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美国华裔儿童文学的文化叙事研究
- 余美
- 3343字
- 2023-11-01 18:45:40
前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儿童文学表现颇为抢眼:佳作不断,屡登畅销榜单,频获国际大奖(如凯迪克金奖、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美国图书馆协会最佳童书奖等,其中杨志成还两次提名国际安徒生大奖),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动画片,甚至还走进美国中小学课堂,被列为指定读物。进入21世纪,有多部美国华裔儿童文学作品被译介到国内,市场反响热烈,也开始引起学界的关注。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华裔儿童文学已成为美国儿童文学大观园中的重要一景,也成为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有生力量。
美国华裔儿童文学表现之所以如此抢眼,与蕴藉其中的“中国”元素有着紧密关联。这些作品大都涉及美国华人或中国题材,巧妙融入中国历史、风俗和民间故事,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内涵,表现出独具一格的审美特征和叙事风格。可以说,美国华裔儿童文学作家在一定程度上是传播中国文化的先行者。对美国华裔儿童文学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我们认识美国华裔作家如何成功改写传统故事,建构新传统,利用不同文类和媒介载体展现中国传统文化。
相比之下,国内儿童文学虽已进入“黄金时期”,但在海外的传播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之一如汤素兰所言:“民族文化特色并不明显,文化的根扎得还不够深。”著名学者刘绪源认为:“在儿童文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关注当下的创作,寻找创作前进的动因,发现创作中不断出现的‘新质’。”言下之意,研究者应多关注和关照当下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及时总结先进的创作理念和实践。毋庸置疑,中国本土儿童文学已有长足的进步,成果喜人,但纵观其发展历史,整体发展时间还不够长,依然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儿童文学的创作经验。与中国文化有亲缘性的美国华裔儿童文学,无疑可以成为我们的参照点和学习对象。鉴于此,本书以杨志成、叶祥添、林珮思、杨谨伦和马严君玲五位美国华裔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代表作为研究对象,以文本细读为基本方法,综合使用叙事学、族裔研究、文化诗学等多种批评策略,深入探讨这五位美国华裔作家作品的叙事特色和文化内涵,以期为国内儿童文学创作提供有益借鉴。需要指出的是,本书所述的“儿童文学”是广义上的儿童文学,包括服务于学前儿童的、以绘本为主的“幼儿文学”和目标读者为7岁到12岁的狭义上的“儿童文学”,以及目标读者为12岁到18岁的“少年文学”。
第一章探讨了杨志成绘本的中国叙事。杨志成是享誉世界的插画家和儿童文学作家,曾两获国际安徒生大奖提名,是当代美国华裔儿童文学的一座高峰。他的创作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气质,主要表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异乎寻常的关注和坚守。杨志成擅长太极拳,对太极哲学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绘本创作中。“太极”不仅是他的叙事策略,构成杨志成作品的内核,也成为他艺术创作的灵魂,衍化为杨志成的文化潜意识。杨志成的绘本不落俗套,不无含蓄之美,契合了蕴涵太极意蕴的东方美学的要求,其创作就是在探索艺术和生命之“道”。此外,杨志成从儿童视角出发,深入挖掘并创新地改写中国民间故事,扩展和呈现了民间故事的丰富文化意蕴,使故事更契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心智发展,最大程度满足了当代儿童的阅读审美需求,使绘本兼具民族性、时代性、文学性和趣味性。他博采众长,融会中西,表现了鲜明的艺术自觉和文化自觉。其用心之巧,运思之深,值得我们仔细体味。
第二章探讨了叶祥添小说的美国华裔历史书写。叶祥添是当代美国华裔儿童文学的另一座高峰。他的作品着眼于宏大历史下的小人物的日常叙事,从华裔移民家族几代人的真实生活经历出发,书写普通华人的“小写历史”。他一改美国文学对华裔千篇一律的脸谱式描写,生动再现了美国不同历史时期华人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为年轻一代美国华裔重拾族裔自信提供动力。他的历史小说大都聚焦美国底层华人群体,重拾族群集体记忆,传递出文化的乡愁,凸显了底层关怀。“唐人街”成为叶祥添作品中重要的文化空间背景,不仅是在美底层华人居住的空间标志,也成为一个核心主题意象。在他的小说中,唐人街成为抵抗白人主流社会的庇护所,但并不是一座封闭的孤岛,而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空间。作者展示了美国华人对自己中国人身份的深刻认同,同时也表达了对中西文化和谐共处的美好希望,体现了共存互补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想。此外,“中国龙”成为他多部小说的关键主题和情节要素,龙的精神构成他作品的精神内核。中国龙叙事更多是一种隐喻意义上的叙事,目的是传播中国龙的精神,展现健康向上、自强不息的美国华裔人物形象,反抗和打破亚裔刻板印象。
