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战歌激扬

  • 华宇颂
  • 公子忌
  • 4049字
  • 2023-11-07 09:02:41

蒙忌将军将驻守在河套平原的郡、县都尉召集起来,对当前的形势进行了说明,将昨日晚与公子宇商议的作战计划提了出来,各主要战场挑选出来一名都尉统领,十日后就要分别出发到各自的驻地。

蒙忌将军急匆匆地来到公子宇的大殿,将所有计划以及人员分配,一一禀报给公子宇,说道:“狼山由冷凡都尉率领五万兵士埋伏,阴山由蔺顷冋率十五万兵士埋伏,大青山由王迦率二万五千兵士埋伏,白于山由白浅率二万五千兵士驻守,余下五万人马,云中郡和九原郡各驻守二万五千人。”

蒙忌将军将部署一一呈报给公子宇,接着又说道:“公子,可还有何良策?”

公子宇点了点头,说道:“舅父所定,侄儿没有异议,侄儿还有两道计策,可让几个都尉执行下去。”

“公子请吩咐。”

蒙忌将军自昨晚与公子宇商谈当前形势,对公子宇的判断与决策,心里自是十分佩服,此时听得还有两道计策,立即躬身说道。

“埋伏在狼山的军队,可派出一支小队进入狼山前面,挖出三万余口土灶,每口土灶用烟火熏干,及时撤回。阴山前面,挖出十万余口土灶,大青山前面挖出两万余口土灶,这两处与狼山一样的法子,每口土灶用烟火熏干,制造出士兵埋锅造饭的假象,阴山的假象要做得凌乱一些,如兵士逃跑一样。”

这条计策,是公子宇昨晚临时想起孙膑先生增兵减灶诱杀庞涓的计谋。

那是公元前342年,庞涓带领十万大军、一百辆兵车,分三路进攻韩国。

小小的韩国抵挡不住庞涓的进攻,一时形势危急,遂接连派出使臣,向齐国求救。

孙膑先生于是献计增兵减灶,诱杀了庞涓,连魏太子都给俘虏了,马陵大捷。

孙膑先生名声大昭,当时各国都想请他去当军师。

“为何阴山前面只挖出十余万口土灶?而狼山和大青山要少些?”

蒙忌将军是名将后裔,自然曾熟读兵书,孙膑增兵减灶诱杀庞涓的计谋,可是广为流传,他只是没有想到,公子宇这么小的年龄,竟然也知晓这一经典战例,还利用这一战例,来增加土灶数量,他有些不明地瞧了一眼公子宇,提出了心中的疑惑。

“阴山在狼山和大青山居中位置,若匈奴兵士在狼山前面发现我方有三万余个土灶,定然怀疑我方不知有多少将士守候在那里,绝不敢轻举妄动,他们便会往狼山和大青山方向转移,待发现大青山还要多出十余万个土灶,而阴山只有两万余个土灶,还有兵士似在逃跑的样子,真真假假让他们的斥候一时也摸不清楚,他们便会往阴山方向进攻,狼山和大青山便能作出支援阴山的举动。”

“原来是这样,末将这就去传达命令。”

“舅父,再等等,侄儿还有话说!”

蒙忌将军停住身躯,躬身说道:“公子,还有吩咐?”

“嗯,舅父,白于山前面,请白浅都尉在从汉中进入白于山入口官道上,每隔两里路程,挖出一个长方形的巨坑,深五丈,宽四丈至六丈左右,至少要十个以上,巨坑挖出来后,里面可埋上削出来的竹尖倒刺,上面用树枝和泥土遮盖,撒上一些旧土,以防止刘邦叛军派兵过来。”

公子宇接着又说道:“刘邦叛军应该还不知晓我们逃奔到了河套平原,一时之间还顾不得来收服河套平原这边的秦军将士,但我们要提前做好防备,以防白于山官道空虚,使叛军长驱直入,那时,云中郡和九原郡都不保了。”

公子宇见蒙忌将军一一记住,又说道:“舅父,白浅和蔺顷冋两人,可有来历?”

因为公子宇想起了战国时期著名的白起将军和大外交家、政治家蔺相如两个前辈。

“这两人有什么不妥?”

蒙忌将军疑惑地问道。

“嗯,舅父在合适的时候,请盘查一下他们的祖先。”

“你是怀疑他们的祖先,是白起将军和蔺相如上相?”

公子宇点了点头,说道:“我们如今急需旷世人才,若是发现这些人才,还望舅父留意,将来必有大用。”

公子宇接着说道:“嗯,对了,舅父,九原郡只派遣五千兵士守城即可,剩余两万兵士可留于云中郡,随时调用。”

蒙忌将军这两日脑袋都是懵的,他用一种十分膜拜的眼神瞧了一眼公子宇,不知用何种语言来表达他此时的震惊。

昨晚公子宇提出的用兵计策,今日与那些都尉商议,俱都十分惊叹这一军事上的部署,各将领都说那些计策惊为天人,即便孙膑先生再世,也想不出来,竟然没有一人提出异议,方才他又提出了迷惑敌人的计策,让他更是用神来形容公子宇都不为过,可公子宇毕定才七岁多的孩子,还没有脱下稚气的年龄,他怎么会知道这么多?经受了赵高阉人这一场刺杀,他怎么会变得如此聪明了?

