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天子的身世之谜
- 盛唐奠基:贞观之治的开创
- 刘后滨 张飘
- 6129字
- 2023-12-19 10:20:30
历来很多帝王的相貌总是被描绘得神乎其神,而开创了“贞观之治”局面的李世民,同样也不例外,说他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1],那么,这个体貌特征是否也是编出来的呢?根据史书的描述,李世民的长相像是胡汉混血儿,还有的说他就是一个纯粹的胡人。那么,李世民的身上究竟有没有汉人的血统呢?他的父系和母系家族分别是怎样的?他的身世对他日后的治国理政又会有哪些影响?传说李世民的母亲从小不但聪慧过人,个性极强,而且颇有主见。有这样的母亲,少年时代的李世民表现出了怎样与众不同的才能和胆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李世民的家世和身世。
一、关陇贵族的家世
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是当时掌握西魏实权的军事霸主宇文泰的重要助手,因而位列“八柱国之家”,是统兵的“六柱国”之一,被赐姓大野氏,所以当时又称大野虎。
西魏的八柱国,包括实际控制政权的宇文泰和西魏王室成员广陵王元欣,但他们二人只是挂名而不带兵。真正领兵的有六人,每一柱国各督两位大将军,统领整个府兵系统,构成了西魏和后来北周政权的基础。他们分别是:李虎、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八柱国”之下的“十二大将军”,包括元赞、元育、元廓、侯莫陈顺、宇文导、达奚武、李远、豆卢宁、宇文贵、贺兰祥、杨忠、王雄。
看这份名单,可知西魏、北周都是以鲜卑贵族为基础的政权,其中许多人是胡姓将领。西魏时期,为了结成一个以关中、陇西为根据地的利益集团,宇文泰把跟随他一起进入关中的汉人将领,都改为鲜卑姓氏。后来杨坚接掌北周政权后,又恢复了他们原来的汉姓。
李虎死于西魏时期,但他对于北周的建立有佐命之功,故北周初被追封为唐国公。他的儿子李昞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在北周担任内外要职。
二、胡汉混血的身世
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李世民的家族成员多有“状貌类胡”[2]者,其体貌特征为:浓眉,眼睛较深,胡须微卷,脸部线条硬朗,身形矫健,英俊而不失勇武,这多少有点不同于中原汉人。
实际上,李世民是典型的胡汉混血。李世民的祖父李昞,娶了西魏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独孤是鲜卑族八大姓之一,就是胡族血统。也就是说,李世民的奶奶是胡人。李世民的母亲窦氏,同样出身于北方游牧民族中的鲜卑部落。
这是一个贵族间的强强联姻。北魏分裂后,宇文泰控制了关陇地区,并逐渐组建了一个以府兵制为依托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这个集团成为西魏、北周政权的基础。其中最有权势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八柱国”,而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和独孤信都是八大柱国之一。独孤信有七个女儿,长女是北周明帝的皇后,最小的女儿嫁给了杨坚,隋朝建立后成为独孤皇后。独孤信的四女儿嫁给了李虎的儿子李昞,生有李渊,也就是后来的唐高祖,而唐朝建立后她被追封为元贞太后。
这独孤信也真是了不起,生了这么多女儿,出了三个朝代的皇后,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老丈人了。不过,独孤信生前可没有享受到国丈的荣宠,北周建国后不久他就因为牵涉一宗谋反案而被赐死于家。
后来唐朝人因为杨贵妃得宠而光耀门楣,以至“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3]。其实,独孤信才是值得羡慕的。他的这几个女儿,在历史上都赫赫有名。
例如,隋文帝的独孤皇后就很有个性,是历史上有名的“妒妇”。她知道隋文帝要娶小老婆后,坚决不同意。隋文帝就离家出走以示抗议。不过,最后还是拗不过独孤皇后,只好又回来了。其实,这也说明他们俩的感情好。能够让皇帝死心塌地,当然不是一般的人物。
在西魏、北周的时候,那些军功贵族最重视的就是婚姻和官位,他们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互相通婚,以维持门第和血统的高贵。独孤信把女儿嫁给了李虎的儿子,使两个“八大柱国”结为亲家。同样,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当时是独孤信的部下,八大柱国之下的十二大将军之一,所以杨家也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中的核心家族之一。
不仅李世民的祖母是北方少数民族鲜卑人,他的母亲窦氏(即纥豆陵氏)同样也是鲜卑人。李唐皇室属于胡汉混血的家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所以李世民那种浓眉虬须的体貌特征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隋唐是魏晋南北朝以来民族融合开花结果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新民族和新文化形成的时期。在那个时代,有许多人是很难用胡人或汉人来区分的,如果要用一个词来界定唐朝人的民族身份,那就只能说是“唐人”而不是“汉人”。
大诗人李白到底是汉人还是胡人?其实在唐朝这不是一个问题。就连李白自己也不在意自己的民族身份。还有先世为拓跋鲜卑的元稹,先世出自匈奴的刘禹锡,他们都是把自己看成是“唐人”而不是“胡人”。这么多著名的“唐人”都忽略了自己“胡人”的身份,这就是唐朝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
那么,李世民胡汉混血的家世和他的“贞观之治”又有什么关系呢?
