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变世界的科学家:探险家的旅程
- 果麦编 董怡苇撰文
- 14字
- 2023-09-27 10:56:31
游历各地、参访名师的高僧玄奘
年少结佛缘,立志西行
中国的孩子们都是在《西游记》的陪伴下长大的。
在这个故事里,唐三藏和他的三个徒弟为了到西天取得真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事实上,这个故事并非杜撰,而是根据一位唐朝高僧的真实经历改编的。这位高僧就是玄奘。虽然玄奘取经之路上并无妖魔鬼怪,但他仍需要面对无数的险境——沙漠、荒原、雪山、激流,饥饿、寒冷、迷途、强盗,更有无边无尽的孤独。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到天竺(今印度),玄奘平实而坚定地走过了艰难的每一步,始终未曾动摇过半分初心。
玄奘,原名陈袆,家在河南洛州(今河南偃师)一带。陈氏一族做官的人声名多不显赫,但玄奘的父亲陈惠却是当时出名的儒雅之士,曾被举为孝廉。奈何生不逢时,出仕之时恰逢隋炀帝昏庸无道,陈惠便辞官归隐。
陈惠与洛州长史之女育有三男一女,玄奘是最小的孩子,出生于隋仁寿二年(602年)。玄奘未满3岁,陈惠便辞官回家,因此玄奘深受父亲儒雅气质的影响,形成了良好的个人品德修养。陈惠辞官后有充裕的时间教育、陪伴子女,经常为玄奘讲授各种经典古籍,使小玄奘养成了热爱阅读、善于思考的习惯。
陈惠去世后,玄奘的二哥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号长捷。10岁的玄奘便随兄来到净土寺,学习《法华经》和《维摩诘经》等佛教经典。两年后,朝廷派大理寺卿郑善果到洛阳负责剃度僧尼的工作,他欣赏玄奘勤学善思的品格,便破格允许玄奘出家。此后,玄奘在净土寺整整学习了六年的《涅槃经》和《摄大乘论》。
唐武德元年(618年),玄奘和二哥长捷因战乱离开洛阳,前往四川,向赫赫有名的两位大师学习。成都会集了天下高僧,在成都的四五年间,玄奘师从多位师父,研习大小乘经论及南北地论学派、摄论学派等各家学说,精通多部经典,佛学造诣有了很大的提高。此时,不满20岁的玄奘已名声大震,受到大家的推崇。玄奘还在成都受具足戒,正式成为受僧职的比丘。
很快,玄奘已不满足于在四川学习的东西,决定回长安进修。虽然受到兄长的阻拦,但他仍毅然孤身前往。唐武德七年(624年),玄奘到了相州(今河南安阳中西部),学习《杂心论》;又到赵州(今河北赵县境内),学习《成实论》;最后到长安,学习《俱舍论》,并向武德年间来大唐的中天竺波罗颇迦罗蜜多罗(简称“波颇”)咨询佛法。
几年间,玄奘几乎请教了大唐国内所有的高僧,研究了各位高僧的经典。此时的玄奘也开始分析他们对于问题的不同看法,发现很多观点竟然与典故大相径庭。玄奘深感佛教典籍的译本数量少、质量差、错漏百出,开始下定决心,要去佛教发源地请教当地的高僧,从那里带回大唐所没有的典籍。
此时正值玄武门之变不久,李世民派兵严守玉门关,禁止百姓与关外进行一切往来,玄奘的西行申请也就被驳回了。玄奘屡次提交,屡次被驳回。但他决心已定,既然无法得到合法的放行,那便决定不计后果,偷渡出关。
伊吾王听说玄奘到来,邀请他到宫中,盛情款待。那时的伊吾国已向西边的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境内)称臣,而玄奘到来时高昌国的使臣也正在伊吾国访问。使臣回国之后,便将玄奘到来的消息告诉了高昌王。高昌王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早在隋朝时就曾到过长安和洛阳,听闻玄奘是长安来的高僧,便马不停蹄地派人到伊吾国迎接。高昌王盛情难却,玄奘只好改变原定的计划,前往高昌国。
玄奘用了六天时间才赶到高昌国,到达的时候,高昌王亲自率领臣子们在宫外等候迎接。高昌王见到玄奘,激动不已,热情款待了玄奘十几天,每天一大早就去给玄奘问安,并令全国的高僧来向玄奘请教。高昌王如此费尽心力地讨好玄奘,无非是想留住他。然而玄奘早已下定决心西行取经,当然不能答应高昌王的请求。多次请求被拒后,高昌王恼羞成怒,威胁玄奘要将他扣留。玄奘不假思索地说:“我决不放弃西天取经,若您非要破坏我的计划,那我宁愿将自己的尸骨留在这里。”
