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写作背景》:青年黑格尔派的堕落推动马克思 恩格斯与其思想决裂

《神圣家族》出版于1845年2月,全称为《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其中,“神圣家族”是对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兄弟及其追随者的谑称,“批判的批判”是指他们的思辨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该书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理论合作的结晶,也是两位伟人终生友谊的起点。书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批判的批判”思想展示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原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做了重要的理论积淀。不得不提的是,书中大部分内容由马克思所著。但从马克思、恩格斯各自所著部分依然可以鲜明发现两位伟人在政治立场、世界观等方面的契合,这种契合也正是二人合著《神圣家族》的内在根源。因此,探寻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神圣家族》时哲学世界观内在契合的原因,也就能够还原《神圣家族》一书的写作背景。事实上,二人哲学世界观的契合并非偶然,这与他们思想发展历程中的相似经历、人生际遇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体察都有莫不可分的关系。

知识链接

神圣家族

“神圣家族”一书的书名,本来是意大利著名画家安得列阿·曼泰尼雅(Andrea Mantegna,1431—1506)一幅名画的题目,画中的人物是圣母马利亚抱着圣婴耶稣,旁边有马利亚的丈夫圣约瑟,有圣以利沙伯、圣约翰、圣亚拿以及一些天使和神甫。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借用这个题名来讽喻以布鲁诺·鲍威尔为首的一伙人。他二人把布·鲍威尔比作天父的独生子耶稣,把其他几个伙伴比作他的门徒。这些人妄自尊大,自以为超乎群众之上,以为他们的话就是天经地义,不容争辩,正像耶稣在人们中传道一样。这幅画的名称本来应该译为“圣家族”或“圣家”,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本著作过去一向译为“神圣家族”,已经通用,所以,我们也就沿用了这个书名。

马克思、恩格斯曾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1831年黑格尔逝世后,黑格尔派由于内在哲学体系和方法之间的冲突逐步分裂出两个相互对立的派别——老年黑格尔派(黑格尔右派)和青年黑格尔派(黑格尔左派)。老年黑格尔派站在“绝对观念”的立场上竭力维护封建宗教统治;以《耶稣传》作者施特劳斯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以黑格尔“辩证方法”为思想武器向宗教神学、向封建专制制度发出批判。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这一阶段受青年黑格尔派进步思想的吸引,分别成为其中的一员。1836年,青年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认真研读了黑格尔著作及其弟子的大部分著作,接触并加入了由柏林青年黑格尔派聚集组成的激进学术小组“博士俱乐部”。在这里,成员们致力于深入探讨、研究黑格尔哲学及其辩证法。在结束大学生活(1841年)前,马克思始终是“博士俱乐部”的成员,并以渊博的学识、严密的逻辑逐渐成为其中的主力。青年黑格尔分子赫斯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曾对其评价道:“如果把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莱辛、海涅和黑格尔结合为一人(我说的是结合,不是凑合),那末结果就是一个马克思博士。”[1]恩格斯加入青年黑格尔派是受施特劳斯《耶稣传》的影响,在柏林服兵役期间,21岁的他以旁听生的身份在柏林大学聆听了众多教授讲学并精心研读黑格尔著作。在此期间,他积极参加青年黑格尔派博士俱乐部的活动,与青年黑格尔派的鲍威尔兄弟、施蒂纳等人就黑格尔哲学曾展开深入交流与辩论,并因对谢林哲学的批判受到柏林青年黑格尔派的欢迎。

青年黑格尔派走向思想的堕落。19世纪30年代末的青年黑格尔运动代表了先进思潮,对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但由于内部成员思想观点与政治倾向的分裂及外部普鲁士王国的高度镇压,青年黑格尔运动逐步由先进蜕化向保守乃至反动。1841年年底,原是“博士俱乐部”成员的鲍威尔兄弟、施蒂纳、梅因等人组成“自由人”小组,他们脱离现实生活、醉心抽象哲学,用空洞的批评词句不分场合、不加区别地批判一切,蔑视群众、指责英法等国的社会主义工人运动。从“博士俱乐部”到“自由人”小组,意味着青年黑格尔派的彻底堕落。

马克思、恩格斯与青年黑格尔派彻底思想决裂。与虚妄、空谈的青年黑格尔派迥然不同,彼时担任《莱茵报》编辑的马克思关心的是普鲁士德国如何改变现存制度、实现政治解放的现实政治问题。因与青年黑格尔派学术观点、政治见解不同甚至相反,马克思与其决裂,并明确指出:“我要求他们: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事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2]恩格斯在哲学观上由主观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受到1841年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深刻影响,他曾回忆到:“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3]柏林服兵役结束后,恩格斯投身于对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考察中,在政治主张上转向共产主义,逐步与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

注释

[1][苏]捷·伊·奥伊则尔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潘培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版,第lll页。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3页。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