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总论

第1章 业绩铁三角

1.1 定义:什么是好业绩

清晨,我打开手机,一组数字映入眼帘。


1.四成企业亏损:根据数据统计,2021年,A股市场4 803家上市企业中,1 851家公司业绩净亏损,占A股公司的38.5%。

2.收入成长率逐渐下行:回顾2017—2021年这5年,A股企业的收入成长率曲线从2017年高点的17.5%逐年降至2020年受疫情影响的2.8%。2021年触底反弹,为18.6%,创近10年来新高。

3.净利润率8%:多年来,A股公司的平均净利润率在7%—8%徘徊。


这些数字反映了目前我国企业的真实困境:许多企业并未真正找到赢利的法门,上市公司有四成未赢利,其他公司的情况未必会更乐观。许多公司进入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不复当年的成长率,找不到内生的新动力。

为什么我国部分企业会面临业绩之殇呢?这首先要从企业的历史阶段来看。我国企业在数十年发展过程中,普遍须经历三个重要阶段。


1.产品山:企业早期的成功,大部分是产品力的成功,或是核心竞争力的成功(如商业模式、营销模式等),这些第一曲线的成功带有一定的偶发性质。

2.资本山:紧接着,企业就谋求IPO(首次公开募股)上市。企业第二阶段的成功是资本的成功,在更广的范围调动资源,形成规模。

3.管理山: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为了寻求中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第三阶段会寻求管理体系的构建,跨越人治到法治的阶梯,通过卓越运营实现基业长青。


这三个阶段的成功,仿佛一株小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先是有一株苗破土而出(一个好的产品或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创意),然后不断施肥灌溉(资本注入),再扎根管理,形成参天大树的根系。然而,企业与自然界所有生命一样,终究都会归于尘土,没有一家企业会长生不老,最终都会走向消亡。

中国目前有多少企业基本翻越了管理山呢?2022年10月28日,我在悦财公众号上发布了企业业绩管理成熟度的问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目前中国内资公司有23%的企业表示已经成功构建了业绩管理体系,77%的企业表示仍在探索之中。

图1-1 中国内资企业业绩管理体系成熟度分布

也就是说,目前中国近八成的企业,仍在苦苦探寻构建业绩管理体系之法,尚未弄清跨越管理山、实现基业长青的底层管理思路。

有人问,如果成功跨越管理山,会有什么好处?许多企业已经成为业内的隐形冠军,靠着创始人的人治方式做到了千亿市值。不跨越管理山又会有怎样的弊病?这些企业在取得短期成功的同时,可能面临以下中长期的困扰。


1.收入:企业管理混乱,遭遇收入增长瓶颈,无法做大做强。

2.利润/市值:企业大而不强,利润低,市值远低于对手。

3.被并购:企业管理不善,但拥有较强的产品或商业模式“护城河”,因存在管理套利空间而被并购。

4.无法获得长期稳定的业绩:成为隐形冠军不难,难的是成功以后长期保持行业冠军。仅仅数年的成功不可复制,企业缺乏有效管理支撑,业绩增长无法持续。


归根结底一句话:要实现长期稳定的业绩,要实现企业基业长青,必须跨越管理山。如果说许多企业没有做到系统化管理也成功了,那这个成功还未经受时间的检验。凡是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一例外地都跨越了管理山,形成了完备的管理体系,证明管理对于基业长青是不可或缺的因子之一。

既然管理山如此重要,且世界上有成熟的财务管理和业绩管理经验值得借鉴,为什么我国企业不去跨,或者跨不过去呢?主要原因如下。


1.回报慢:许多企业过往业务发展得好,一俊遮百丑,创始人没有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从世界500强企业的管理实践来看,进行业绩管理体系搭建的工作,确实非常“慢”,普遍历经二三十年,需要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回报慢属于经典的“反人性”投资决策,企业难以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成果,因此真正敢投、能投的人寥寥无几。