李世民胡汉混血的家世,给他以后的治国实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对待不同民族的态度和制定的民族政策,都少了许多的隔阂和歧视,显示出来的是包容和尊重。另外,李世民的家世除了胡汉混血的特征外,就是隶属于一个当权的贵族集团。因为,从父系来说,李唐皇室是北周和隋朝的皇亲国戚,而从母系来说,也是北周的皇亲国戚。
三、李渊和窦夫人
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是典型的贵族子弟,尽管历史记载中他的家世和郡望(即祖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族的籍贯意味着其在地方上的影响力与威望)都不尽真实,但从他的祖父辈算起,确实就是身处政治中心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中的核心家族。
李渊于北周天和元年(566)生于长安,七岁丧父,袭封唐国公。小小年纪就有了一个高贵的国公爵位,这对李渊来说意味着什么?一是幼年丧父,从小失去父爱,性格比较沉着稳重;二是丧父的孩子早当家,他的担当意识很强,比较豁达宽容;三是他能够很早地进入隋朝的皇宫,接受高层政治的熏染。李渊在父亲去世后,一直受到姨母,即杨坚的妻子独孤氏的关怀。李渊的年纪比杨广大三岁,在孩提时代,或许还和杨广一起玩耍,是皇宫里一对无忧无虑的小伙伴。
想想看,我姨父是皇帝,我表弟是皇帝,这是什么感觉?
在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以后,十五岁的李渊被任命为隋文帝的贴身侍卫官——千牛备身。现在他的姨母已经是隋朝的皇后,李渊得到了更多的关照。做了几年的侍卫官,李渊就直接升迁为地方长官——刺史。
李渊的骑射水平和指挥作战的能力,在当时都是出类拔萃的。加上他特殊的家庭背景和姻亲关系,以及出色的政治表现,到隋炀帝即位后,李渊已经成为当时政坛上的一个实力派人物。
我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李世民的母亲前面,那可是站着两个成功的男人。窦氏对丈夫李渊的帮助自不必多说,对儿子李世民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李世民的母亲窦氏,是北周上柱国窦毅和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的女儿。据说窦氏刚出生时就发垂过颈,三岁时头发就长得与身体一样长。反正按照中国古人的理解,伟大人物出生的时候就会显出和凡人不一样的气象。窦氏从小得到舅舅北周武帝的爱重,因此也就在皇宫中被养大。她耳濡目染发生在宫中的国家大事,早早地显露出政治才能,从小就有一种对政治敏锐的直觉和早熟的气度。在《旧唐书·窦皇后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大体是说:北周武帝迫于突厥的压力立了突厥可汗的女儿为皇后,但心里总不满意,也时常表现出来。年幼的窦氏于是就开导起做皇帝的舅舅来,私下对他分析说,“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4]。就是要周武帝先委屈一下个人感情,要争取突厥的援助,好全力对付江南的陈朝和关东的北齐。小小年纪,如果真有如此见识,那简直就是神童。
窦氏的气节和魄力,在隋朝取代北周的过程中表现得最为真实。当她得知杨坚称帝时,气愤地自投于床,咬牙切齿地说:“恨我不为男儿,不能救舅氏之难。”此言一出,吓得她的父母赶紧掩住其口,提醒她说:“汝勿妄言,灭吾族矣!”[5]
李渊如何能够娶到这么一个奇女子为妻?历史上流传着“雀屏中目”的故事。
当年窦毅夫妇为了给女儿求贤夫,采取了比箭招亲的办法。他们在门屏上画两只孔雀,凡有求婚者,辄与两箭射之。他们约定只有射中孔雀眼睛者,才可许配之。当时应召来求亲的都是自诩不凡的王公子弟,前后数十人,可无一能中。李渊姗姗来迟,到得窦府,开弓射箭,两发各中一目。因此娶得了一代名门闺秀。
