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西东:纪念献身中国电气工业的先驱
- 本书编写组编著
- 1937字
- 2023-12-11 15:57:43
序二
中国电气工业经历了艰辛而曲折的发展进程,其起步较西方晚七八十年,迟至1905年,中国首台实验电机的制造完成,标志着中国电机工业的萌芽。全面抗日战争前夕,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一批有识之士呼吁发展民族工业,以增强国力,应对时变。1936年中央电工器材厂开始筹办,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该厂迁往抗战后方,1939年在昆明正式宣告成立。至此,电机工业作为其他工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战略行业,成为国家资本主导下发展的基础产业。在烽火弥漫的岁月,中央电工器材厂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生产中国第一批国产绝缘电线、国产电话机,成功开发国内最大的1000马力水轮发电机组等一系列非凡的业绩,为中国电气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1944年,抗日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去,怀揣实业救国梦想的国家建设者们,尝试通过开展与国外的技术合作,实现战后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蓝图。在此背景下,中央电工器材厂的一批技术精英受资源委员会派遣赴美国西屋公司、摩根史密斯水轮机公司、亚克屈勒公司等地实习,另组织技术人员赴德国、英国等地实习,学习西方的先进电机技术,为国家储备电机人才。其中,赴西屋公司实习的技术人员最多,规模最大。这批技术精英回国后,成为中国电机工业第一代电机工程的设计、制造和管理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大多数人被安排到上海电机厂、湘潭电机厂等全国电气工业领域的重要岗位,成为行业内有口皆碑的技术骨干和管理精英,还有部分人进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培养电气人才、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他们投身新中国的输变电、电线电缆、军工、加速器、电子管、电池、矿山机械、电工仪表等领域,为共和国电气工业体系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所收录的,正是这样一群积极投身战时电气事业,受过良好教育和技术训练,为我国近现代电气事业发展奉献一生的先驱者。
这群我国电气先驱者大多毕业于交通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西南联大等著名学府。其中,有交通大学求学(或任教)经历者尤为引人瞩目。仅以西屋实习项目为例,交通大学1921届电机工程系恽震和1931届电机工程系褚应璜(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三年),在赴美国西屋公司的实习培训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恽震是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筹建者,全面负责与西屋公司的技术合作事宜;褚应璜是中央电工器材厂驻西屋公司的代表,具体负责中国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1945—1950年,该合作项目共计派出96名技术人员赴美实习,有据可查者83名,其中交通大学毕业生约占半数,有褚应璜、丁舜年、吴天霖、孟庆元、张大奇、杨锦山等人。难能可贵的是,这批技术领军人物几乎都学成归国,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新中国建设中。在建造中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制造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电站,设计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工程中的水轮发电机组,组建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发电机组和输变电网络,制定我国首个火力发电设备引进计划,研制我国第一台双水内冷发电机,建成我国第一条33万伏高压输电线路,实现我国中压机组自给自足,建立国家级高压强电流实验基地等事业中,交大电气人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在近代中国电机工程领域,交通大学可谓声名卓著,这与交通大学电机系的辉煌发展史息息相关。1908年,开风气之先的交通大学(时名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设立我国最早的电机专科,开启中国电机工程教育的先河,创建了中国高校中第一个电机实验室、无线电台,创办了第一个从事高层次电机工程人才培养的电信研究所。自交大电机专业开办以来,始终秉持严谨踏实的学风,以及“求实学,务实业”的办学传统,在一批学术造诣深厚的教师队伍的努力下,人才培养日见成效,蔚为大观,乃至蜚声业内。抗战时,资源委员会副主任钱昌照来校演讲时,谈及“资委会电力及电气制造事业之主管人员与工程技术之负责者,交大毕业校友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可见,民国时期,“中国电机工程师之养成,实以交大最早而贡献最大”,其言不谬,交通大学之“中国电机工程师的摇篮”的称誉,名副其实。
从风雨如晦的抗战时期,到蓬勃新生的共和国初建时期,再到万象更新的改革开放时期,包括交大电气人在内的老一辈中国电气人,始终将个人的选择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不负时代,勇担使命。在我国电气事业走向发展繁荣的当下,这些为我国电气工业发展奋斗了一生的先驱者值得永远铭记。前辈先贤披荆斩棘,开疆拓土,我辈后学当薪火传承,不忘爱国荣校誓言,厚植家国情怀,赓续接力奋斗,建功立业新时代!
本人早在学生时代就慕名交大电机专业的良好社会声誉,并于196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有感于《穿越西东——纪念献身中国电气工业的先驱》一书面世,重道中国电气工业由弱而强的雄关漫道,电气先驱砥砺与国前行的奋进华章,也有感于电气先驱的后辈们饱含深情,众志成城,广泛搜罗父辈遗存文献,悉心撰写纪念文稿,欣然受邀为本书作序。
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
202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