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定向毁灭

寒武纪早期独特的环境和丰富的物质资源,早期动物在此时开始蓬勃发展,三叶虫也趁此机会开始了借着这次寒武纪物种大爆发的东风,彻底成为了寒武纪时期数量最多,最为成功的生物。但是在这个看似欣欣向荣的的早期繁荣背后,徐远知道其实危机已经开始显露苗头。

这次危机来自于寒武纪早期的大规模海侵事件,在这段时间徐远观测到海平面相对于陆地开始快速上升,海岸线向着陆地前进,造成了大规模的洪水。这次事件导致了原本是浅海的地区随着海平面上升变成了深海,但是浅海地区向着陆地前进。在徐远看来总体并有太多影响,只有小部分动物收到了影响,而三叶虫恰恰正是这小部分之一。

大规模的陆地洪水,又将此时陆地上丰富的磷酸盐带入到了海洋,形成了营养丰富的环境,并为浮游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对于其他滤食生物来说还算点好事,但是对于三叶虫来讲,好处都是其他动物的,留给自己的只有坏处。

大量的浮游生物导致了海洋的富营养化,直接导致了海水中氧气不足,这些缺氧的水广泛侵入了陆表海,最终导致了寒武纪大面积水域缺氧。直接就团灭了古杯动物和运动能力不强的底栖动物。这就是寒武纪早起的新斯克事件。

屋漏偏逢连夜雨,麻绳专挑细处断。在接近寒武纪中期时,由于火山活动的影响,地球两级冰川极具扩大,直接导致了海平面降低,徐远知道这就是寒武纪的霍克湾海退事件。这波海平面的下降直接就导致了华夏西南地区由之前的浅海变成了泻湖相沉积,并且还诞生了厚度到达12米的石膏和大量的白云岩。

通过回溯仪显示此时这里的ph已经大于9,比正常的海水盐度都高了接近8倍。看到这些数据徐远知道此时西南地区的海水已经不适应生物的生活。此时寒武纪的动物运动能力比埃迪卡拉纪的动物要强上不少,单纯的环境恶劣它们还可以迁移,但是融化之后的冰水直接导致了浅海地区温度降低,给适应了浅海环境的生产者致命一击。

三叶虫虽然可以迁移,但是没有了食物供应,徐远知道等待他们的还是难逃一劫。这两次打击直接就重创了莱德利基虫和小油栉虫,这波几乎可以说是定向打击的灭绝事件就是早起动物们迎来的第一次小规模洗牌,徐远知道这就是当时课本上提及的早寒武世灭绝事件。

这次的灭绝事件基本只摧毁了40%的物种,主要以埃迪卡拉纪的遗老遗少为主,比如穿越了寒武纪和埃迪卡拉纪的古杯动物和小型贝类就直接消失,甚至回溯仪都扫描不到。

而很不幸的就是此时以莱德利基虫和小油栉虫为主的三叶虫已经遍布海洋,很难逃脱被误伤的情况。在回溯仪的显示下原先34科的早寒武纪三叶虫直接就灭绝了20个科,而其中伤亡最惨重就是莱德利基虫。

仅仅过了不到100万年,徐远就观测到寒武纪的海底已经恢复如初。埃迪卡拉生物空出的生态位早已被寒武纪新生的各种门类占据,比如徐远之前看到的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脊索动物、刺胞动物等等。而三叶虫的规模比之之前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过此时三叶虫的代表再也不是当初徐远观测的莱德利基虫,它们空出的生态位很快被褶颊虫类和掘头虫类占据。这些新兴的三叶虫开始在寒武纪中期复苏、辐射,在徐远的见证下开创了又一个三叶虫的繁盛时代。

最原始的莱德利基虫走向了灭绝,但它作为三叶虫家族的老前辈留下一个相当优秀的基本身体构造,似乎必将庇佑其后代们千秋基业,万里开疆。徐远知道如果按照一般小说来讲莱德利基虫的在天之灵将会看到它的三叶虫子孙们个个青出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最终登上食物链顶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末期少年穷。

可惜现实却恰恰相反。鲁迅曾经说过,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肯定会很舒服,有一类三叶虫就决定过上这种舒服的生活。

它们就是三叶虫演化史上最特别的一个旁支,不同于褶颊虫形状和莱德利基虫大差不差,它们的形态可是完全脱离了三叶虫的传统形状。回溯仪显示这堆咸鱼倒是有一个仙风道骨的名字——“球接子”。听上去好像打网球打成仙了似的。