这窦氏虽然不是男儿,但的确有男儿的气概。有这样一个高参做夫人,还有什么事情不能搞定?所以,李渊的政治谋略中,是少不了窦氏的智慧的。史料记载,李渊的长相“高颜面皱”[6],大概就是额头很高,皱纹也多,典型的电影画面中西北老汉模样。因为李渊和杨广原本就是表兄弟,杨广做了皇帝后,在退朝之后还经常拿他开玩笑。有一次,隋炀帝赐宴招待群臣,当众戏谑李渊为“阿婆面”,李渊是又郁闷又气愤,但又不便表现出来。回到家里,见到自己的儿子们,只是一个劲地叹气流泪。他甚至怀疑自己的命相很苦,对自己的妻子窦氏说:“我李某人身世可悲啊。今天更是被皇上当众侮辱,称我为‘阿婆面’。看来,我这苦命人是没什么希望了,儿孙也难免受饥挨冻了。”窦氏听完,当即欢呼雀跃地表示祝贺。她说,阿婆就是堂主,堂者唐也,也就是您唐国公要当家作主了,这难道不是全家的福兆吗?李渊原本愁容惨淡,经聪明的夫人这么一说,当即涣然冰释。
所以,李世民生长于如此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受到政治斗争的冲击和熏陶,很早就具备了超乎常人的胆识和谋略。
话又说回来,窦氏与李渊对孩子的影响应该是一样的。李渊有四个儿子,为什么偏偏是李世民在政治斗争中具备了超乎常人的胆识和谋略呢?是不是因为他当上了皇帝才这样说的?
四、李世民的名字之谜
窦氏与李渊一共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霸(早死),四子李元吉。李世民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十二月戊午日生于武功别馆。
史书上说,该子出生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前后三日才离去。及生后四年,有一书生,自称善于察人面相,见到李渊,惊道:“公是贵人啊,且有贵子。”随后见到李渊四岁小儿,更道:“此小儿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只须年近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7]这一句话非同小可,惊到了一向持重的李渊。书生许是料想李渊会起杀念,言罢便及时神秘消失,而李渊居然也采用“济世安民”之意,给这个老二取名为“世民”。
这个说法也有一点令人怀疑。既然担心相面书生把这个孩子的异相说出去,又为何要为他取一个堂堂的大名就叫作“世民”呢?也许这是后人根据他的名字而编造的一个神奇传说吧。
李世民却也不负其名,自幼便显出聪睿之姿,思虑深远,遇事常能果断处之,平日里则不拘小节,而言行举止之间,有种不似常人的气度。
李世民的不同寻常之处,在唐人传奇故事中也有描写。讲李靖和红拂女夜奔故事的《虬髯客传》里写到:有志于建立王业的虬髯客,约李靖赴太原去探查李世民的虚实。其时李世民和刘文静正积极准备起兵反隋。李靖带着红拂女到了太原后,随着道士与虬髯客去谒见刘文静,并摆开了棋局,通过弈棋来较量高下。一会儿,李世民进来,他的气度和风范,把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小说里形容李世民出场的原话是“精采惊人,长揖而坐。神气清朗,满座风生,顾盼炜如也”[8]。
这应该是后人对李世民风度的一种合理想象。陪同虬髯客的道士是一位围棋高手,也是一位世外高人。一见到李世民,他就自动认输,说“此局全输矣!于此失却局矣!救无路矣!”出来后,就对虬髯客说,你再也不必想着争夺天下的事情了,这个天下只能是他李世民的。后来,虬髯客就放弃了野心,而李靖也投奔到李世民的帐下,帮助李世民建功立业。
总之,李世民成长在一个乱世之中的上层贵族家庭,耳濡目染,加上父母有意无意的教导,虽然不能说了解官场人心,却也比一般孩子早熟。我们看到历史记载中的少年李世民,少了几许天真烂漫,多了些深沉稳重,这也就是正史说他“玄鉴深远”“时人莫能测也”[9]的缘由。当然,少年李世民不仅多了心机与经验,也被赋予了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天下大事离他并不遥远,建功立业的梦想也非海市蜃楼。他的抱负,远比许多人要高要大。
