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今,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知道找到一份可心的工作有多么艰难,而当他们成为职场新人后,他们会发现把一份工作做好比找到它更难。

不过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也不会相信,人力资源部门想找到一个适合岗位的职场新人也非常艰难,即便是那些看起来有许多人打破头想要争抢的工作也是如此。

现在求职者和应聘者之间的供需信息基本上是对称的,双方都知道市场上既存在着大量求职的人员,也存在着大量待招的岗位,但这种信息对称并不意味着双方很快就能找到合适的彼此。

这就好像一个人去逛菜市场,虽然里面有许多卖菜摊位,但他可能也买不到合自己心意的某种菜。同样,虽然有许多人会来菜市场买菜,但也会有某个摊位的菜一整天都没卖出去。原因就是购买者的需求有其独特性,而摊位的菜也有其特定的客户定位;如果需求的独特性与特定的客户定位是错位的,就会导致有人买不到合适的菜,有的摊位卖不出去菜。

人力资源人员就是买菜的人,天天绞尽脑汁想找到符合本机构独特需求的员工;求职者就是卖菜的人,天天积极努力地想让特定的心仪工作选择自己。在将近30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中,我发现职场新人,尤其是应届毕业生,无论在求职意识上还是准备上都是最差的,并且常常因为缺乏职场经验在入职后很快出局。

为什么会这样?让我这个“买菜”的老人力告诉“卖菜”的职场新人和即将求职的同学们原因:因为各位并不知道机构真正看重什么,只是根据自己非常有限的、道听途说的职场知识,结合稚嫩的学生思维,想象着如何满足机构需求、适应工作环境和与同事相处。最终的结果是,要么在应聘时耗费精力地做着南辕北辙的准备,无法高效求职;要么在入职后费尽心机地犯着让人啼笑皆非的错误,无法通过试用期。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在其销量破亿的名著《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描述第2个习惯“以终为始”时讲,“以终为始”的一个原则基础是“任何事都是两次创造而成的”。“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创造(Mental/First Creation),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Physical/Second Creation)。”[1]

作为第一次的创造的构思,并不是随意发挥的奇思妙想,而是应该如同江河之水流入大海一般,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行。虽然江河之水也会因前面的崇山峻岭而绕行,甚至会绕行数百公里,但这不会影响它最终流入大海。

职场的入海口就在这本书里。

接触职场的前3年非常重要,这3年可能是从入职第一份工作的那一刻开始,也可能是从大学期间的实习开始。当然越早开始越好,如果能从大学实习开始,就比入职才开始更有优势,毕竟3年的时间不短,而当今员工和企业管理者的耐心都越来越有限。

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讲的是婴幼儿3年影响了人性格内核的形成,而接触职场的前3年正是塑造职场理念的最关键时期,这3年怎么度过往往决定着后面30年甚至更长的职业生涯怎么度过。

从我自己的职业生涯来看,我前3年担任过一线操作工人、技术管理人员,后来转行到人力资源,完成了职业生涯体验、学习、探索、思考、定位及转型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最终决定了我在人力资源领域里工作近30年,可以说前3年决定了我后面完整的职业生涯,所以我希望能把自己的经验与教训贡献出来,帮助准备求职的在校大学生、即将入职的应届毕业生和已经入职的职场新人在批判的过程中思考。

对求职者来说重要的是,在进入面试间和进入团队之前,都需要知道如何才能获得职场人士对自己的认同。不要以为符合招聘要求就可以被录用或者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如果一家公司把所有符合招聘要求的人都录用了,那这家公司恐怕连让员工站着的地方都没有;如果它让所有录用人员都转正,那可能这一年它都不用再招人,还必须扩大业务,好让这些录用人员都有事做。

招聘要求只是最简单和最初级的筛选,就好像买菜人的清单上写着茄子,而你恰巧卖茄子而已。录用则好像在市场上把茄子买回家,按照自己想吃的方式做完后,尝了一口,好吃的话就继续吃下去,不好吃的话就直接倒掉。

