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全是乱臣贼子

周人原本就近穿过太行山抵达商王畿的道路有两条选择,一条是需要稍绕远路,但较为稳妥的井陉道,然而此刻,井陉道出口所在的石国已被昜国人占领。

形势的改变,使得周人不得不冒险选择另一条离商邑更近的路线——滏口陉。

苏子的声音在室内重新响起,打破了室内的沉默:“我为两位介绍,这位便是昜伯峟。”

周叔和苏忿生朝着易峟略施一礼道:“幸会,幸会。”

易峟的目光转向这两位周人贵族。其中一人,昂首挺胸,目空一切,身着一袭红黑色冠弁服,显得尤为显眼。

此人下饰朱芾蔽膝,腰间佩戴着葱珩,走起路来,珩上的冲牙与两玉璜相互碰撞,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

而另一位则神态自若,威严庄重,身着一件无章彩纹饰的黑色玄端服,眼神中透露出锐利的光芒。

从这两位周人贵族的服饰和配饰中,不难看出周邦的奢侈与森严等级。

每一件服饰和配饰都精美绝伦,尽显华贵,而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则有着截然不同的标准和规范。

种种细节中,外人可以窥见周邦社会的等级分明和奢侈之风。

人靠衣装马靠鞍,在周人面前,易峟的装束显得朴素而低调,与周人贵族的华丽服饰形成鲜明对比。

他在周人对面,站着如喽啰,被周人贵族的华贵奢靡所衬托,如同从北土来的乡野土包子。

易峟再次仔细端详了那位身穿冠弁服的人,对方一脸傲慢,这让他暗生猜测——此人或许就是日后成为三监之一的管叔鲜。

这个念头让易峟心中涌起了一股试探和捉弄的冲动。

不待苏子介绍,易峟便震惊地站了起来,语气中充满了敬畏与惶恐:“莫非是西土周伯亲临?边鄙小子不识大邦君子,真是有失远迎,还请周伯海涵!”

彼之蜜糖,我之砒霜;

彼之仇寇,我之同盟。

既然管叔鲜日后会造反给周人政权带来麻烦,那么他便是易峟值得拉拢的盟友。

在此之前,易峟打算先激发一下管叔鲜的野心。

易峟的话一出,场面顿时变得有些微妙。其他人明显都愣了一下,身穿玄端服的人刚要开口纠正易峟的错误认识,冠弁服者却轻咳了一声,打断了他的动作。

他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只是扬起下巴,以一种高傲的姿态说道:“我听说,叔处落到了昜伯手中,不知昜伯是否准备将其掳往殷邑?”

易峟将管叔鲜的反应看在眼里,心下窃喜,表面上却故作镇定地回应道:“周伯误会了,我与叔处同行,只是为了向他学习周礼,并没有将他带走的打算。”易峟胡乱编了一句应付。

周叔鲜知道对面的小子在睁眼说瞎话,但既然对方主动找了个台阶下,他也没必要在商王畿之地节外生枝,咄咄逼人。

于是,他顺着易峟的话,赞许道:“原来如此。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昜伯心向周邦教化,令人快慰。”

恰好,昜国的人将周叔处安然无恙地带至众人面前。

周叔鲜、苏忿生等人见他衣着整齐,毫无被捆绑折磨之态,心中的疑虑也随之消散,对易峟的话开始有了几分信任。

玄端服者举起酒爵向易峟敬酒,道:“昜伯果然言而有信,待人宽厚且不失礼节。我乃苏国之苏忿生,今日能与昜伯相识,实乃幸事。”

易峟微微一笑,举杯与苏忿生对饮,从容不迫道: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此乃周叔处所称西伯昌之言,犹在耳畔,我时时思之谨之。”

易峟的话音落下,周叔鲜等人频频点头,纷纷称赞易峟见善则迁,厚德载物。

易峟更是刻意逢迎,夸赞周叔鲜有王者之风,日后必将成为天下共主。

周叔鲜来之前,听说过一些关于昜伯峟的事迹,以为他是个对周人充满仇恨的刺头。

结果当面接触后,才发现对方态度十分恭顺,说话也好听,时不时地夸他周叔鲜一举一动充满王者风范,让他不自觉飘飘然起来,以至于易峟在他的眼里突然变得顺眼了许多。

苏忿生虽未直接点破易峟将周叔鲜误认为周伯发的误会,但也察觉到了这场宴会的讨论主题开始有些不对劲。

于是他开始引导话题,说起大邑商如何天灾人祸不断,前途堪忧;商王如何我行我素,不顾王族旁支的感受。

鉴于当前在场的人基本全是纣王的乱臣贼子,这个话题引起了所有人的共鸣。

苏子点头附和道:“近年天灾不断,我听说王畿内大片土地龟裂,粮田颗粒无收,就连洹水都曾经一日三绝。”

苏忿生补充道:“远不止如此,商王受的介兄亲口告诉我,他还亲眼目睹、亲耳听到了诸如尧山崩塌、夷羊在牧、飞蝗满野等种种灾难。”

(以上参考自《礼记》、《周易》、《竹书纪年》)

苏忿生的话音刚落,邢侯便冷笑一声,接口道:“遇彼小子受,上帝不序其德,祭用失时。

我祖先河亶甲(甲骨文:戋甲,带有贬义)曾攻伐威服兰夷、班方,并联络韦国、彭国,平定了姺邳之乱,劳苦功高。

然而如今王邑却不入祀奉祭我祖,实在可恨!”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愤慨与不满。

(注:虽然根据《史记》记载,河亶甲的继任者商王祖乙是他的儿子,但根据商代甲骨文的周祭谱推测,祖乙更像是前两代商王仲丁的儿子。

因为河亶甲及上一任商王外壬都是旁系先王,而仲丁和祖乙则是后世商王的直系先王。)

易峟在听到这段叙述后,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原来,身为商王后裔的邢侯,因祖先在商邑未能享有单独的宗庙祭祀,亦未被后世商王如纣王列入周祭谱中,心中积满了不满和失落。

这种情绪驱使着他逐渐倒向了周人,暗中与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虽然初闻此事,似乎有些离奇,但考虑到商朝时期人们普遍将祖先视为神灵,对祭祀和占卜的虔诚与重视,这样的选择似乎也能合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