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上的线索
话说公元一八九九年(清光绪廿五年)某个秋高气爽的午后,北京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今日的“国立大学”校长,而且当时全国只有这一位)王懿荣不幸罹患了疟疾,疟疾在当时是一种致命的急病,因此他的家人十分着急,立刻延请大夫前来诊治。不久之后,大夫便赶到了王家,替王懿荣把了脉、看了病情,笑笑地说道:“这没什么大碍,我开张处方,按时吃药便可痊愈。”于是大夫执起毛笔,开了几味中药,要王家人按照这个处方到中药行抓药。
在这张大夫开的处方笺上面,有一味中药叫作“龙骨”,是将乌龟的甲壳磨成粉末后,拿来当药品食用,主要是用来治疗创伤。王懿荣看了药单后,没有多想,派人从北京菜市场的达仁堂抓回了这味叫“龙骨”的中药。等到仆人将药材买回来之后,他接过药包,亲自打开来检查(也有一说是他的好友刘鹗帮忙检查),不看则已,看了才发现事有蹊跷,只见药包内的龙骨上有着奇怪的痕迹,不像是图画,也不像龙骨本身的纹路,倒像是有人在上面契刻的一种文字!
由于王懿荣本身对于古代事物十分感兴趣,也是有名的金石学家,对于古文字自然相当熟悉,因此当他一看到龙骨上的痕迹,便知道这绝对不是单纯的龟甲纹路,恐怕是一种古代的文字,而且是一种相当古老的文字,远远早于自己所研究的金石文字。单凭这股直觉,王懿荣开始在北京的各大药坊,收购大量的有字龙骨,并且到处散播消息,只要药店存有这种有字龙骨,他便会用尽方法买下,就这样,王懿荣在短短时间内便搜集了一千五百片甲骨。
除了搜集之外,王懿荣还借着他深厚的古文字学功力,试图解开那些文字的由来。经过研究最后终于确定龙骨上面的文字,就是商代人用来占卜的文字,也就是所谓的甲骨文。
从此以后,原本作为药材的有字龙骨,摇身一变成为炙手可热的古董商品。许多古董收藏家听到了这个消息,纷纷争相抢购,到了后来,甚至是按甲骨字数多寡计价,据当时市价一个甲骨文字要五块银元(相当于一般民众一个月的薪资),与作为中药材时的情况完全不同,身价大大地水涨船高。正因如此,甲骨文的存在终于被世人看见,而王懿荣因为是第一位发现和收藏殷墟甲骨文的人,所以被誉为“甲骨文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