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里的长安,是一群粗线条的男子汉,兵马俑诠释了男子汉的刚烈,数以万计的将士形象各异,栩栩如生。站在俑阵前你突发奇想,假如把征夫们手里的戟箭全部置换成钢枪,这个世界将会怎样?
大漠、落日、孤城、烽烟,沧桑写上脸,男子汉一生下来就别无选择,要么战死疆场,要么在国家级超大型建筑工地上服劳役,修路、筑城、建庙、旷野里一座座皇家陵寝毗连。没有钢筋水泥,没有现代化的建筑机械,完全靠人力把黄土堆成山,把木头盖成楼,把砖头垒成塔,把石头雕塑成造型各异的偶像耸立千年,古长城、秦直道、兵马俑……古人把生男孩叫做添丁,丁夫们用肩膀扛起帝王的江山!
不要以为大雁塔、钟鼓楼是古长安的象征,来到乾陵你才真正感受到,什么叫作震撼!无字碑、持剑翁仲、石马石狮、六十一(六)番王忠诚地厮守,无独有偶,竟然有一只朱雀(介绍是鸵鸟,笔者相信是朱雀,又名凤凰)孑孓而立,一千四百年日夜不停,向天而鸣,隐喻了什么?只有长眠在山腹中的君王清楚。
历史是一部天书,不同的人站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解读。古往今来,逸闻趣事最多的是皇家后院,那里是权力斗争的中心,充满着刀光剑影。隋末李渊兵反晋阳,带领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吉攻陷长安,建立帝业,国号唐。别以为天子是一个万众瞩目的角色,皇帝的宝座被无数野心家窥视,这里没有父子、兄弟情谊,为了皇位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玄武门政变李世民杀了长兄李建成、兄弟李元吉,强迫老爸李渊下野,公元626年,在文武百官和一帮子亲信的簇拥下,在震耳欲聋的万岁声中,李世民黄袍加身,荣登九五之尊,封号唐太宗,改元贞观。
这是一段血腥的历史,没有人谴责李世民的残暴和不仁,一千四百年来,唐太宗李世民反而得到了历史学家的认可和赞颂。李世民被文人骚客浓墨重抹,粉饰成一代明君。
窃以为,李世民当然有他的文韬武略,最成功之处是他当了皇帝以后运用道家学说以德治国,知人善用,励精图治,广施仁政,以农为本、薄赋尚俭,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长安城里百业兴旺,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奠定了盛唐的伟业。据传,李世民手执鸟笼在皇家御园游乐,宰相魏征将鸟笼从皇帝手中夺下摔在地上,正色道:“吾皇不可玩物丧志!”……故事真假存疑,杜撰成分较大,不过以管窥豹,从一个侧面彰显了一代明君李世民从谏如流、广开言路、不骄傲自大、善于虚心听取下属批评意见的工作作风。
李世民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却没有能力管理好庞大的皇族,据说唐高祖李渊有二十个儿子,李建成李元吉被杀以后,李世民还有十七个兄弟,这些兄弟个个都不守本分,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他的众多兄弟被杀被贬,没有一个下场圆满。李世民的大儿子李承乾被立为太子,应该说知足,可是这太子竟然有点迫不及待,步老爸后尘玩起了逼宫,李世民盛怒之下废黜了李承乾,苦思冥想个个儿子都不称心如意,不得已立了第九个儿子李治为太子,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皇室家族的内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暴病驾崩,时年五十二岁。还有一种说法,李世民误服了长生不老神药,导致一命呜呼。
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四年(649~683),跟老爸李世民一样,从政之路充满险峻,为了维稳,对待自己阵营里的阶级异己分子一点都不手软,亲叔叔亲哥哥被杀,逼死亲舅舅、朝廷重臣长孙无忌,赐死亲姐姐高阳公主,其手段之残忍比起老爸李世民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令人不齿的是,竟然敢冒天下之大不讳,纳了老爸李世民的嫔妃武昭仪,父子俩共用一个老婆,成为千古笑柄。
至此,本文的主人公粉墨登场。
武昭仪闺名武二囡,出生于公元624年,其父早年参加李渊领导的晋阳起义,官封“应国公”,用时髦的说法武二囡属于官二代。公元637年,芳龄14岁的武二囡被其父用一乘轿子抬进皇宫,进献给当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这也是大臣们巴结皇上的惯用伎俩,把自己的亲生女儿献给皇上,以表忠心,假如以后生下一男半女,“国丈”是个人人羡慕的角色。
可能是当年武二囡年纪尚小,没有引起唐太宗李世民的注意,为了给应国公面子,唐太宗为武二囡赐名武媚,封为才人。在众多嫔妃之中,才人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从637年武媚进宫,到649年李世民驾崩,武媚究竟有没有得到过先皇李世民的宠幸?不得而知,皇帝身边的女人太多,无暇顾及属于正常,但是皇帝死后这些嫔妃却再不能嫁人,怎么办?把她们送进感业寺去当尼姑。
好像老爸李世民在世时,儿子李治就跟爸爸的小老婆武媚眉目传情,有些宫廷秘闻是文人墨客编撰的,不可信以为真,但是有一点却是铁板钉钉,无法否认,公元654年,老爸李世民驾崩五年后,做了五年皇帝的唐高宗李治力排众议,用龙辇把当了尼姑的武才人抬进宫,封号武昭仪,拥进怀中,颠鸾倒凤。
时年三十岁的武昭仪,能够迷倒唐高宗,其姿色和气质绝非一般,想那唐高宗也不是庸碌之辈,看上武昭仪绝非偶然,更何况武昭仪比唐高宗还大四岁,这婚姻未免有些传奇。
