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全力抓住工作重点

部门目标高于岗位目标

由于新人要同时学习业务、适应环境、进行工作实操等,其所承受的压力高于其他同事,在此情况下把精力投入最能体现个人价值的地方就特别重要。

在第一章所举的突发情况例子中,当出现突发情况时,从直接上级身上能看到什么是重要的,但并不只有在突发情况之下才能发现什么是重点工作或者工作重点。实际上,许多日常信息都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应该将精力主要投入哪个方面。

除了极特殊的部门,大多数部门每年都会有自己的部门目标,新人一定要了解这个部门目标,并明白目标的含义和与自己岗位的关联度。

有人可能会问,新人进入机构难道不是应该先了解机构的整体目标吗?如果是一家创业公司,员工一共没有几个,作为新人倒是有必要了解一下整体目标,这样至少知道公司是挣扎在生存的边缘还是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如果新人进入的是一家中型以上规模的公司,我建议你不用了解整体目标,毕竟决定你能不能在试用期留下来的关键因素并不是你对机构整体的贡献,而是你对部门完成目标的贡献。

许多新人会在工作中听到上级讲一句话:“分工不分家。”这句话的意思是部门一旦有需要,不管是不是分内之事,全体人员一律需要上阵。部门工作没有做好,不只是某个人的责任,而是全部门人员的责任。

在部门目标面前,新人有时候需要把《职务说明书》里面的一些边界性约束先放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非常迷惑,工作不就是要把各自的职责履行好,就像《海贼王》里索隆所说:“我做好自己的那部分了,接下来轮到你了。”怎么在部门目标面前,《职务说明书》中的内容就要靠边站了呢?

机构、部门中工作职责清晰是应该和必须的事情,如果不清晰区分,就无法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责任和权力,最后可能让辛苦工作的人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既然你都这么辛苦了,再多干点也无妨吧!而万一团队中有南郭先生这类人,在这种环境下他就会一直混下去,反正最后可以把自己的工作推给别人,根本不用费心费力。

所以分清工作职责、确定目标、独立负责、奖优罚劣是职业化的标准。谁做不好事情,谁就应该为之负责;同样,谁把事情做好了,谁就应该得到各种奖励,绝不可以和稀泥。但是,把分工弄清楚之后完全按照分工进行操作,只是机构、部门、员工的合格标准,或者说只是工业化时代的合格管理标准。

互联网时代,一切皆有可能。情况不停变化,任务不断被调整,专业分得越来越细,整合、融合、平台化成为趋势。把工作划成小格子,大家都在格子里面,只做好自己负责的那些事情就万事大吉的想法已经无法满足社会、机构和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

“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指的肯定不是部门有事时站得远远的,生怕牵连自己的态度。

因此天天对照《职务说明书》,多干一点事就心生抱怨,与其他部门、同事合作时加一会儿班就摆脸色,或者觉得完成了自己那份工作就心安理得走人的员工,执行的是本位主义的“职业精神”。

如今,能够满足社会、机构和自身职业发展需求的职业精神,最起码包含“以完成部门目标为标准”这条。即使身在基础性岗位,也要眼睛盯着这个方向;对于部门目标,一定要思考在自己的工作小格子之外,自己应该主动做什么。

分工只是把部门目标、机构整体目标实现得更好、更快、更有效率的方式之一,而如果因为分工就把家(机构、部门的目标)也分了,那就本末倒置了。天天在自己的工作小格子里头不抬、眼不睁,是无法跳出来的。要尽力让眼睛看到部门目标,在自己的位置上解决根本性问题,在可能的情况下给同事更多的支持和建议,这样做你在部门中就会越来越重要!

要记住,我们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会帮助我们。一个在职场上永远不寻求支持的员工是不合格的员工,因为要把事情做到最好,一定不能只靠个人的智慧和能力,充分、有效地搜集和使用外部资源是优秀员工必须具备的能力。如果我们在部门中越来越重要,就无须担心如何寻找更多、更好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