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理念的三个前提

很多父母学习了看似互相矛盾的教育理念之后,犹如坠入迷雾,无所适从。此时,如果能够掌握以下三种思想武器,就能云开雾散了。

第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位父母也是独特的,如果不考虑具体情况而盲目照搬书上的理念,自然可能水土不服。所以需要根据父母和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理念、方法和策略。

如果孩子的学习能力强,那么父母就可以更多地放手,鼓励孩子自主学习;如果孩子的学习能力一般,那么就需要父母适当加以辅导,帮助孩子培养能力、兴趣、信心、习惯,之后逐渐放手;而如果孩子学习能力弱,就需要父母更多地帮助孩子,并且可能要一直保持关注。

如果孩子的学习需要帮助,那么还要考虑父母的具体情况。父母辅导能力强,自然要发挥这一优势;辅导能力弱,就只能寻求家教、辅导班的帮助。另外,辅导时的情绪控制是不容易的,如果父母经常发火,忍不住去批评和训斥,那么会破坏孩子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甚至引起厌学情绪,孩子逐渐会拒绝辅导,这样还不如让孩子自己学习,可能积极性还要更高一些。

所以,我们选择理念和方法时需要考虑自己和孩子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第二,把握好尺度(中庸之道)。

年少时无知,对中庸很不屑,以为是无原则、平庸、滑头、骑墙的意思。而立之年后才知道中庸是最高明的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所谓的中庸就是不偏不倚,为人做事恰如其分,既不能“不及”也不能“过分”,就像我们常说的要把握好尺度。

家庭教育为什么很复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各种教育理念看起来相互矛盾、对立,因此,父母需要把握好尺度,把握好中庸之道。

比如严格和宽松的中庸之道:生活习惯可以宽松一些,学习习惯可以严格一些。而学习方面严格也需要有度,过于严格是不好的。

帮助孩子学习,我们需要努力,但是对结果最好顺其自然,不要太执着。

我提倡接纳孩子的问题,但是接纳不等于放任不管,而是接纳孩子的现状,再着眼未来去逐渐改变他。

我们需要信任孩子,但也要知道并不是信任了孩子,孩子就一定时刻值得信任,孩子有时经不住诱惑、管不住自己也是正常的。

我们需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要求,但是如果能结合父母的经验和智慧会更好。

父母可以坦承自己是孩子某些问题的根源,但也要接纳自己、原谅自己,不必过多自责,应该把精力放在自己的成长和改变上。

宽松不是说没有规则和要求,只是说规则执行起来要灵活、有弹性、可变通。

对孩子的要求,适当满足,也需要适当拒绝:先说好,适当满足;再说不,建立规则。也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些规则,执行时灵活处理和适当变通。

鼓励多多益善,但也要实事求是、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就事论事。

期待孩子优秀,但如果平凡也顺其自然。

我们需要有所坚持,但适当的时候也要学会放弃、不勉强。

尝试顺应孩子的特点去培养好的生活习惯,但是又不执着于此,对结果顺其自然。

这些理念对新读者来说可能有些陌生,后续会继续深入探讨。

第三,动态调整。

教育方法、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适时调整教育方法。

比如就学习而言,最终可能是需要严格要求的,但是一开始就严格,可能孩子难以接受。所以,可以先宽松,逐渐严格,孩子更容易适应。

有些教育方式(比如管得太多太严)在孩子小时候看起来效果还可以,但到了青春期可能就彻底行不通了,所以,必须及时调整。一些教育方式其实在孩子小时候就已经暴露出问题,父母只是暂时能压制住孩子而已。

孩子的学习,有时需要先加以辅助,等孩子的兴趣、信心、能力培养好了,父母再逐渐放手。

对于逆反期的孩子,父母可能需要先“不管”,等亲子关系改善了,再逐渐去管。此时的“管”与以前有所不同,应该转变为合理的管、有策略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