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区域发展不协调现象

区域协调发展是全球范围的共同议题。“拥挤的区域”“衰败的区域”“资金短缺的区域”“环境恶化的区域”等问题的涌现,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往往给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现实挑战。自20世纪以来,德国、意大利、美国、英国、日本、中国等均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现实困境,长期困扰着国家与地方政府。一方面,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在全球分布广泛,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有涉及;另一方面,该问题往往具有历史性,长期存在并不断演化为复杂的综合性问题。

1.1.1 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国家案例

德国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铁矿基本上分布在西部地区。基于矿产资源,德国在“二战”之前建立了鲁尔、萨尔、西里西亚3大工业区,其中鲁尔、萨尔工业区分布在德国西部,而西里西亚工业区在“二战”之后被划入波兰。1949年,德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受苏联影响,东德走上了一条高能耗、高污染的以重工业为主的粗放式经济发展道路。在这一时期,西德的大部分经济社会指标均高于东德的相关指标。1990年德国统一之后,东德国土被划分为勃兰登堡、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萨克森、萨克森—安哈尔特和图林根5个州,即德国东部地区。为实现协调发展的目标,政府从财政和产业政策上支持东部地区发展,除了采取措施协调联邦各州的财政资源来帮助东部地方政府履行其公共职能外,还通过低息贷款、贷款违约风险保证等方式帮助东部地区的企业获取资金,以促进东部地区投资。1991年,德国东部联邦州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约是西部各州的42%,2015年这一比例提高到73%,“东西差距”依然显著。德国东部在居民收入、基础设施、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水平仍低于西部各州,东西部联邦州之间仍然存在结构性差距。2016年,德国西部各州共有20多万个初创公司,东部各州只有2.64万个,DAX指数最大的30家公司的总部均设在德国西部(聂琳,2018)。经济差距导致了一系列政治和社会问题。德国东部地区多数居民仍感觉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二等公民”。德国前总理默克尔认为,德国的统一不是一个已完成的状态,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呼吁为东、西部的协调发展做出更多努力(新华社,2018)。

意大利呈现典型的“南北”差距现象。意大利国土南北狭长,按照行政区划,意大利整体可以分为北部、中部、南部3大板块。北部地区包括艾米利亚—罗马涅、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利古里亚、伦巴第、皮埃蒙特、特伦蒂诺—上阿迪杰、瓦莱达奥斯塔、威尼托8个大区,拥有米兰、都灵、热那亚、威尼斯等知名城市。意大利中部包括拉齐奥、马尔凯、托斯卡纳、翁布里亚4个大区,首都罗马位于该区域。从经济差异角度来看,北部和中部地区被广泛视为北意大利,阿布鲁佐、巴西利卡塔、卡拉布里亚、坎帕尼亚、莫利塞、普利亚、西西里、撒丁8个大区则被视为南意大利。北意大利工业、商业、旅游业发达,集中了全国60%以上的人口和80%左右的GDP. 1951年,南意大利的人均GDP为北意大利人均GDP的52.9%,1973年这一数值达到60.5%,但此后其再没有实现增长(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意大利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2021)。在人均寿命方面,南意大利的人均寿命比北意大利的人均寿命要少2年。意大利研究机构Eurispes在《2021年意大利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意大利的经济和社会不平等现象仍然非常明显,相当于整个领土41%的南部地区具有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和公民环境,其看起来几乎像另外一个国家,这是亟待解决的结构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意大利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2021)。

1.1.2 相关国家的应对策略

对此,各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见表1-1),有效控制或消解了发展失衡导致的矛盾(孙志燕、侯永志,2019;曾灿、张秀生,2017;茹小斌等,2019)。发达国家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主要有以下经验:一是实施财政平衡政策。如为了平衡德国东西部的发展,1991年7月开始,德国决定对全体公民征收“所得税、工资税、法人税的7.5%”纳入“德国统一基金”(Fonds Deutsche Einheit),用于支援东部地区的发展,并于1993年通过《团结公约》并将其规范化、常态化(聂琳,2018)。意大利、美国等均出台了差异化的税收和财政支出政策,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财政转移支付。二是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用于制定经济和财政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三是大力支持欠发达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通信水平,改善营商环境。四是大力推进国土整治计划,引导更多第二、第三产业在欠发达地区布局,同时根据欠发达地区的比较优势确定其主导产业。五是政府不断完善立法体系,保障对欠发达地区提供持续性的经济与财政支持。

表1-1 相关国家的区域不协调问题与协调发展策略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