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只要谈到西方艺术,法国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艺术之国。

往大了说,在法国的国家命运发生重大转折时,变革的大潮中常常能见到艺术家的身影。叙热为团结国民兴建的圣德尼大教堂、让·富凯为塑造法兰西民族认同感绘制的《法国大编年史》插图、路易十四集结众人之力成就的凡尔赛宫均是个中体现。更不用说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同时也是法国艺术的黄金时代。

往小了说,法国人的爱恨情仇通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作品保存下来,展现给当今的我们。他们支持的、反对的、向往的、鄙夷的一切,存在于贝里公爵的《豪华时祷书》中、普桑描绘的世外桃源里,还有格勒兹用画笔讲述的风俗故事中……一些作品成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里程碑,另一些作品则是带我们回到过去的时光机。

尽管和当今世界上的众多大国相比,法国的国土面积并不算大,仅仅排在第37位[1],但或许是因为它位居西欧中心地带,四通八达的地理条件和历史上的数次经济盛世令它得以会集各方人才。林堡兄弟、鲁本斯从法国北方的佛兰德斯来,达·芬奇从南方的意大利来,一直到近代,都有惠斯勒、梵高、毕加索等数不清的大师,从世界各地来到法国,在这里开始并实现他们的艺术理想。

法国本土的艺术家,也从未浪费如此的天赐良机。他们积极地吸收各种营养,再借他山之石将本民族的审美情趣加以打磨雕琢。这一传统可追溯至《戈德斯卡尔克福音书》的佚名作者,从普桑到大卫之间数百年的法国艺术大师,几乎个个求学于意大利的历代先师。在法国蓬勃发展的艺术风格,又透过哥特式大教堂、借着勒布伦等人之手广传四海。直到近代,法国的艺术家还在远东的浮世绘画家那里学到了新本事,创作出新东西。正是因为其善于吸收和发散的特点,可以说了解法国艺术,是欣赏西方乃至世界艺术的关键一环。

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试着尽量少用专业名词来框定艺术家的风格。既是因为希望可以减轻你的阅读负担,也是因为艺术家的创作各具特色,即便是同一个时期的艺术家,风格也可能千差万别。何况很多风格名称最初是被用来揶揄、挖苦的,本身就不是严谨的描述。更不用说很多定义他们的术语,对于创作出它们的艺术家本人而言往往也是陌生的:大卫并不认为自己的作品算是新古典主义,而更倾向于认为它是宏大(grand)风格;夏尔丹活跃于洛可可风格时期,其艺术风格却和同时代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布歇有着天壤之别。尽管我是在用文字来讲述艺术,但艺术家和作品本身才是主角。希望我的文字能够将你带到作品面前,而不是替作品发声。观众和作品之间的交流感受才是我最看重的。

考虑到文中涉及的作品均创作于上百年之前,为了能够将它们以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我附上了一份大事年表,并在书中穿插了几个独立的小故事,希望它们能够共同为你呈现出一个时间和空间上更立体的法国艺术世界。

直至今日,法国的首都巴黎依然是全世界拥有最多博物馆的城市之一。书中所引用的绝大多数作品,也都收藏并陈列于法国的博物馆中。当初是这些藏品给予我美的享受,并激发了我的表达欲,最终以书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本书出版之际,正值全球处在一个交通不畅的特殊时期,在一切过去,我们重新毫无顾虑地出行欣赏这些旷世杰作之前,希望我的这本书能够陪在你手边,和你一同享受它们带给我们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