第三章探讨了林珮思的绘本、奇幻小说和自传体小说中的中国叙事。林珮思是年轻一代美国华裔儿童文学作家的优秀代表。她的创作具有浓郁的中国风,几乎无一例外都围绕美国华裔生活和中国文化的主题创作完成,大部分人物都是华人,大部分故事都包含中国元素,对其华裔身份和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深刻的认同。林珮思在绘本中以美国华人的家庭生活为载体,每一幅图像无不体现着华人间浓浓的亲情,“图文并茂”地传递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她在奇幻小说三部曲中独具匠心地将中国人耳濡目染的“民间故事”改编串联起来,并借鉴《绿野仙踪》等西方经典文学的叙事结构和情节,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奇幻风格,写出了具有跨文化意义的“新民间故事”;她在自传体小说中重拾个人成长记忆,展现了美国华裔少女的身份困境,真实地反映了第二代和第三代美国华裔青少年的生存现状和心理状态,既有助于美国华裔儿童了解母国文化,认识自己的生存境遇,也有助于非华裔儿童对美国华裔产生共情,理解中国文化及其背后的意蕴。
第四章探讨了杨谨伦图像小说的文化身份问题。杨谨伦是美国图像小说界的标志性人物,具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他不仅为美国华裔文学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美国文学多样性做出重要贡献。杨谨伦的图像小说大都关注美国华裔的身份认同和在美国的生存困境,借助高超的叙事技巧和生动的图像叙事将华人的身份认同困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他在成名作《美生中国人》中通过巧妙改写孙悟空的故事,创造性地将中国神话与当代美国华裔少年的身份困境叙事有机结合起来,借助视觉语言探究了其背后原因和解决出路。他在《影子侠》中,背离了西方超级英雄叙事范式,没有过度地渲染或神化超级英雄人物,而是展现了貌似坚不可摧的超级英雄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展现了一个胆小怯懦的普通人成长为“超级英雄”的过程,塑造了第一位美国华裔超级英雄。小说也借助了图像叙事批判并解构了流行文化中的一些亚裔刻板印象。他在《通关》中,巧妙地将“电子游戏”引入图像叙事,充分利用“视觉语言”展现主人公与电子游戏之间的复杂关系。杨谨伦将“图像小说”与“电子游戏”两种媒介结合起来表现主题、建构情节,是“跨媒介”叙事的一次成功尝试。
第五章探讨了马严君玲的“中国灰姑娘”系列作品的中国叙事。代表作《中国灰姑娘》聚焦作者本人的童年经历,以回忆录的形式真实再现了主人公奋发向上、积极成长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灰姑娘”人物原型的现代改写,是对灰姑娘叙事的丰富和扩容。她的历史小说《中国灰姑娘与龙侠会》将主人公叶限的个人经历与中国抗日历史融合到一起,并融入谍战叙事、探险叙事等文类元素,创作出一部精彩纷呈的历史小说。小说蕴含着丰富的共同体元素和深沉的共同体关怀,成功地完成了共同体书写。另一部历史小说《清明上河图:中国灰姑娘小说》则借鉴了中国传统“才子佳人”的叙事范式,同时注入了现代的男女平等性别观和打破阶级壁垒的阶级观,使故事情节兼具传统和现代的双重特征,并生动诠释了艺术和艺术创作的内涵和意义。在“中国灰姑娘”系列中,马严君玲将中国文字、民俗、宗教、哲学、历史等诸多元素融入故事中,浓墨重彩地渲染中国元素,展现出鲜明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民族情怀。
本书较深入地探讨了当代美国华裔儿童文学作品的文化叙事,努力挖掘这些文本的文化特色和美学价值,有益地补充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本书对国内儿童文学创作也具有一定借鉴作用,有助于推进国内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讲好中国故事,建立文化自信。
本书是2019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当代美国华裔儿童文学的文化叙事研究”(19NDJC204YB)的结题成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信艳女士认真审校了本书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余美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
202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