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孩子向上生长的力量(套装共2册)
- (美)贝蒂·史密斯等
- 1776字
- 2024-01-12 15:31:18
有人将这种树称作天堂树,向着天空,挣扎着生长
《布鲁克林有棵树》场景 艾米·莱昂斯(Amy Lyons)绘
艺术家艾米·莱昂斯完全按照《布鲁克林有棵树》书中的描写,绘出弗兰茜一家在威廉斯堡格兰德街的住所,并于2017年在布鲁克林图书馆展出。格兰德街的住所,是弗兰茜妈妈凯蒂通过做保洁员以工换租得到的。书中写道:“新公寓由四个房间组成,房间一个紧挨着另一个,号称车厢屋。又高又窄的厨房正对着院子,院子里有一条石板路,周围是一块像水泥一样的酸土地,地里什么也长不出。然而,院子里却长着一棵树。弗兰茜第一次看到这棵树的时候,它才长到第二层楼高。她可以从窗户俯视它。整个树身就像一群体态各异的人,站在雨中,打着伞。……阳光明媚、微风习习的日子里,绳子上会挂满衣服,场面蔚为壮观。”
无论多么贫穷,我们都生机勃勃
1945年电影《布鲁克林有棵树》剧照
像布鲁克林贫民区其他孩子一样,弗兰茜与尼利平时搜集破烂衣服、废旧纸张、破铜烂铁和塑料橡胶等废旧物品,把它们锁在地下室的垃圾箱或者藏在床底下,攒到一定数量后就拿去卖给垃圾收购商。1945年上映的电影《布鲁克林有棵树》这幅剧照,表现的是11岁的弗兰茜和弟弟尼利卖了垃圾回来,兴奋地分配所得的情形。他们贫穷,却依然生机勃勃;他们艰难,但从不放弃。
等我长大了,要有自己的家,家里要有书、书、书……
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图书馆
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图书馆,因为《布鲁克林有棵树》已成文学地标。书中写道,弗兰茜认为全世界的书都在那个图书馆里,她打算把全世界的书都读一遍。她按照字母顺序每天读一本书,再枯燥乏味的书也不敢漏掉。她记得第一本书的作者名叫阿博特(Abbott)。她坚持每日读一本书很长时间了,现在依然还在字母B区。她想,等我从A读到Z,我就可以宣称读完全世界的书了。
孩子必须有一个秘密世界,那里住着世间不存在的东西
圣诞前夕的孩子们看着梅西百货商店的橱窗,纽约市 摄于1914年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这张1914年的老照片,几乎和《布鲁克林有棵树》书中描述的弗兰茜的记忆一模一样。“商店的橱窗里摆满洋娃娃、雪橇和其他玩具,那种感觉真是棒极了……转过街角,看到另一家商店也装修一新,准备迎接圣诞节,弗兰茜多么激动啊!”弗兰茜没有钱,买不起玩具,可是她会动用想象力,根据玩具编故事。编出好故事给她带来的快乐,远远超过得到玩具的快乐。编故事,让她获得思考并超越现实的能力。
贫穷的生活绝不等于是污秽的生活
1914年印制的纽约布鲁克林明信片
1914年,弗兰茜13岁了。在大人的世界,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在年幼的弗兰茜的梦想世界中,她赢得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收获。她写的《冬日时光》被选作七年级最佳作品,刊在校刊上。学校老师加恩德小姐赞赏她的写作才华,却反对她写熟悉的身边人和事。在她眼中,弗兰茜所写的布鲁克林贫民窟中的生活,丑陋而卑贱,是“上不了台面的污秽故事”。弗兰茜搞明白“污秽”之意后,愤怒了,冲着加德恩小姐大喊:“不许用这个词来形容我们!”
亲爱的上帝,让我在我生命中的每分每秒都有所收获吧
1917年4月6日《亚特兰大报》刊发美国参战消息的号外
1917年,15岁的弗兰茜在模范剪报局做审稿员。4月6日这一天,她看到一份号外,“标题只有一个单词WAR(战争),有六英寸高”,宣布美国参战。面对这改变世界的大消息,弗兰茜以一番不同寻常的行为为自己举行了成人礼。她用手指按在油墨未干的“WAR(战争)”上,沾上油墨,再在一张白纸上按下指纹。她拿出口红,在指纹上画了一条红线。这几乎是件“作品”了,她将其放入一个信封,然后在信封外面郑重写下:1917年,4月6日,弗兰茜·诺兰,十五岁零四个月。“亲爱的上帝”,她祈祷道,“让我在我生命中的每分每秒都有所收获吧……让我一直做梦吧,这样人生中的每个片段都不会虚度。”
《布鲁克林有棵树》,陪伴青少年成长
1945年,格劳曼中国剧院,伊利亚·卡赞执导的《布鲁克林有棵树》首映式的热闹场面
《布鲁克林有棵树》的故事,结束于弗兰茜18岁时的1918年。贝蒂·史密斯将这部几乎是自传的小说于1943年发表后,立刻畅销全美。次年就被伊利亚·卡赞改编制作为同名电影,并获奥斯卡奖。小说还被改编为音乐剧,上演了267场。2008年,美国陷入金融危机,已出版五十多年的《布鲁克林有棵树》再掀阅读旋风,数十万读者涌上亚马逊网站购买本书,直推本书为最佳青少年成长读物。向着天空,不屈不挠,向上生长。《布鲁克林有棵树》已跨越时代和国界,成为积极进取的全球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