃及艺术博物馆的《雪花石内脏壶》,是一件既有实用意义,又具审美价值的作品。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的时候,从死者身上取出的内脏便装在这种容器里面,通常四个为一组,初期曾在盖子部分加上保护这种贵重遗物的四种神格——人、犬、狒狒、鹰,后来古埃及实行宗教改革,葬礼的程序大为改变,壶上便加上死者的肖像。《雪花石内脏壶》由雪花石雕成,为葬礼用容器,作品表现手法简洁明快、工艺精湛。

新王国时期的石工艺主要集中在第十八至第十九王朝时期,在底比斯和阿玛那出土了不少精美的石工艺制品。

第十八王朝时期制作的《雪花石瓶》和《船形水槽》皆为石工艺的代表作品。

《雪花石瓶》以一块完整的雪花石雕刻而成,三个石瓶连同其下面的托座以优美和谐的线条构成装饰性极强的形式,不仅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对工匠的精致设计和制作赞叹不已。

《雪花石内脏壶》大约制作于公元前14世纪。

《船形水槽》看上去更加豪华精美,充满了宫廷艺术的气息。作品以雪花石雕刻而成,上面的彩绘和黄金装饰为之锦上添花。作品由水槽和船两部分组成,水槽中可以种植鲜花和水草,石船仿佛漂浮在花草之上,十分美妙。

新王国的第十九王朝时期,不少石工艺作品仍旧保持着浓郁的装饰意味。现藏开罗埃及艺术博物馆的石灰石装饰石板残片《舞蹈场面》,有列队进行的仪仗队,有在路上歌舞送迎的女子群体,小孩子嬉戏其间,其纹饰构图考究,形态生动,充满着欢乐的氛围。

古埃及的雕刻艺术代表着工艺史上的一次高峰。古埃及传统雕刻为石刻,除了蜚声于世的《狮身人面像》,埃及各朝代还有很多艺术珍品。

埃及的肖像雕刻相当发达。埃及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必须有所依附,尽管有木乃伊,但它终究会腐烂,于是便产生了雕像。有石雕、木雕、牙雕等,雕刻后在外表涂上颜色。

《雪花石瓶》线条优美和谐,装饰感极强。

雕像的制作也有严格的戒律。法老都必须戴着假胡须和头巾;坐像双膝及以下必须并拢,立像则是站得笔直;无论坐像或立像,其头、胸、腿都朝向同一方向,一般都是面无表情或面部表情严肃。一般男像用棕红色,女像用淡黄色,衣服为白色。雕刻家们往往只注重表现最主要的东西,略去细节,给人以一种几何形的整洁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是《王子拉诺特普与妻子诺伏列特象》。

《王子拉诺特普与妻子诺伏列特》着色石灰岩,彩色雕像,高120厘米。

《王子拉诺特普与妻子诺伏列特》在19世纪后半期发现于默杜姆,是庄严的正面夫妻像。该作品大约制作于埃及第四王朝,是古王国时代的珍品。这件作品是古埃及双人坐像的最初代表,同时也是埃及着色雕刻中少数没有受到损坏的作品之一,十分珍贵。根据雕刻在椅子上的象形文字可知,拉诺特普是当时的军官和神官,这种特殊的身份更增加了雕像的庄严性。雕像的眼睛生动华丽,但身体则略显呆板,表现出当时石雕作品风格的程式化的倾向。

两尊人物雕像通体着色,形象安详庄重,同一些法老雕像相比,这对夫妇雕像的脸部显得富有个性。两人手按在胸前,显示着虔诚和尊严。拉诺特普体格强壮,皮肤为棕褐色,围白色短裙,脖子上挂着护身符,嘴上短髭可见,目光直视前方,给人以威严的感觉。他的妻子诺伏列特的形象相比之下更加生动传神,皮肤为淡黄色,体态丰满,线条柔和,脸颊丰腴,双唇丰满而厚实。她的浓蓝色的头发上结着彩带,脖子上戴着多彩项饰。两尊雕像的眼睛都用宝石镶嵌而成,富有神采。

