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研究
- 刘晓燕等
- 3614字
- 2024-05-23 15:39:52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近年来,我国社会治理政策与治理目标持续调整与更新,社会治理重心进一步下移,治理结构与治理单元更加系统化、精细化。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与“最后一公里”,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工程、前沿端口与重要途径,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在不断革新的国家治理政策的引导下,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机制持续完善,治理结构和治理单元不断系统化、精细化,“微治理”这一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在各地陆续涌现,是治理重心下移、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实现路径,也是精细化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
因此,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与“社会治理精细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如何持续创新开展城市社区“微治理”实践,如何建构和完善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增强城市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社区整体治理水平,是理论界与实践界都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
1.社会治理精细化是当前社会治理的关注焦点
社会治理精细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完善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的必由之路。现代化的治理工具和细分化的社会公共事务促使社会治理主体进一步革新社会治理模式,由传统的粗放式、经验化向精细化转变,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夯实基础。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实践探索,学界也围绕这一主题掀起了研究热潮,社会治理精细化研究成为当前社会治理在学术领域和实践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2.治理重心下移是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关键性问题
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石,解决的是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只有增强社区的治理和服务能力,真正将社会治理的重心下移到城乡社区,才能更好地夯实社会治理的基础;只有让更多的资源向基层流动,让基层真正实现有职有权有物,才能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精准回应社区居民的切身需求。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必须实现治理结构和治理单元的精细化,深化和拓展网格化管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进一步下移。
3.社会治理实践中面临满足居民需求的巨大压力
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是社区治理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任务。随着社区治理事务日益复杂,治理任务日益繁重,社区居民需求持续多元化发展,社区治理的困难程度和复杂程度也在不断增加。由党政、社区、居委会和物业公司构成的传统社区治理结构无法有效满足居民需求,社会治理精细化需要将居民、社会组织、社区企业等新成员纳入社会治理共同体,形成治理主体间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形成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的主体合力,增强社区的内生力,提升基层治理的回应性。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体行动理论”“系统理论”和“社会质量理论”,构建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是本书研究的关键问题。该问题涉及什么是城市社区“微治理”,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的建构逻辑是什么、包含哪些构成要素,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的运行机制有哪些、存在怎样的问题与困境,等等。关于这些重要问题目前国内相关文献不足,学界研究较少,是本书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本书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构建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有利于拓展“微治理”理论研究视角。虽然我国有关“微治理”的实践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但是真正作为社会治理经验在全国推广却是在2014年,有关“微治理”的学术研究也由此兴起。目前国内对于“微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治理”的概念内涵、治理模式、运行机制、治理主体、基本特征、价值意义、实践困境、优化路径、典型案例等方面,虽然涉及城市、乡村、小城镇等多种场域,但是专门针对城市社区“微治理”进行的研究不多,有关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的规范研究更少。本书对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建构逻辑、构成要素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是“微治理”理论的一个创新的研究视角,有利于拓展“微治理”的理论研究领域。
第二,加强城市社区“微治理”研究,有利于创新当前社会治理精细化研究路径。国内学术界对精细化治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但是碎片化特征明显,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内涵外延、结构机制、实现路径等问题。城市精细化治理、社区精细化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治理是构成社会治理的基本要素,社区精细化治理是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必不可少的环节,而社区“微治理”正是社区精细化治理的重要体现。本书对城市社区“微治理”的演进历程、生成基础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通过构建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丰富城市社区“微治理”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创新社会治理精细化研究的路径。
第三,系统研究城市社区“微治理”,有利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理论。“微治理”是我国在社区治理实践的持续创新过程中总结提炼出的全新概念,它强调治理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实现自上而下的行政治理与自下而上的居民自治相结合,将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到社区、网格等更小的治理单元,在一定程度上就带有中国特色。本书对城市社区“微治理”的概念内涵、演进历程、实施成效进行了梳理,重点阐释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的建构逻辑、构成要素、系统运行等问题,对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理论的丰富和拓展。
2.现实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城市社区出现了社区群体结构复杂化、社区公共事务与服务多元化、社区空间结构差异化等新现象,在社会治理实践中,社区居民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对城市社区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治理重心不断向基层下移”和“社会治理精细化持续推进”的社会治理实践背景下,建构和完善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增强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能力,提升社区整体治理水平意义重大。
第一,构建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有利于系统化推进社区“微治理”实践和创新,提高社区治理现代化能力。随着社会变迁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人口流动性增强,城市社区居民的群体结构和居住空间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而由于治理资源、治理能力等因素的限制,政府部门在传统治理模式下无法将治理触角延伸到社区等微小的治理单元,极易造成社区公共事务与服务的供需不平衡。通过研究构建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对什么是城市社区“微治理”、怎样构建城市社区“微治理”体系、如何促进城市社区“微治理”实践等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建立健全社区治理主体协同机制等手段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升城市社区“微治理”成效,有利于从新的角度系统化推进社区“微治理”的实践和创新,进而实现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推进城市社区“微治理”,能够促进各类治理主体的有机衔接和良好互动,精准回应社区居民需求。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转型,社区居民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新的主体加入社区治理,但是如何激发社区内生治理力量的活力,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需求是社区治理的关键问题。城市社区“微治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治理主体多元化,且建立起了治理主体协同机制,对治理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职责边界、作用方式、沟通形式等进行统筹协调,使得主体的差异化利益诉求得到协调,形成多赢局面。同时,“微治理”强调治理规模和治理事务的微小化以及信息技术手段在治理过程中的深入运用,既可以解决社区居民需求统计单元细分的问题,让更多的“微民生”需求被看到并得到精准回应,又能够打破治理主体间的信息壁垒,加强联系并降低合作成本,更好地促进各类治理主体的有机衔接和良好互动。
第三,创新城市社区“微治理”研究和实践,进一步促进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将精细化治理策略深入社区研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必须实现治理单元的进一步细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的进一步下移。由于治理资源、治理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治理的重心、资源、职能都无法向基层下移。而城市社区“微治理”主要着力于社区微观治理,解决的多数是社区居民的“微心愿”“微矛盾”等基层治理容易忽视或者力不从心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社会治理的空间,弥补了基层治理的短板。创新城市社区“微治理”研究和实践,可以让行政力量渗透到社区、网格等长期治理不足的空间,也能更好地推动治理结构和治理单元的精细化,推进社区精细化治理,真正促进社会治理重心的进一步下移,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