买菜人停在了摊位前并不等于会买,而通过简历初选给予面试机会也只相当于买菜人停在了摊位前,许多情况下买菜人只是停下来扫一眼,有时连腰都没弯就走了。等到真正站住了,他们还要把茄子拿在手上来回端详,检查形状、个头、表皮、气味,最终问一下价格。其实茄子不一定真正有机会被放入菜篮。

许多卖菜人以为只要自己茄子的质量好,就一定不愁卖。问题是茄子不被做成菜、端上桌、放入口,买菜人也真的不好确认这个茄子是不是自己最想要的,但又不可能做完、吃完再付钱,这就是买菜人的苦恼。

为了把菜卖出去,作为卖菜人最应该做的是学会做菜,知道买菜人最需要什么样的菜。拿卖茄子来举例:对于想做家常烧茄子和炸茄盒的人,就卖给他味道浓郁、水分充足的圆茄子;对于想做油焖茄子和烧烤茄子的人,就卖给他表皮厚实、耐长久烹饪的矮茄子;对于想做炒茄子、蒸茄子和凉拌茄子的人,就卖给他茄肉松软、容易入味、顺滑软绵的长茄子。

机构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呢?这个问题就和“买菜人到底想做什么菜”一样,都需要主动了解。本书第一部分的第一章告诉了职场新人如何知道机构需要什么样的人,要么从《职务说明书》入手,要么从内部人那里了解,要么在直接上级身上想办法。当然,最好的方法是把这些都用上,这样才能对机构需要什么样的人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只有知道机构的需求,才可能找到瞄准的靶子。为了让读者学会操作,本书从第一章开始,在每一章都特别准备了学习和操作的工具。

第二章则告诉了职场新人怎么确定靶心,那就是个体目标一定要服从团队目标。在一个脏乱差的社区里把自己门前打扫得再干净,也无法让整个环境变好多少;一支失败的部队里很难走出成功的将军。射击场上的奖惩规则符合马太效应,表现最优秀的人“全盘通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如何调整射击时的心态,如何设定下限和上限,如何在下限与上限之间自如腾挪就非常重要。

第三章主要告诉大家如何尽快在团队中找到同盟。同事不是同学,也不是室友,更不是家人。同事有时是队友,有时是竞争对手,还有可能是未来的上级或者下属。他们并不会因为毕业或者换寝室而与你分别,也不会在所有事情上都无条件地支持你。但你必须在大部分时间里获取他们的支持,否则就不可能完成分内工作,所以要让他们愿意支持你,既出于对工作的责任感,也有个人情感倾向。

第二部分主要讲职场新人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很多职场新人既有诸如担心工作做不好、做不成、被人抢的焦虑,也有贪图安逸、强调客观、迷信大厂、迷恋权力等心态,更有在工作上各种认为不可能和做不到的畏难情绪。这些都源于负面思维对职场新人的影响与控制,而负面思维的产生源于对未知的恐惧。第四章重点分析了负面思维的类型,以及如何破掉这些负面思维。

不破不立,第五章重点讲如何树立正面思维。要知道工作并不只是为员工提供了工资,还提供了许多成长的机会。明白自己之前积累的知识、技能、经验其实远远不够应对职场,知道认知的提升源于用原来的认知做事吃了亏,学会通过犯错误增长见识与才干。这些正面思维都要从工作中得到,它们可以使职场新人在工作中提升个人价值。

第六章讲述的是职场新人,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在进入职场之后要从学生思维脱离出来,通过7个方面的改变,最终学会使用职场思维来面对职业。在大海中使用内陆江河的渔船行进是走不远的,职场新人要学习新的规则并加以利用。讲得好,不如干得妙,而干得妙也需要懂得使用策略这个杠杆。职场新人不能缺少这堂更新思维方式的课程,如果能在大学期间就加以学习,那么无论实习还是求职都将非常顺利,因为当职场新人,尤其是应届毕业生通过思维方式更新达到《孙子兵法》中“先胜后战”的境界时,机会将自然到来,而不是求而不得。

第三部分重点讲了职场新人,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在机构眼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态度!

