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劳动关系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
- 谢鹏鑫等
- 4439字
- 2025-04-15 18:50:58
引言
劳动关系是劳资双方在劳动过程中建立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它是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根本依据。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重大转型期与战略机遇期。在外部冲击与内部改革的新形势下,劳动关系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各种类型的劳资冲突不断涌现。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我国劳动关系领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将为新形势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重要的借鉴。
中国劳动关系的萌芽可追溯到明清时期崛起的晋徽商帮,其呈现出典型的“资本雇佣劳动”特征。1912年1月1日—1949年9月30日的民国时期,基于“劳资两利”原则形成了以政府、“劳动组合”的工会等劳工组织和商会等为代表的雇主组织进行“三方协调解决”的劳动关系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我国的中心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经济,继续沿袭“劳资两利”的基本思想,实现了“一化三改造”的目标。1956年后,我国建立了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计划性劳动关系,以“统包统配”的固定用工制度、平均化的工资制度和全面保障的职工福利制度为基本特征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定,我国进入了由固定用工制度向劳动合同制度转变的过渡时期,初步建立了新型劳动关系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通过深化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立配套的劳动法律制度等方式,实现劳动关系的市场化转型
。2004年后,和谐劳动关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通过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开展劳动争议处理和劳动保障监察工作
,逐步解决劳资双方力量失衡的问题,初步建立和谐劳动关系。2012年以来,我国已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劳动关系治理体系
。劳动者内部分化加剧,就业形式多样化,利益诉求多元化,权益保障不够到位等问题突出,对劳动关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中国虽拥有了规模最大的工人群体,但基本保持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在此过程中,劳动关系研究对劳动关系实践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劳动关系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进行了回顾,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视角:
第一,研究中国劳动关系总体的历史演进,对我国的劳动关系研究进行阶段划分和总结。例如,唐鑛和刘华根据劳动力就业特点对劳动关系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模式进行了详细阐述。他们以1985年与2008年为时间节点,将我国劳动关系发展阶段划分为国家雇佣为主、国家雇佣与非公雇佣此消彼长的混合雇佣模式与非公雇佣为主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他们总结出我国劳动关系发展的三个特征,即用工模式的多元化、工资向按劳分配转变以及劳动关系法律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陈万思和白雨菲使用CiteSpace软件对1949年10月—2018年CNKI数据库的劳动关系主题论文进行计量分析,识别主要科研机构、关键文献,把握研究热点演进
,绘制关键词战略图,根据关键词的分布象限对未来劳动关系发展方向做出了预测。李友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百年历程,提取出了各阶段党领导工人运动的阶段性特征,总结出了党成功领导工人运动的行之有效的做法、路径与机制
。孙璇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域梳理了党对劳动问题的探索历程与实践经验,提出新时代党领导下劳动问题治理应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并大力推动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
第二,从劳动关系的特定主体出发进行文献综述。对劳动关系参与主体进行深入的纵向研究,能更加深刻地揭示不同劳动关系主体的历史演进与研究发展。例如,张皓和吴清军将中国劳动关系领域中关于政府的相关研究分为对政府的性质、劳动关系治理模式的研究与对政府在劳动关系治理中角色的研究,并认为该类研究忽视了现实的复杂性,基于政府实践行为的角色研究对此进行了补充。朱飞和胡瑞博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从雇佣关系形式与合理性视角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研究进行了回顾与述评,针对企业的管理实践如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等进行了深入分析
。
第三,对劳动关系领域的热点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如聚焦劳资博弈、劳资冲突及其解决等问题进行综述。这类综述由于研究更加聚焦,能够清晰地描述劳动关系具体问题的研究演进过程。如王琳和曹大友以长期目标下的劳资冲突解决和短期目标下的劳资冲突应对为研究视角,在探讨劳资冲突的含义、表现形式与分类及原因后,对已有的劳资冲突处理手段进行归纳和总结。在此研究视角下的劳动冲突处理研究出现了明显的研究重点分布不均,并发现短期目标下的劳资冲突应对策略相对较为稀缺。王倩从法学视角对近年共享经济用工中劳动关系认定这一热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厘清共享经济用工的特殊性与研究的大致概况后,梳理了目前学界对共享经济用工中劳动关系的初步共识与争论焦点
。
第四,对劳动关系理论进行深入挖掘和批判性述评。这类综述关注了劳动关系研究的基础理论,重新审视了劳动关系研究的发展路径。如冯同庆梳理了改革开放30年来劳动关系理论的发展演变,认为我国的劳动关系理论在初始研究、沉寂后重启和进一步发展后初步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派,并将劳动关系理论分为四个学说。在此基础上,冯同庆对劳动关系现状特征进行了概括,认为中国劳动关系具有源起的强接续性、性质的准契约性、主体的类公民性、运行的显自协性、规范的弱制度性和走向的趋功能性六个特征。
