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终于可以起步了

陈院士问道:“你懂手机技术?”

邵承东摇了摇头。“我不懂,可是有人懂。连华,连发科从去年就开始提供芯片,基带等完整的手机内核技术服务。

只需要少数技术人员,设计人员,甚至这些你都可以不要,只需要提出要求,就有人帮你解决好。

你只需要做出外壳,买屏幕,摄像头,就能组装出属于自己品牌的手机。”

陈院士楞了一下。“这个我还真的不太了解,你计划书你有没有?”

“有。既然想找陈院士当技术指导,我当然会把所有的问题摆出来。”

他点了点头说道:“那等我看一遍再说。”

汽车开到了西湖边的一个幽静庭院,这里不像饭馆,更像一个公园。

陈院士说道:“没有必要,中午随便吃点就好。”

邵承东笑道:“这里的川菜不错,陈院士看看有没有家乡的味道。”

三人进了一间古色古香的包厢,在等上菜的半个小时内,陈院士就把计划书大致看了一遍。

邵承东和郑玉樵一直没有打扰他,等待他的决定。

陈院士看完问道:“小邵你以前创业过?”

邵承东摇了摇头。“我今年二十岁,第一次创业,不过我看过不少创业计划书,所以借鉴了一些。”

陈院士伸出大拇指笑道:“这是我见过的最正规的创业计划书,也是最详细的。”

前世邵承东创业失败,但是经验依旧在,自然知道该如何着手。

为了完善,他把方方面面都考虑进来了,为了吸引陈院士,更是规划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前景企划。

“你连国际局势变化,杭城地方环保政策都考虑进来了,实在不像一个年轻人。不过看了你的计划书,我对你的商业计划也有了信心。”

小姑父有些紧张问道:“那陈院士的意思是……”

陈院士看向邵承东笑问:“你准备给我什么样的待遇?”

“新能源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百分之五不可稀释干股,可以在达到一定的业绩后变成可交易股份。”

两亿的前期投资,百分之五就是一千万,而且还不可稀释。

这样意味着邵承东在新能源方面即使再投资十亿,他依旧有百分之五。

当然,变成股份之后,就要根据市场形势来了。

“关于技术团队方面呢?我有没有决定权?”

“当然,技术团队你说了算,我只看结果。我可以承诺的是研究经费每个月保底一千万,后期不低于销售额的百分之十。”

“一千万的研究经费,还是每个月?”

“对。”

现在才05年,除了华威,没有几家私人企业有这样的气势。

现在一个研究员平均工资不超过五千,工人工资平均不到两千,一千万真的很多了。

他笑着问道:“能写进合同吗?”

“当然!”邵承东想了想又说:“两亿的前期投资立即执行,每个月一千万,从明年年底开始执行。”

陈院士点了点头。“当然可以,我也不是只在象牙塔里,关于商业化,我已经参与十几年,知道投资者的资金压力有多大。小邵你现在也是孤注一掷了吧?”

邵承东点了点头。“实不相瞒,我爸妈被我吸干了血,他们在意大利辛辛苦苦,一个月赚一百多万欧元,全被我拿来了。要是他那边有点变化,我就要着急了。”

陈院士说道:“那你究竟是怎么考虑的?是真的看好这个行业,成为一个投机者,还是一个企业家?”

“我崇拜华威任总,想成为他那样的人。”

“你在意大利长大的吗?怎么这么强的民族气概?”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现在全球看似一团和气,再过十几年,就全部靠意识形态作对了。

可以说,邵承东从现在开始,就已经考虑未来会面对的困境,做足准备。

陈院士楞了一下,笑道:“还是年轻人啊。”

邵承东笑道:“只有在国外生活过,更清楚国内的和平环境多么难得,只有在国外生活过,更清楚一个强大的祖国有多么重要。

我们都是国家的一份子,在没有生存压力的时候,我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为龙国崛起而努力的过程中。”

他点了点头,问道:“最后一个问题,你觉得需要多少技术研究人员?”

“越多越好,我会尽力给所有人创造一个优渥的生存环境。”

他沉吟了好一会才说道:“你可以开始组建生产基地了,我现在不敢承诺太多,但是最少我自己,愿意为你规划技术方案,愿意帮你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

听到他这样说,只感到满腔热血都沸腾了起来。“陈院士是雪中送炭,其他人都是锦上添花了。”

他呵呵笑了起来……

邵承东愿意相信他,因为他知道陈院士的经历,也清楚他的能力。

新能源行业,除了张陈二人派系下的技术人员崛起,陈院士的学生才是国内的主流。

吃过午饭,邵承东没有参加下午的听课,他也听不懂,就不浪费时间了。

他首先给香江的财务公司打了一个电话,确定了名下还有一个没有启动的投资公司。

然后他就联系了周志豪,询问了今天的市场有没有变化。

这段时间,多空双方的斗争越发激烈,虽然石油价格升的慢,但是依旧在升。

邵承东这十天,已经亏了三百万美金。

但是他不急,因为他越发肯定,在这种缓慢上涨的环境下,一旦下跌,就会是暴跌。

反正这次做空以后,后续他就会改做多。

明年的四次暴跌,上半年只有一次,下半年有三次。

可惜他记不得具体时间,否则就的稳赚不赔。

但是想抽出一些款项,只能再等等。

晚上,他去了陈院士住的酒店,两个人又谈了两个小时。

一个下午过去了,陈院士考虑的更加周全,也给了邵承东在办厂方面的一些建议。

比如让他先跟科学院签一份协议,然后再来跟杭城地方谈。

有了科学院背书,许多问题就好解决。

而他的付出,不过是借用科学院的科技实力,在厂里办几个实验室。

而这些实验室本来就要创建,无非是多掏点资金,多养点人,成果分享出去一点。

而且,科学院一般不会将这些技术商业化,他们只会进行更深入的学术研究。

邵承东立即答应了下来,约好了月底陈院士在的时候过去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