2.个人强:许多“创一代”习惯了以个人英雄主义治理企业,不想把自己的能力沉淀在组织上,形成公司管理体系。不愿企业从“没我不行”的英雄主义状态,转变为一个“离开我企业发展会更好”的“强体系、自运转”状态。革自己的命,也是“反人性”的管理决策。

3.“土壤”差:进行业绩管理体系的搭建,需要众多底层“土壤”的支撑,包括:投资人、高管团队对管理的深度认知,一号位及高管团队懂管理,公司实行法治而非人治,公司政治环境不能过于复杂以致阻碍组织转型等。许多企业家下决心进行变革,但都倒在了“土壤”治理这一关。

4.经验少:坦率说,目前中国企业对业绩管理体系的搭建,财务管理能力的整体提升的认知、经验、专业人才储备,相较发达国家,仍有10—20年差距。这些差距若要弥补并非一日之功。我国在业绩管理和财务管理领域的专业人才偏少,成功经验有限,是阻碍企业变革的关键因素。但只要我们认识到它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对企业的真正意义,整个中国的企业共同探索,再前进10年或20年,必能产生积跬步以至千里的效果。


要谈业绩管理,我们需要在本章回答以下4个问题。


1.什么是业绩?

2.什么是好的业绩?好的业绩的标准是什么?

3.什么因子,从根本上助推了好的业绩?

4.构筑业绩管理体系,管理者需要从哪里入手,怎么做?

问题一:什么是业绩?

“业绩”一词指工作的成果、绩效。我们可以看出,业绩是结果,是产出。在企业中,企业的业绩主要反映在收入、利润、资产、现金流与市值等方面。

问题二:什么是好的业绩?好的业绩的标准是什么?

好的业绩是指企业可以获得的长期、稳定的高业绩。也就是说,长期、稳定、高,是好业绩的三大特征。

长期:评价一个公司业绩的重要标准,是看其是否能在20—50年的时间里,历经多个周期、多任CEO(首席执行官)、创造出多个第N成长曲线后,仍能不断创新和进化,实现基业长青。

稳定:稳定性是评价业绩质量的重要标准。稳定的业绩可以帮助企业形成组织能力匹配。试想,一个公司第一年收入5亿元,第二年收入2亿元,公司会按几个亿来招聘员工和建设厂房?肯定是2亿元。为什么?按5亿元做,第二年收入变2亿元,那多的3个亿所对应的员工、厂房的成本会给企业带来大量亏损。总的来看,只有业绩长期稳定的公司,才拥有真正强大的内核,才掌握了业绩管理的秘籍。如果一家公司短期取得辉煌业绩又快速下滑,证明其业绩管理体系并未真正搭建成功。

高:公司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价值,推动社会的发展,是行业中的翘楚,受人尊敬。公司的收入、利润、现金流、市值等达到并超越内外部预期,并能够在中长期竞争中跑赢对手,跑赢市场。没有这家公司,客户的生活会不一样。

写这本书的过程中,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直萦绕着我。那就是:为什么企业需要预算和分析?我认为,离开预算、分析等业绩管理体系,企业或许也可以获得短期高业绩,但企业很难获得长期而稳定的业绩。

案例:没有管理体系,公司也成了独角兽

有一年我在常州,一位伙伴和我说他们公司是常州的明星企业,在老板的带领下做到业内全国第三。但是公司没有管理体系,预算基本形同虚设,所以他认为预算本质上无用。

这个时候我请教他:“请问贵公司成为全国第三有多少年了?”他说:“三年。”

我说:“证明业绩的好,是在20—50年的历史周期中,超越行业、超越对手,而不仅仅是短期的高业绩。如果此刻贵公司没有管理体系也成功了,并不能就此得出管理体系不重要的结论。至少需要再过10年观察公司的业绩曲线后,方能有所论断。”

有人问:长期、稳定、高三个方面,哪个方面最重要呢?对于小企业来说,高更重要。但是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长期和稳定更重要。10年内昙花一现的公司不需要管理体系,但若想基业长青,没有管理体系是万万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