公子宇见蒙忌将军还站在原地,眼神有些迷茫,微笑说道:“舅父,你还有什么事么?”

“嗯,没有了,没有了,末将这就去召集各部谋士,将公子刚才所提计策部署下去。”

蒙忌将军说着,急转身走出宫殿,对刚才公子宇提出的一系列计谋,惊骇得身上的衣服,再次湿透了。

公子宇穿越之前,曾对大秦这一划时代的时期有过深入的研究,在始皇初期,商鞅变法简直就是改天换地的改革运动,商鞅强制推行的个体小家庭制度,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律,轻罪用重刑等等立法治国的方略让他惊叹。

商鞅废除世袭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等军队改革的制度让他大加赞赏。

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虽然抑制商人的发展他不赞成,但他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实行土地私有制是史无前例的运动。

他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就是在两千年之后的现代,都有着借鉴的作用。

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统一度量衡,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迁都咸阳,修建宫殿。等等,虽然有的条款太过苛刻,如焚烧儒家经典,但大多都有着超前的思想。

在战国时期,能够有如此先见和思想,让他万分佩服。

就拿当时的兵制改革来说,就将当时的军队统一了起来,秦朝负责全国军事行政的官吏为太尉,战时随时任命将军统兵,秦有上将军和前后、左、右诸将军。

军队可分为京师兵、地方兵和边兵三部分。

秦军的步兵分为多个种类,有弓箭手、战车兵、长矛兵等,尤其是弓箭手使用的强弩,在当时的战国处于领先水平。

在秦军与敌人作战之前,首先就是弓箭手先进行一轮弓箭发射,直接将敌人的先锋部队消灭殆尽,打击了对手的战斗信心。

其次就是秦军使用的长矛,在冷兵器时代,具有诸多的优势,在敌人没有靠近之前,就可以率先打击到对手的要害部位。

这些军事改革,对战场来说,无疑是非常先进适用的。

商鞅变法的军功制改革,将秦国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废除,实现二十等爵制,无论是贵族还是普通兵士,只有在战场取得战绩,才能享受一定的军功待遇。

而战绩的大小,要根据在战场上取得敌人的首级数量来定战功,如果秦朝的士兵在战场上战死,取得的战功可以由自己的家人继承,极大的刺激了秦军在战场的战斗力。

尤其是对于下级群体来说,这是一个走向社会上层的机会,一旦在战场上取得战绩,就可以平步青云,当上军队的首领,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家族地位,这无疑刺激了许多低层社会的贫民,参加到军队中建功立业,光耀门庭。

“改革军制,还得慢慢来,待度过这一危机后,再进行一系列的调整。”

公子宇站在郡守王源安排的宫殿里,心里想到自己既然穿越到了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度,不论往后怎样发展,都还有再度奋起的时机,他就有决心将这一国度再度走上辉煌。

“还有十日,各部准备完粮草,就要离开云中郡,前往各个战场,先得想好激励兵士的法子,要作好战前动员。”

公子宇想起了《诗经·秦风·无衣》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这是一首慷慨激昂、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当时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大秦之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这个诗词唱起来十分激昂奋进,就作为战歌来传唱!”

公子宇去殿外请来一个四十余岁的老兵,询问他是否会唱《秦风·无衣》,那老兵摇了摇头,并不知晓这个战歌。并说以前上战场之前,各将军只是强调杀敌数量,谁砍敌人的头颅最多,谁就可以取得什么爵位,当上将军。

公子宇将这首《秦风·无衣》诗词,进行谱曲,以激昂奋进为主,他在殿里一遍一遍熟悉,一遍一遍修改曲谱,又去外面找来一个殿禁卫的人员,教他们唱这首战歌,这些兵士越唱越激动,一听“王于兴师”,心中顿时豪气万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气概油然而生,誓有上战场与敌人一拚到底的激情。

十日之间很快到来,公子宇安排的五名殿禁卫长先后从外面回来,各自带回来了一些铁丝及铁蒺藜,加起来似有一万余米的铁丝,制作了两万八千余颗铁蒺藜,他让四禁卫长率领兵士将这些东西全部送到了蔺顷冋所部。

三十万大军集合完毕,高台上新树立了一面旗帜,旗帜上面是一条飞龙,飞龙旁边印着“天宇军”字样,公子宇明白,这是蒙忌舅父,给这支军队重新起了名字,注入了军魂。

公子宇在蒙忌将军陪同下,带着五百个殿禁卫骑马飞奔过来,众人下得马儿,五百殿禁卫整齐地排列好队伍,公子宇站在高台,抬起手来,对身后五百殿禁卫军猛然向下一压,刹那间,五百人同声唱起《秦风·无衣》战歌,歌声嘹亮,响彻云霄。

对面三十余万即将出征的将士,听得这激昂的歌声,胸中似有燃烧的激情,激奋的歌声感染着每一个兵士,有的开始附和起来,渐渐地,都跟着狂吼了起来,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

《秦风·无衣》诗词,创作于先秦,采用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早先的秦军,有的军队已经将这首诗词作为了战歌,而且字数简单,不难记住,也有不少老兵能够记住诗词,只是没有统一形成音调,各唱各的,此时经过公子宇重新谱曲,激昂的歌声,燃烧着每一个兵士,一下子就将全体兵士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激发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