除了进入衰退期的机构,绝大多数机构都喜欢具有主动精神——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承担责任的新人。当然在这个时代,主动精神并非人人具备,需要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所以作者在第七章特别提供了训练方式,让职场新人可以循序渐进地完成主动性的提升,并对提升主动性的根本(认清自己、相信自己、开发自己)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到进行了深入讲解。与此同时,第七章结合职场案例,讲述了如何充分利用主动性,明确、快速地发展自己的目标。

除了主动精神,还需具备专注这种稀缺能力,第八章专门讲述了职场新人应该如何认识和重视、培养和掌握这种能力。正因为人们眼中的世界越来越大,心中的欲望越来越多,手中的资源越来越丰富,才让太多的可能性分散了职场新人的注意力,最终降低了他们获得成就的可能性。小即大,少即多,一点突破往往会带来整体成功。

学习是任何职场人都不能停下来的事情。不要说没有时间,其实是不想学习;只要规划,时间总会有的。学习不能是死学,也不能只是苦学,必须有好的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不要迷恋读完短小文章带来的成就感,真正的学习要有系统、有节奏、有深度、有思考、有输出,这样才能有结果。以上内容都在第九章中娓娓道来,并用小案例、小工具进行了解读。

第四部分“先管好自己”是本书的核心内容。

自我管理的第一步就是情绪管理。管理情绪并不容易,毕竟不是人人都足够理性,也不是人人都能长期处于理性状态。当负面情绪处于主导地位时,职场新人就要及时认识到当前处境,并对负面情绪加以约束、疏导和平复。第十章中强调了情绪失控的根源在于自身还不够强大,认识到这点,并针对这点加以改进,可以解决大部分负面情绪问题。当然教会大家如何做到情绪管理才是最重要的,第十章给出了许多规律与技巧。

第十一章讲了“勤”字的作用和标准,以及怎样做才算达到了“勤”的标准。别把勤视为一种低效的付出,人力资源考核四大方面“德能勤绩”,它位居业绩成果之前并非浪得虚名。勤代表着绩的获得过程,除了天才,芸芸众生都是靠着勤字才获得了出众的才能和成果。千万不要看低“勤”的作用,至少职场新人的直接上级非常重视。而且第十一章中对“勤”的描述也会消除人们对它的误解,如果真能达到书中的标准,那么就真正实现了高效成长。

第十二章讲了工作中的胆大与稳健这两项似乎矛盾的特质如何实现平衡。实现平衡确实很难,但不难就不足以知、不足以学、不足以有。职场新人要知道何时不要急,何时不要怕,何时既不急又不怕。急多了,怕多了,人就容易小事急而不得,大事怕而不为。职场新人读完此章,将事情想通透,便既能树立理想的自我人设,又能做到遇事当机立断。

全书四部分、十二章的写作目的是让读者从认识到学会,所以本书严格来讲是一本操作手册,逐章阅读并进行自我训练,就可以将认知转化为自身具备的技能。面试官遇到学会书中内容的读者,会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部门负责人遇到学会书中内容的读者,会有一份“他乡遇故知”的惊喜;职场新人学会书中内容,会让自己找到愉快开始职业生涯的方法。

作家李敖写过一首著名的情诗《只爱一点点》,其中的激情、浪漫与平常人的不同,他讲“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这正是本书强调的“小即大,少即多”。所以本书也是用一些小小的工具、技巧、表格、问题、训练来帮助读者建立一些小小的习惯,掌握一些小小的技能,获得一些小小的进步,最终将“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

特别希望准备求职的在校大学生、即将入职的应届毕业生和已经入职的职场新人能尽早接触到本书,也希望它能帮大家度过职场最关键的前3年,更希望大家能看到书中一直强调的底层逻辑:不断进取成长和坚持乐观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30周年纪念版)(全新增订版)[M].高新勇,王亦兵,葛雪蕾,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