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序

2018年平昌冬奥会落幕,冬奥会筹办工作进入“北京周期”,距离人类文明这一盛事越来越近了。对于冬季奥林匹克和冰雪运动,中国人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2022北京冬奥会的见证者和创造者,书写着冬奥历史的新篇章。

然而,我们已有的冬奥会历史文献或者著作,都无一例外地聚焦于对冬奥会赛时的记录,不可否认,冬奥会是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主要呈现方式,但绝不是其全部,人们容易忽略在冬奥会之外的冬季运动在时空综合体中连续发展的事实,而且对于这方面的历史记录明显匮乏。所以从更大的历史脉络和全球视野重新审视冬季奥林匹克是有意义的工作,即便囿于个人能力和专业背景积累,但笔者仍认为这是一项值得推动的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有幸接触了通识教育。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通识教育正在逐步发展过程中,最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即如何将体育和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的优势就在于拥有十年的比较文学研究经验,养成了跨学科、跨语境、跨文化的学习工作习惯,自然地发现“冬奥”就是一个天生的通识教育题目,包含着人文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讲授了两门关于冬季奥林匹克和冰雪运动的通识课程之后,讲稿成了本书的初稿。

本书以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为对象,打通体育、政治、文化、环境等多领域,用更为广阔的视野展示冬奥大历史,凸显冬季奥林匹克人文精神的价值内核,力图以大众读本的形式普及关于冬奥的小众知识,避免繁杂的历史描绘和冰冷的学术腔调。在本书中,笔者试图把冬季奥林匹克视作一个正在成长的生命体,关注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自我更新,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对其生成的塑造。冬季奥林匹克度过了初创和复原,走过镜像、“冷战”、差异,走向成熟、多元、改革,奥林匹克作为现代人类文明菁华在不断发展壮大。

冬奥源于奥林匹克这一人类文明的菁华,又因为2022北京冬奥会与中国的现实紧密相连,所以它不仅仅是体育赛事的最高形式,同时还展示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受黄仁宇先生《中国大历史》的写作思路启发,“大历史”(macro-history)之大绝非体现在容量和篇幅上,而是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引导到历史研究中。那么笔者想呈现的冬奥大历史,也不再仅仅是对冬奥会的全程记录,而是以23届冬奥会贯穿的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发展史为主。明晰冰雪运动或者说冬奥会是怎样构成的,哪些是时代背景、自然条件赋予的,哪些是冬季奥林匹克自己生成的特性,这些经验中可持续、可发展传承的又是什么,这样可以更容易将历史与现在以及未来连接起来,而不是冰冷记录的罗列。

在撰写过程中笔者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包括大卫·米勒的《奥运会及奥委会官方历史》,埃里克·莫宁的《从夏蒙尼到平昌》,不难发现,西方学者以及中国以外的东方学者所持观点依然是以西方为中心的。这在平昌、东京、北京接连举办的东亚周期历史节点上显得片面而失之偏颇,虽然亚洲国家在冬季项目上的历史建树无法与欧美相比,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东亚无疑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新兴势力,历史地位决定了话语权的恢复,继而发出东方的声音,在冬奥历史研究和书写上这是国内研究者及东方学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笔者认为,冬奥历史最终可以照射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一如奥林匹克主义明确地指出,奥林匹克是一种人生的哲学,我们通过学习、了解奥林匹克会从中获得不同的裨益。奥林匹克指引我们探索身体和精神的极限,我们大多数是平凡的人,但奥林匹克给予我们一个机会,正视并反省生活,让平凡的我们拒绝平庸。希望本书能为读者带来些许别样的思考,让生活获得一个“奥林匹克式”的打开方式。

共同见证、经历、创造我们的奥林匹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