五、雁门解围的无名小将
李世民的军事眼光和英雄胆识,在他少年时代就已经崭露头角了。“雁门解围”是他留在历史记载中的第一笔。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
大业十一年(615)夏,突厥对隋朝发动了一次袭击,隋炀帝忍无可忍,立即出塞亲巡。八月,隋炀帝巡至北塞。恰逢突厥始毕可汗来袭,隋炀帝一行来到雁门回防,结果被突厥包围。当时的形势非常危急,雁门周围被突厥围得水泄不通,城里的粮食又告急。当城下突厥兵射出的箭头纷纷落到眼前的时候,隋炀帝被吓得风度全失。这位一向搏击进取的宏放之主,却无法控制地在群臣面前与自己的小儿子赵王杨杲相拥而泣。
天子被围,事非小可,帝国各路军自然紧急前去援救。当时屯卫将军云定兴的军营内,站出一后生,虽是无名小将,却也少年英姿。这个后生从容对云定兴道:“如今前去救援,必得大张旗鼓才行。”
嗯?此话怎讲?
这后生分析道:“且说始毕可汗举全国之师,竟敢围困我们天子,必是仗着仓促之间,我们无以救援。现在我们若大张军容,数十里之间幡旗相续,夜间则钲鼓相应,则是出乎突厥意料之外。突厥必然会以为我们四方救兵已蜂拥而至,惊惧之间,必然撤围而去。不然的话,敌众我寡,拼尽力气去打硬仗,恐怕我们终会力单不支啊。”
云定兴并非刚愎自用之辈,稍加思索,利害立见。果然,帝国救兵大张旗鼓,进至崞县,突厥军队的侦察人员得知,惊得飞告始毕说:“隋朝大军来了!”始毕可汗顿时心虚,慌忙下令撤围而去。
这个向云定兴建言的英姿少年,正是还不满十八岁的李世民。少年李世民崭露头角,便显示了他不凡的军事眼光和英雄胆识。
果真是李世民的建议令突厥兵马不战而退?在《旧唐书》和《新唐书》的《太宗本纪》里,确实给人这个印象。但《资治通鉴》只是记载“定兴从之”,之后就记载隋炀帝向嫁于突厥的义成公主求救。公主遣使告诉始毕可汗“北边有急”,同时“东都及诸郡援兵亦至”[10],突厥于是解围而去。
由此可见,突厥撤兵,有义成公主暗中的帮助,而且各地援兵均至,也并非只有云定兴的部队而已。李世民的作用,在《太宗本纪》中被夸大了许多。他当时的身份和阅历,还不可能在雁门之围中发挥那么巨大的作用。
即便如此,作为初入军营的小将来说,能够想出妙计,并得到统领将军的认可和赞同,也已经显示出李世民所具有的不同于常人的智慧和才能。
注释
[1]《旧唐书》卷二《太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21页。
[2]《旧唐书》卷六四《滕王元婴传附嗣滕王涉传》,第2437页。又,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载“太宗虬须,尝戏张弓挂矢”。杜甫《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诗》中有“汝阳让帝子,眉宇真天人。虬须似太宗,色映塞外春”,见《文苑英华》卷三〇一。此外,《隋唐嘉话》中曾记载李元吉跟随秦王讨伐王世充,遇到其手下大将单雄信,元吉被其称为“胡儿”。
[3]白居易撰,谢思炜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卷一二《长恨歌》,中华书局2006年,第943页。
[4]《旧唐书》卷五一《后妃上·高祖太穆皇后窦氏》,第2163页。
[5]《旧唐书》卷五一《后妃上·高祖太穆皇后窦氏》,第2163页。
[6]李昉:《太平广记》卷一六三《谶应·神尧》,中华书局1961年,第1176页。
[7]《旧唐书》卷二《太宗本纪》,第21页。
[8]李剑国辑校:《唐五代传奇集》第三编卷四三《虬髯客传》,中华书局2015年,第2457页。
[9]《旧唐书》卷二《太宗本纪》,第21页。
[10]《资治通鉴》卷一八二,中华书局1956年,第56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