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难民题目

传道授业解惑,除此之外,他还为刘天准备了不少的策论,甚至,他还拿出了一些朝堂上的奏章,这些奏章,都是制式的,只需要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典范。

刘天不得不说,这位大贪官,还真是厉害啊。

不愧是大清第一贪官污吏,看他的样子,就知道他在想什么。

很快,殿试的时间就到了,被选中的八名考生,在四月十四日进入皇宫,接下来的三天,他们都会在皇宫中度过,不会和任何人有任何的联系。

这三天时间,他们要共同商议题目,然后呈上皇上的旨意,但是,如果是八位考官出题,宫中肯定会朱批,绝对不会漏过。

但是,这八名考官基本都是跟在和珅身边的,因此,他们出题的题目,也都在和珅的意料之中。

流民!

养心殿!

乾隆一看题目,眉头就皱了起来,这道题目是关于难民的,如今大清的难民越来越多,而朝廷又没有足够的地方给他们居住,所以才会闹出这么大的动静。

一方面,八旗子弟都是“不士、不农、不工、不经商、不当兵、不打仗、不打仗,只知道享乐的纨绔子弟。

八旗子孙非但不能成长为“国之柱石”,反而成了一大批的“寄生虫”,成了社会的蛀虫。

他们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以前天天拿着刀练剑,现在则是无所事事,养着笼子,养着小鸟,种花抽烟,在茶楼里吹牛,在歌厅里泡妞,甚至有人吸了一口大烟,别说为国家打仗了,就是活着都成问题。

而且,他们占有的土地太多,形成了大批的流亡者。

清代中叶之后,由于人口增长,土地资源日益匮乏。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年),康熙帝下令:“承天日长,齿多。此后,人口增加,不需额外缴纳劳力,而是以每年的人口数量为准。”

这样的政策,也是导致大清人口暴增的一个主要原因,鸦片战争结束时,大清的人口已突破四亿,人口与土地比例的矛盾,直接导致了大量的难民,而在更远的地方,更是出现了大量的难民。

流民就这样从大量多余的人口中逃了出去,而清政府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听之任之。

那个时候的社会条件,已经不能养活他们了,他们什么都不能做,“不是士,不是农民,不是工人,不是商人,不是农民,不是工人,不是商人,这样的人十个里面有六个。”

难民的大量外流,对社会秩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造成了村庄的空虚和经济的衰落。

这一政策的实施,造成了由中央到地方的“财政赤字”,税收锐减,国库空虚,国势衰微。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能力对那些丧失了生存来源的社会阶层进行救助,而政府对此却无动于衷,致使难民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流民在没有靠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因此,他们很容易就会聚集在一起,加入各种社团。于是,各地的“天地会”和“捻子”就成了“难民”的聚集地。

到了乾隆年间,难民的数量已经相当多了。

直到乾隆年间,一场白莲教之乱,才让大清王朝从鼎盛时期,走向了没落。

此时,朝堂上已经围绕着难民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用这一点来出一道题目,倒也合情合理。

乾隆点了点头,道:“就是那个难民!”

四月十九,天空阴云密布,大雨倾盆。

京城已经很久没有下过这么大的雨了,所以,这一场大雨,打在人的身上,让人很不舒服。

刘天倒抽了一口凉气,他知道,他要去见乾隆了,这位传说中的十全老头。

虽然,今天下着大雨,但是,这并不影响殿试的进行。

刘天很早就起来了,结果一看就是雷电交加。

......

“少爷,今天的考试,就靠你了,我们家,又要出一个状元了!”刘天伸了个懒腰,就听到孙和一副谦虚的样子。

“难啊!”刘天倒抽了一口凉气,这可不是一般的难。

虽然这几天和珅帮他出题,让他做题目,但是刘天知道,这件事的决定权,并不在他和珅的手里,而是在乾隆的手里。

和珅能把乾隆的性子和喜好摸得一清二楚,可真正做起事来,却是大不相同。

大雨滂沱!

刘天刚走出房间,就发现刘全已经先他一步走了进来。

刘全一边赶车,一边说:“刘天,今天是你去参加科举的日子,和大人已经为你准备好了一辆马车,你初入京城,对这里的一切都不熟悉,所以,老爷让你去见皇上,一定要注意分寸!”

“和先生客气了!”刘天脸上露出一丝笑容,然后躬身道:“多谢和先生!”

虽然外面下着大雨,但是车厢内还是很温暖的,而且,车内还装了一个暖炉。

进入紫禁城了。

他们看到的只有狂风暴雨,还有被雷电劈得浑身湿透的人影,他们都是即将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即将在乾隆面前大展身手。

胜利者,翱翔九天!

虽然,大雨滂沱,寒风刺骨,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的热情。

然而,刘天的表情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来到午门处,已经有许多学子在等着,只是这个时候还没有什么小太监前来宣旨,于是许多忠厚的学子只好披上一件蓑衣,淋着雨站在外面,刘天撩开车帘,便要从马车上下来。

刘全叫住了他,仔细的看了看,说道:“昊儿,你还是留在马车上吧,大清朝没有规定,午门是不允许乘车的,而且,那些学生也不知道,所以,你还是留在这里吧!”

刘天一怔,仔细一想,也对,这些学生都是第一次来紫禁城,生怕破坏了这里的规矩,大清国的规矩很多,但乘坐马车从午门出来,却是很常见的事情,这一点,和珅应该是知道的。

有了和珅的吩咐,刘天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