高昌王为玄奘的决心震惊不已,便又低声下气地为玄奘提供美食,然而玄奘为表决心开始静坐绝食。整整四天,玄奘滴水不进,高昌王眼看他日渐消瘦,情急之下竟向玄奘叩首谢罪。高昌王恳求玄奘进食,表示再也不逼他留下,只是希望玄奘学成回国之时,能够在高昌停留三年,接受他的供养。
玄奘也被高昌王的一片诚心所感动,答应了高昌王的请求,还在太后面前与高昌王结为异姓兄弟。之后,玄奘又在高昌开坛讲经,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讲完了《仁王般若经》。高昌王为玄奘准备了三套袈裟和许多衣物,同时赠予玄奘黄金百两、银锭数万、绫绢五百匹、马三十匹、挑夫二十五人,还指派了四名青年和尚护送。高昌王的用心良苦为玄奘的西行提供了莫大的帮助,以“高昌王之弟”的名号出访也减轻了玄奘访问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令玄奘不仅可以获得寺庙、佛教王国的支持,还能够获得政治上的保护。
玄奘一行人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抵达西突厥帝国,这里的宗教与佛教互不相容,玄奘十分担心会在此受到可汗的为难,难以保障西行的顺利。可没想到,因身为高昌王之弟,西突厥可汗对玄奘非常热情,给了他很多的支援。
可汗安排了一位曾经住在长安的青年做玄奘的翻译,青年精通汉语和西域多国语言。他还写信给其所属西域各国的国王,送给玄奘袈裟一套、绢五十匹,还亲自送了玄奘十多里路。西突厥可汗的支持也为玄奘的西行之路保驾护航。
继续向西前行几百里,玄奘一行来到飒秣建国,也就是今天的撒马尔罕一带。这里盛行拜火教,对异教并不是很包容,城内的佛寺已经被废弃,也不允许佛教徒在那里逗留。飒秣建国的国王碍于西突厥可汗的情面而招待玄奘,玄奘为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佛法,使得他开始对佛教有了一些好感。然而与玄奘同行的两位年轻和尚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了佛寺,引起了群众的愤怒,手持“圣火”将他俩包围,险些遇难。国王大怒,要惩罚那些百姓,却被玄奘阻止了。在玄奘的劝说下,国王释放了那些百姓。也是因为这个事情,很多当地人开始对佛教有了新的看法,并有人因此皈依佛门,佛寺也重现生机。
又经过了很多个国家之后,玄奘一行人来到了“活国”。在这里玄奘经历了一场家庭悲剧。这里的首领是高昌王的妹夫,自高昌王妹妹过世之后,首领又娶了一位年轻貌美的王妃,这个王妃和首领的儿子合伙谋害了首领。政变导致玄奘在此耽误了一月有余,直至平息之后,玄奘才继续西行。
玄奘一行人穿过迦毕试国(今阿富汗东北部努里斯坦),来到了贵霜帝国(今中亚地区),终于在那里体验了佛教的荣光。渡过印度河后不久,他们来到了佛教曾经最著名的圣地——犍陀罗国,可惜佛教在此地已然凋零。
公元631年的夏天,29岁的玄奘终于抵达了佛陀的故乡——迦毗罗卫。来到佛祖诞生的地方,玄奘看到的不是佛教的繁荣,而是断瓦残垣、荒无人烟、僧侣稀少。看着佛寺的倾颓、都城的废弃、佛塔的残破,玄奘睹物思情,不由得黯然神伤。佛教在诞生地的衰败令他情难自控,伤心不已。
公元631年的秋天,玄奘到达他西行的目的地——那烂陀。那烂陀寺相当于一所佛教大学,以大乘佛典为主,兼有小乘佛教的课程。寺中有僧侣10000人左右,寺内高僧大德严守戒律,700多年来未曾发生过任何违反寺规之事。来自大唐的高僧玄奘在此受到极高的礼遇,200多名僧侣和上千名拥护者欢迎玄奘,百岁高龄的戒贤大师还专门为玄奘开讲了《瑜伽师地论》。
玄奘在那烂陀刻苦学习了五年。他天生好学,加上那烂陀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玄奘对经书的学习愈发深入。除此之外,他对五明之学也有所涉及。在那烂陀学习的这段时间,为后来玄奘的译经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