管他别人怎么议论,只要自我感觉良好就行。什么三纲五常,那是为庶民制定的,刑不上大夫,没有什么清规戒律能够制约皇帝的行为!就连亲舅舅长孙无忌也不行,你反对我接纳武昭仪,对不起,反对无效!把你贬到四川,让你生不如死,绝望自杀。
笔者不认同史学家对唐高宗李治懦弱无能的评价。毕竟在李治统治时期,国家的版图扩大了数倍,东起朝鲜半岛,北含贝加尔湖,南至新马泰,西边拓展到里海,六十六(现存六十一尊藩王无头翁仲)个藩王俯首称臣,古长安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武媚当了皇后以后,人们在武媚的名字后面又添加一字,改称武媚娘,武媚娘是对武媚的尊称,含有巴结的成分。史学家们对唐高宗李治废黜王皇后、萧淑妃颇感兴趣,不惜泼墨渲染武媚怎样阴险毒辣,利用反间计挑拨李治跟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关系。其实从人性的方面来解读,人对人的痴迷往往带着不可救药的偏执,肯定李治对武昭仪情有独钟,如果没有皇帝支持,一个女人不会登上权力的巅峰。
公元660年,高宗李治患上偏头痛,常常头晕眼花,无法打理朝政,武皇后开始协助丈夫批阅文件,处理政务,逐渐掌控军事、财政大权,成为高宗皇帝的得力助手。
这不容易,一个女人能让群臣诚服,号令千军,必须行为做事果断,软硬两手兼备,要有过人的勇气和魅力,一言一行都不能出现任何纰漏。究竟是武皇后挽救了盛唐,还是盛唐造就了武皇后?不同的史学家会有不同的解读,英雄造时势,时势反过来成就英雄。既然丈夫染疾,妻子就有当仁不让的责任替天行道!唐高宗李治这一病就是二十三年,二十三年期间几乎所有的朝政都是武皇后协助打理,武皇后利用这段时间广交贤臣,大力培植亲信,为一代女皇登基打下伏笔。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终年55岁,在位34年,比老爸太宗李世民多活了三年。皇帝的短寿是一个普遍现象,这跟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纵欲有关,用时髦的话说叫做透支,别以为老婆多是好事,那是阎王殿不是蜜糖罐,坐拥万里江山不如有个好身体。
高宗病逝,太子李显即位,封号中宗,李显年幼,武皇后只让李显做了54天皇帝,就被赶下台,又立李旦为帝,封号睿宗,睿宗是个十足的傀儡,一言一行都看武皇后的脸色。公元690年,67岁的武皇后终于痛下决心,一脚将李旦踢下皇帝的宝座,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尊号“圣神皇帝”,改元天授。自创一字:“曌”,自命为武曌,则天是去世前武曌皇帝自封的名号。
至于武曌当了皇帝以后的功过是非,褒贬不一,有一点可以肯定,武曌皇帝延续了大唐的鼎盛。任何事物都不会独立出现,武曌登基时肯定积累了丰富的治理朝政的经验,得到了众多朝廷重臣的拥戴和支持,武曌皇帝在位十五年,不负众望,充分彰显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领导魄力,古长安繁华依旧。
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率领朝臣发动宫廷政变,逼迫武曌皇帝下台,武曌皇帝审时度势,把帝位交还给中宗李显,国号归唐。706年一月,武曌病逝,享年83岁,遗诏:袱庙、归陵,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有人说,皇帝的宝座是由累累白骨堆积,此话不假。根据史书记载,孙女永泰公主的丈夫武延基妄议朝廷,在背后说老奶奶的坏话,武曌皇帝听闻后大怒,下令将孙女婿武延基和永泰公主赐死,永泰公主死时,芳年十七……连亲孙女都不放过,武曌皇帝的冷漠和残酷令人发指。
武曌临死时并不糊涂,她清楚,跟君王合葬是她自己最后的归宿。高宗皇帝公元683年驾崩,修坟时武皇后已经给自己留下冥位,23年后武曌自愿跟唐高宗合葬,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和无辜。凤鸟归巢,无字碑见证了武皇后下葬时的盛况。中宗皇帝李显不计前嫌,为母后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七十年风雨七十年恩怨,武二囡终于完成了自我,在大唐的历史上浓墨重抹,增添了辉煌的一笔。
现代科技给挖掘历史题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众多历史人物都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搬上荧屏,观众们不会计较历史的真实,他们最在意故事情节的曲折和委婉,宫廷内斗应该算作热门话题,女人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往往被描写成扰乱朝纲的祸水。殊不知女人在意的,只是她们那一点可怜的尊严和地位。能像武曌皇帝脱颖而出的,绝无仅有。没有绝对的公正,无论人们怎样评价,无字碑是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
有点文不对题,解读长安并不容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长安都包罗万象、蕴含哲理,不是一篇文字就能够说得清楚,无法为这篇文章画上句号,许多问题仍然想不明白。回到小区门口,看两个摆地摊的小商贩正为占摊位而吵架,进入小区,看一个老妪正在垃圾桶里翻检……好像天经地义,没有什么该与不该,回到公寓,将身子埋进沙发里,看老婆在骂孙子:“你不好好写字,将来就去捡垃圾!”
突然间茅塞顿开,古往今来所有的明争暗斗,全都为了一个目的:利益。
庚子年夏至于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