之前徐远就观测到成年三叶虫的威胁只有奇虾,而徐远当初在观测奇虾的时候就发现缺少尖牙利齿的奇虾演化出了一种新的捕食三叶虫的方式。它们将多个三叶虫捉起后互相研磨,待外壳软化之后用自己的充满牙齿的嘴鼻将它们吃掉。

最早的三叶虫莱德利基虫针对这种情况发明了一种能把自己卷曲成球的无死角防御技能,而球接子就决定一辈子都保持这个姿势,于是徐远就看到球接子就这么从一个小虫生生演化成了个蛤蜊。

久而久之它们的眼睛也退化了,腿也退化到刚刚够滤食浮游生物的样子,整天不是漂在海里就是躺在海底享受着嗟来之食,其他的虫子虫孙们虽说没这么废吧,但好像也都没能在莱德利基虫的基础上有太大突破。

而此时和没有眼睛的球接子分庭抗礼的是另一只莱德利基虫的后裔,褶颊虫。时间来到距今5.05亿年前,此时徐远身处劳伦西亚大陆西边的海洋中。此地有个高约160米的水下断崖,徐远只要到钙藻就在水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生物礁群落。

徐远知道这就是加拿大的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中寒武纪的故事就在这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独特的地址构造给此地的动物们形成了一个安静祥和的环境。徐远观测到无论海面的狂风暴雨有多么猛烈,汹涌的海浪有多么的大,足够低的地势可以免除绝大多数的危害。而阳光却可以深入崖底,为生命的孕育做好了准备,

它们和球接子比起来就显得更像三叶虫了。它们继承了莱德利基虫的传统造型,头大、尾小、熊节多,刚刚诞生的褶颊虫还是和他们祖先莱德利基虫一样是个不怎么高明的游泳者。

但是这个弱点在早寒武纪来说不是弱点,但是到了寒武纪中期掠食竞争越来越严重,褶颊虫们只能进行不断强化,不然必将倒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寒武纪。徐远看到褶颊虫们开始着手改进自己的外形形态,加大尾甲变为异尾型,熊节数变少,头鞍也变短。这一系列操作终于强化了它们的游泳能力。最终徐远看到它们在中晚寒武纪时占据了三叶虫王国的统治地位。

徐远还观测到和褶颊虫做邻居的居然是一种长得很像现代地球虾类的节肢动物,这让徐远感到了好奇,想到三叶虫在寒武纪的情况已经基本摸清,徐远没有进行加速,而是打算看看这个褶颊虫的“虾类”邻居。

在回溯仪的扫描下徐远知道了这是一种叫做瓦普塔虾的节肢动物,这些虾和现代虾类也没有什么亲缘关系,这点也印证了徐远的猜想,毕竟现代现代虾类是十足目,而此时的这些瓦普塔虾回溯仪显示是瓦普塔虾目,两者确实有点八竿子打不着。

不过从外观上看这些瓦普塔虾和现代虾类真的很像,瓦普塔虾体长8厘米左右,长了一对双瓣壳和一对尾翼,尾巴和身体后端的体节上长了着一些羽毛状的细丝。继承自节肢动物的外骨骼也是非常薄,徐远知道着种种迹象都表明它是一种擅长游泳的节肢动物。

这样的游泳能力帮助了瓦普塔虾在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占据了极大的优势,此时可以游泳的生物相对较少大部分的底栖生物要么在海底固着,要么在海中漂流,至于在取食上,徐远观测到瓦普塔虾还是选择了地球ol s1赛季的常规打法——滤食。

瓦普塔虾们在海底筛选可食用可食用的有机颗粒来觅食,徐远知道这种觅食方式不止是此地最流行的觅食方式,还是整个寒武纪的版本答案。通过回溯仪扫描徐远知道了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的动物依赖海底沉积的有机质生活。

掠食或者腐食性的动物在这里只能占不到一成,为了能够让种群扩大,防止幼体夭折,瓦普塔虾居然演化出了照顾幼崽的习性。这让徐远十分惊讶,要知道此时海底绝大多数的动物别说照顾幼崽,就是繁殖都是体外受精,精子卵子随便一喷就完事了。

徐远也没想到在这样的环境下瓦普塔虾居然会照顾自己的幼体,不单单是收集受精卵,它们的幼体在孵化后还会跟随成年的瓦普塔虾生活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