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何谓第二大脑?

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超越极限,靠的不是像驱使机器一般消耗精力,或是像锻炼肌肉一般堆砌信息——而是像灌溉良田一般滋养思想,像穿针引线一般孕育智慧。

——安妮·墨菲·保罗,《延伸的心灵》 (The Extended Mind)作者

信息是一切工作的基石。

对于任何一项任务来说——无论是执行新项目、谋求新职位、学习新技能,还是开创新事业,都离不开信息的收集和利用。信息管理的效能水平与每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据《纽约时报》报道,当今社会平均每人每天的信息处理量已经达到了34GB的天量水平;而根据《泰晤士报》刊载的另一项独立研究测算,当代人日均处理的信息量相当于174份报纸的完整内容,这一数据比1986年时高出5倍之多。

然而信息的泛滥,非但难以起到赋能作用,反而常常令人们陷入崩溃。从“信息过载”到“信息倦怠”的劣化过程,极大消耗着人们的精力资源,使得人们因害怕遗忘而陷入持续焦虑。通过互联网即时获取各类知识的做法本应对教育和认知产生助益,不想却由此引发了社会性的注意力匮乏问题

微软公司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员工平均每年花费在寻找无序信息(笔记、条目或文档)上的时间为76小时。另一份来自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的报告则指出,平均每位脑力劳动者日常需花费26%的时间,从散落在形形色色的各种系统中搜寻和拼凑信息。而令人错愕的是,成功寻找到所需信息的概率只有56%。

换言之,人们在每周五个工作日中,光是耗费在搜索信息上的时间就长达一天多,而且成功率也只有五成而已。

所以,是时候对我们老掉牙的记忆方式进行升级改造了。是时候承认我们不应继续让“生物大脑”承担存储所有信息的重责大任,而应将大量的记忆工作托付给智能设备了。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今生活中的认知需求与日俱增,但我们的大脑却与20万年前东非平原上首次出现的现代人相差无几。

如果将精力耗费在回忆事物上,那么势必会挤占某些人类独特活动的资源:发明创造、编撰文字、归纳模式、遵循直觉、相互合作、研究课题、制定计划或是检验理论等。花费在统筹兼顾上的时间越多,可用于更有意义的活动——烹饪美食、自我保健、培养爱好、休养生息以及享受天伦——的时间就越少。

此外,还需注意一个比较隐晦的前提条件:科技的改变呼唤观念的改变。我们需要与信息、科技乃至我们自身构建起全新的关联,如此才是第二大脑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