《哈佛拉法老坐像》雕像表现的是哈佛拉法老端坐宝座,神鹰荷尔斯神庇护着他。这是埃及雕刻艺术规律集中体现的范例之一。

《哈佛拉法老坐像》,高168厘米,用坚硬石料刻成。法老正襟危坐,双腿并拢,两手置于膝上。他戴着象征神圣王权的假胡须,表情平静威严,身后有一个张开双翼的保护神。雕像和座椅连为一体,是埃及“正面律”雕像的典型。

另一件代表性作品为《门考拉与王后像》。门考拉是标准的法老形象:下巴有假胡须,头上戴着王巾,双拳紧握,象征权力的集中。而王后的薄如蝉翼的衣裙下则依稀可见其身体的优美曲线。人物的表情都很呆滞,身体显得比较僵硬。

《门考拉与王后像》该像发现于吉萨门考拉墓群,高98厘米,是第四王朝的遗物,现藏开罗博物馆。

《书记官卡伊像》书记官在古埃及属于贵族职业,他们的雕像有时会陪葬在法老的墓中,意为继续为法老的亡灵工作。

古埃及的文字只为王公贵族服务,在民众中并不普及。书记官是由僧侣或宦官担任的专职工作,古埃及王公贵族墓葬中多有出土,说明死者希望在阴间仍然能继续他的统治。《书记官卡伊像》中书记官卡伊的形象也较好地突破了“正面律”的影响,他的面部表情专注,双眼炯炯有神,右手执笔好似正在莎草纸上做记录,形态传神。

埃及十八王朝时期,法老阿蒙霍特进行了一次宗教改革,废除了旧的神庙和对神的崇拜,自称为“埃克那顿”。他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自由民的愿望,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大大地促进了当时文化艺术的发展,雕像艺术达到了新王国的最高峰。

《王妃涅菲尔提蒂像》作品由德国考古队于埃尔阿玛尔纳废墟中发现。此像是当时彩绘石雕的杰作。

《王妃涅菲尔提蒂像》是当时彩绘石雕水平的最杰出代表。涅菲尔提蒂是埃克那顿的妻子,美丽聪颖,为宗教改革起了积极的协助作用。王妃脖颈修长,微微前倾;头上的蓝色高冠向后上方倾斜;秀丽的面庞,精致的五官,无不表现出高贵的气质,令人不得不惊叹埃及工匠的高超技艺。本作品制作于约公元前1340年,石灰石和石膏质地,高48厘米,现收藏于柏林国立美术馆,这是埃及艺术史上一件极为重要的作品。在雕塑上没有采用刻板的“正面律”形式,具有高度的写实性,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埃克那顿像》也是按其原貌而塑的。他的脸较长,嘴唇较厚,身体瘦削、柔弱,毫无威严的君王之相。《埃克那顿像》高310厘米,现收藏在埃及开罗美术馆。

《埃克那顿像》这是阿肯那顿神庙埃克那顿法老巨像的头部。

古埃及的向前迈步的直立像、坐像、立方体雕像虽然在“正面律”的影响下风格变化很慢,但演变还是在不断进行的。约公元前500年制作的《柏林绿头像》(又名《秃头男人头像》),其风格则有了明显的变化。这件灰砾岩石雕像高21.5厘米,表情严肃紧张,脸部略微有些不对称,注重刻画的是人的内心世界。

《纳克托雷普跪像》是一件属于埃及后期王朝的石雕作品,制作于公元前595~前589年。后期王朝的浮雕和绘画没有统一的连续性发展线索,各地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有的以古王国的作品为原型,有的承袭十八王朝的风格,有的则保留着努比亚时期的特点。人体比例较新王朝时期又略显长一些,细节刻画特别考究。

此件古埃及雕像保存较为完整,仅鼻部有残缺。纳克托雷普应是第二十六王朝的一位君主,其雕像面容端正,双目平视前方,神情安详平和。雕像头部无冠,与肩相连;身体上部端坐挺立,两手垂放在腿上;下身作跪姿。雕像下有方形底座,周边刻有古埃及文字,两边加线。整件雕像构图呈规整的直角三角形,形式感很强。雕刻手法写实、简洁,跪姿与垂放的双手以及面部神情,都体现了埃及雕刻的程式化风格。这件作品刻画细腻、典雅、秀美。

《阿门内姆哈特三世跪像》同样是法老的跪像,但是这尊比起《纳克托雷普跪像》更显得逊色一些。不过它仍然不愧是一件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