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宣扬尊卑有序的礼乐文化

孔子《春秋》以及《春秋》三传在价值体系上基本上都是以周代礼制为核心[10],它们的基本目的都是维护尊卑有序的王权等级秩序。这里所说的周代礼制,不仅仅是以王权为中心的政治体制,也包括具体的日常礼仪规范,更包括礼制、礼仪背后的观念与意义,即等级、规范的观念与大一统的王道政治理念。

《公羊传》和《穀梁传》极力宣扬等级礼制与人伦道德,“以事(史)解经”的《左传》,更是以周代礼制为价值依据,记载了大量史实,以此来宣扬君臣等级礼仪。比如《左传》僖公十一年记载了周天子赐命晋惠公即位一事:

天王使召武公、内史过赐晋侯命。受玉惰。过归,告王曰:“晋侯其无后乎。王赐之命而惰于受瑞,先自弃也已,其何继之有?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

按照周代礼制,诸侯国新国君即位,都要接受周天子的册封,同时周天子送新国君一个小礼物,一般都是玉器,作为信物,同时也表示祝贺。这个礼仪非常严肃、神圣。当时晋惠公新即位,周天子就派大臣召武公、内史过两个人去举行册封仪式,但是晋惠公很不重视,在整个礼仪过程中表现得漫不经心。内史过回去后,就报告周天子说:“晋惠公恐怕要断子绝孙了,因为他在接受天子册封礼仪上,很不恭敬,这无疑是自我放纵、不遵守礼仪,怎么会有后代呢?”不遵守礼仪和没有后代有什么关系呢?内史过作了解释,他说,礼仪是国家存在的根本,恭敬是礼仪推行的基本保证。对礼仪不恭敬,那么礼仪就废弃了;礼仪废弃了,那么等级秩序也就打乱了,国家怎么能够长久呢?言外之意,国家都不存在了,国君怎么能够得以善终呢?内史过的预言果然应验了,后来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杀了晋惠公的儿子晋怀公,晋惠公自然是断子绝孙了。

又如《左传》庄公十八年记载,虢公和晋侯一起朝见周天子,周天子赐给他们的礼品都是一样的“玉五珏,马三匹”,《左传》就批评说:“非礼也。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不以礼假人。”意思是说,虢公与晋侯爵位不同,赏赐也应该不一样,但是天子却赏赐一样,这是不合礼仪的。可以说,《左传》在历史叙述与价值判断时,基本上都是以周礼为标准,对不合礼仪的言行直接给予批判。后来杜预《春秋释例》就说《左传》“以周礼为本,诸称凡以发例者,皆周公之旧制也”[11],今人蔡尚思先生也说“《左传》以礼为衡量一切的标准”[12]

在《春秋》及其三传之中,记载了大量僭越礼制的事情,来反映春秋时期社会政治乱象丛生以及礼坏乐崩的状况,其中叙述最多的是君臣事迹,尤其是臣子越礼的历史事实。这其实就是《春秋》以及三传通过“以史为鉴”的形式,来教育君主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君主,臣子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臣子。如在《左传》看来,作为一个臣子首先要遵守礼仪,忠于君主,才像一个臣子。有时候,臣子为了维护君主的利益甚至要大义灭亲。如《左传》隐公四年就记载了卫国大夫石碏为了国君的利益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的事。具体情形是这样的:当时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卫国公子州吁关系很亲密,后来公子州吁杀了卫桓公,篡权自立。随后,卫人不满就杀了州吁。石碏为了维护卫国国君的权力,在陈国设计杀死了自己的儿子石厚。《左传》就评价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大义灭亲只是小事,《春秋》三传中臣子为了自己的君主而战死疆场、失去生命的事迹(比如介子推),比比皆是。可以说,《春秋》以及三传宣扬礼制,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名教,最终目的就是要维护等级有序的社会政治秩序,重建新的王道政治社会。

总之,《左传》记载了大量的典章制度、礼乐文化。礼在《左传》看来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方式,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一年)。可以说,“以事(史)解经”的《左传》非常强调礼乐,并以周代礼制为价值依据,记载了大量史实,以此来宣扬礼仪文明及其规范。《左传》因对礼的尊崇,自古以来被视为重要的礼书。如孔颖达就曾说:“《春秋》者,礼也。”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郑玄《六艺论》也说:“左氏善于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