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新场”·“石笋里”·201314

117

“新场”·“石笋里”·201314

过了杨辉桥,脚下就是二灶港北岸边的东西向土路。沿路向东,就快走过一座与土路差不多宽的木板桥,前面就到了一个三岔路口。

路口的拐角及两边,全都是街面店铺和居民住宅。这个路口,便是新场镇号称三里长的老街的南端起点,当地人称其为“南栅口”。如今,这个口随着大治河的开挖已不见踪影了。

——“拐角”叫“转弯角子”发音“醉歪高子”。

——“南栅口”发音“馁撒可”。

到了路口,左拐后朝前走,面前是一条一直向北延伸的土路。土路的两旁,很快就没了任何房子,只剩下农田了。路的前方,就是“新场”了。

——“新场”:此处专指新场镇集镇区。这里的“新场”,就是我小时候所谓的“新场镇”、“新场镇上”,和同时代的新场农村乡下没多大关系。

历史上的“新场”,以盐聚人,以盐兴市,以盐建镇,以盐留名,是南汇乃至浦东大地唯一具有水乡特色的千年古镇,素有“浦东十八铺,新场第一镇”之称。

“新场”一词的来历,比较大众也还算可信的说法,是由于海岸线不断向外扩展,作为南宋时期浙西沿海区域最优质的下沙盐场,于公元1295年不得不因为地理位置优势的丧失而向东南方向搬迁。建成的新的盐场,史称下沙南场,让这个海边渔村因盐繁盛起来。到了公元1334年,也在这个地方,一个叫陈椿的浙江台州人完成了一部中国海盐史上堪称扛鼎之作的典籍《熬波图》。

——“来历”发音“雷烈”。

时人为了有别于老的下沙盐场,也便于称呼和记载,干脆把这个新的盐场叫作“新场”。“新的盐场”,“新盐场”,“新场”,一点问题也没有。

这块区域以“新场”为名号也就固化了下来。冬去春来,春华秋实,渐渐的,人扎根下来了,房子建起来了,小集市变成了大市场。久而久之,形成了今天的“新场”。

新场集镇区至今保存有大小不一的明清古宅院一百多处,白墙,黛瓦,雕花门窗,石刻台阶,满目的古色古香,周身的清韵雅味。身临其境,恍若隔世,又似梦里,令人流连忘返。

——“台阶”发音“嘚嘎”。

镇区伴随着多条贯通东西南北的“井”字型纵横交错的河道,建有石驳岸六公里多。被文物学家惊喜的称为“家门口的文物”的马鞍型水桥,就有二十多座呢。

——“石驳岸”发音“石绑岸”。

新场最有名的景观莫过于传说中的“笋山十景”了。“溪湾石笋”、“书楼秋爽”、“雷音晓钟”、“横塘晚棹”、“仙洞丹霞”、“海眼原泉”、“高阁晴云”、“上方烟雨”、“千秋夜月”、“南山雪霁”,随便拿一个出来,在当时都是仙境一般的存在。

如今呢,这景那观的,除了“千秋夜月”、“南山雪霁”还有那么点意思,其余的早没影了,仅仅只是人们口中的传说、乡土丛书里的图文了。匆匆流逝的岁月,不仅对人,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同样也是一把“杀猪刀”啊。

民间还流传一句朗朗上口的说法,“十三牌楼九环龙”,指的是新场历史上曾拥有过的十三座牌坊、九座石拱桥,也暗示了古镇新场曾经的富庶、高贵、不同凡响、引人入胜。

——新场的“十三牌楼”包括:世科坊、贡元坊、三世二品坊(享有“江南第一牌楼”之称)、熙春坊、兴文坊、余庆坊、莅政坊、中和坊、兴仁坊、安里坊、清宁坊、儒林坊、貤封坊。

——新场的“九环龙”包括:白虎庙桥(俗称“王况桥”,建于元至正十一年即公元1351年,为新场镇最早的石拱桥)、千秋桥、洪福桥、御前桥(亦称“众安桥”)、永宁桥、义和桥、杨辉桥、众安桥(亦称“盛家桥”)、玉皇阁桥。

可不?立下过“牌楼”,证明有大咖、有故事。修建了“环龙”,说明不仅有江南水乡特有的潺潺流淌的小河、摇橹荡漾的舢板,更有商贾齐聚、游人如织的繁华。

——“大咖”:知名人士、精英人物。

——“舢板”发音“赛掰”:小木船。

今天,原来的牌楼是一个也没了。伴随着它的消失,曾经的故事也“远走高飞”了。石拱桥呢,唯有镇区东北角的千秋桥还基本保真的傲然挺立着,继续演绎着“千秋夜月影绰约”的雅致、浪漫。也有那么几座,历史上经过了数次的修缮、重建,却已不是原来的那般模样、那个味道了。更多的,就连印迹都荡然无存了。

——“印迹”叫“影脚”发音“影甲”、“影踪头”发音“影踪豆”。

其实呢,也无所谓了。即便就是今天复古、再建的这牌楼那石桥,再过百年,不也就成古董、古迹了嘛。

说了“新场”这个名,一定还要提一提比它的历史更为悠久的“石笋”这个号。

传说在古时候的“新场”这片区域,有座叫“受恩桥”的石板桥。石板桥下的沙土中,扎着一根根深不见底的石笋。由此,当地百姓就用“石笋里”称呼自己正居住着的这片土地,并一传十、十传百的说开了。其实啊,这哪是什么石笋呀,大概率是先民为防御海潮冲击岸堤打下的石桩,或是为抵御外来船只侵袭布下的石桩阵而已。

再后来,有了盐场,有了“新场”,但“石笋里”早被老百姓叫顺嘴了,从未丢弃掉,继续口口相传了下来。

如此,“石笋”便是“新场”,“新场”就是“石笋”。“石笋”、“石笋里”成了“新场”的代名词。

这些“石笋”真不简单,你既吃不了也兜不走。现在?哪还有这玩意啊。

不管怎么样,作为家乡地,哪怕旅居他乡再远、再久,我的心里依旧是满满的挂念和不舍。只要听到“新场”,提到“石笋”、“石笋里”,心头依然格外的亲切,全身依然特别的暖和。

——“怎么样”也叫“哪能”。

非常感激国家邮政部门把全中国邮政编码里最浪漫、最温馨的“201314”留给了我的“新场”。

新场,201314。新场,爱你一生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