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保险信息化的历程

国内保险信息化起点高、起步早。从引进国外计算机记录业务数据,到建设信息系统模拟业务运营,再到利用互联网连通分支机构、在线销售和在线服务,保险信息化一直紧跟业务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步伐。国内保险信息化发展的历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1.从纯手工到自动化

保险复业之初,业务完全靠“手工完成”。随着业务快速发展,大量同质化业务激增,手工操作已经很难保证时效性和准确性。此时,国外商用计算机技术趋于成熟,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一些保险公司省分机构开始引进国外计算机,将部分长期业务输入计算机进行管理。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业务快速扩张,保险公司开始应用信息系统模拟企业运营,以减轻增加人员和提升效率的压力。首先,建设了核心业务系统,对承保、核保、批改、理赔、再保等核心业务流程进行模拟;随后,陆续引入财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管理软件,并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建设呼叫中心、营销管理等系统。至此,基本实现了信息系统对运营链条的全覆盖,保险运营完成了从纯手工到自动化的转变。

2.从自动化到集中化

起初,保险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由各个分支机构独立开展,系统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数据分散且标准不一,总公司难以对机构实施有效的管理。由于数据分散、互通困难,异地重复投保、重复理赔等现象时有发生,企业面临很大的经营风险。另外,数据不通还会影响服务,例如异地理赔实现困难、保单迁移烦琐,非常影响客户体验。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实现全国连通,国内主要银行率先完成了数据集中。保险公司也有了IT集中的技术基础和经验参考,于是纷纷开始进行集中化改造。集中化的基本思路是:建设一个统一的信息系统,部署在总公司的机房内,通过互联网供所有分支机构使用,实现分支机构数据的统一管理和风险的集中管控。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上,历史悠久的大公司多数在国际知名IT公司的帮助下进行系统整合、数据整合和IT架构再造,而新成立的公司则直接采用集中化的方式来建设新系统。

3.拥抱和利用互联网

互联网对保险的影响不仅仅是打通机构之间的连接。1997年,中国保险信息网上线,之后保险公司相继建立自己的网站,用于企业宣传、产品推广和向大众普及保险知识。2003年,随着以淘宝为代表的网购平台的崛起,国内进入了互联网购物时代。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实施,保险产品也具备了在互联网上形成销售闭环的条件,于是保险公司纷纷设立网销渠道,建设自营的电商平台,大量以保险中介和保险信息服务为定位的网站(如慧择网、向日葵网等)涌现,淘宝、京东等网购平台也开通保险频道,开始代理、销售保险产品。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的覆盖面更加广泛,移动端成为消费者获取服务最便捷的途径。保险公司开始自建App,除了用于品牌宣传和产品营销之外,还提供批改、理赔、客服等在线服务。随着微信的崛起,保险信息化开始进入微信端,企业纷纷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渠道进行保险营销和服务。

4.应用新技术和新模式

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保险的深入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日趋成熟,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保险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模拟业务运转、提高运营效率,或者多一个营销、服务渠道这么简单。保险企业纷纷开始布局,探索利用新技术来推动业务创新,提高经营能力。互联网巨头发现自己的技术和流量在保险领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也纷纷跨界入局。科技公司也走向业务前台,试图通过将技术与保险业务创新性融合,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区别于传统保险业务和保险信息化,还诞生了一个新的标识词汇——保险科技。

目前,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在保险领域的应用已比较成熟。国内商业云计算刚刚兴起时,就有保险企业将其互联网业务迁移到云上。2014年,众安保险在云环境上搭建了保险核心业务系统“无界山”。自2016年以来,新成立的保险公司多数基于云环境构建自己的信息系统。在人工智能方面,智能语音、OCR、人脸识别技术在保险业务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部分保险企业还涉足人工智能底层研究,甚至在某些技术细分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