虽然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但现有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阶段、研究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
首先,在研究视角上,现有研究大多仅从劳动关系的单一主体角度展开理论和实践研究,忽视了不同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大部分研究聚焦于劳动者、企业
和政府
这三个传统的劳动关系主体。
其次,在研究内容上,现有研究主要聚焦在员工参与、劳动关系治理
、企业劳动关系评价
、和谐劳动关系构建
等方面。而党的领导为明确劳动关系发展方向、优化劳动关系治理职能、领导劳动制度改革提供了政治保障
。
再次,在研究阶段上,不同学者对劳动关系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但尚未形成统一定论。现有研究主要从中国特色劳动关系实践、主要雇佣模式
、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重要法律的出台
等角度对劳动关系的演进进行了划分,较少有研究基于我国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对劳动关系的影响来探讨我国劳动关系的演进趋势。
最后,在研究方法上,大量文献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进行文献综述,定量研究较为缺乏,将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进行综述的文章较少。陈万思和白雨菲利用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劳动关系领域的作者、机构与研究热点等信息进行定量研究,有助于其他学者对劳动关系研究的快速了解,但定性研究的缺乏使得其无法很好地把握劳动关系研究的历史脉络。在研究范围上,大多数文献综述仅将中文文献纳入研究范围,仅在涉及劳动关系理论综述上引入英文文献的分析。英文文献缺失使得劳动关系研究的完整性与科学性受损。
我国劳动关系的研究基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关系实践,旨在解决劳动关系的实践问题,同时又对劳动关系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我国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对劳动关系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劳动关系的研究内容。基于此,本书将对我国不同发展阶段有重要影响的会议作为劳动关系阶段划分的时间节点,将1949年10月以来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劳动关系初建阶段、劳动关系多元化阶段、新型劳动体制建立阶段、劳动关系协调发展阶段、新时代劳动关系发展阶段。
具体而言,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此时,劳动关系的发展尚处于探索初建阶段,以期建立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劳动行政体系,如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和国营企业民主化管理、完善劳动保护制度等。这一时期的劳动关系治理以追求平等化为目标,主要体现在建立平均化的工资制度和全面保障的职工福利制度。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国开始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劳动制度改革以建立市场化调节的劳动关系制度为目标,劳动关系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从以国营企业为主的单一劳动关系向以多种所有制企业为依托的多元化劳动关系转变,从传统的统包统配向劳动力自由流动转变,从终身雇佣向劳动合同制度转变,从平均化的工资分配向企业自主工资分配转变。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并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劳动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劳动关系进入新型劳动体制建立阶段,从过去依靠行政手段调节劳动关系向劳动关系自主调节为主、政府依法宏观调控为辅的新型制度转变。一方面,国家探索制定基本的劳动法律法规,并出台多项劳动关系改革政策;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改革和多种所有制的发展带来了大规模的职工下岗和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提出了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劳动力市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发生变化,开始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劳动者的谈判力量有所提升,开始从基本的法定权利诉求向法律标准之上利益诉求转变。我国劳动关系进入协调发展阶段,劳资矛盾突出,亟须协调劳资双方的利益,发挥集体协商制度、三方协商机制、劳动纠纷预防调处机制协调劳动关系的作用。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奋斗目标。同时,明确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就业质量,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召开,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方面,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化、新经济新业态的迅速发展、就业优先政策的支持等对新时代劳动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字时代劳动关系的管理与治理成为新时代劳动关系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
在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的基础上,本书对每个阶段劳动关系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分析不同阶段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劳动关系的核心研究主题。在此基础上,梳理我国劳动关系的实践演进和理论研究趋势。最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出了中国情境下劳动关系发展的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