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法治保障研究
- 张立哲等
- 3658字
- 2024-05-23 14:13:41
(一)打造国内循环的战略腹地和国际循环的门户枢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应对百年变局,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演变规律,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们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方法路径。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受新冠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低迷,各种风险不断累积和暴露,面对复杂严峻的全球疫情防控形势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挑战,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疫情虽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世界格局的演进方向,全球化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但与此同时,在疫情的影响下全球化进入崎岖甚至险峻路段,出现“逆全球化”的可能性增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国际经济、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深刻调整。因此,亟须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要畅通国内产业链,又要加强国际协调合作,保证国内国际循环畅通。当前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转变,在机遇面前仍然面临着结构性、周期性等相关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挑战。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用顺畅联通的国内国际循环,破除各地小循环,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更加紧密稳定的全球经济循环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各国共享全球化深入发展机遇和成果。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需要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形成在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从而更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带给我们深刻启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逐步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罕见奇迹,同时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改革开放40余年的砥砺前行,带给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的珍贵启示。在不断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过程中,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逐渐总结出多条经验:一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制定对外开放战略;二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三是牢牢把握对外开放主动权,与时俱进地调整开放重点与策略;四是量力而行,承担与自身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五是统筹开放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防范风险。2018年6月,成都市对外开放大会召开,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背景下,成都提出了高水平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高水平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以全球视野谋划国际战略通道建设、以供应链思维谋划国际物流体系建设、以自贸区为载体谋划国际投资贸易平台建设、以服务国家总体外交谋划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全面提升成都在全国开放新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城市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把新思想、新理念贯穿于成都发展建设的全过程。综合国际和国内权威评价机构的相关评估来看,成都的城市国际化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其一,成都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成都实现了从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进而冲刺世界城市的历史性跨越。2020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 716.7亿元,稳居中国(内地)城市第七名,比“十三五”末期增长45.6%,增幅在内地十大城市中排名第一。根据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网(GaWC)发布的2020全球城市最新排名,成都较2018年上升12位,排名全球第59位,在国内的排名仅次于香港、上海、北京、广州、台北、深圳,排名全国第七。其二,成都产业基础与创新体系日渐坚实。《2021年成都市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工作计划》指出,成都将以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为抓手,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一方面,做实产业生态圈,提升功能区协同发展水平,强化产业关联、创新关联和利益关联,推动生态圈开发协同;另一方面,做优创新生态链,培育功能区发展新优势,加快建设智慧产业功能区,聚力推动产学研融合创新。目前,成都14个产业生态圈渐次成型,66个产业功能区逐渐成势,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 000家、产值突破万亿元,国家级创新平台达119家,新经济活力指数位列全国第二。近年来,以英特尔、京东方等龙头企业为引领的IT产业集群,以美敦力等龙头企业为引领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腾讯、华为等龙头企业为引领的科技互联网经济产业集群已逐渐成为成都的支柱产业,超30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其三,成都经济循环发展动力强劲。2020年,成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 118.5亿元,位列全国第六,已成为全国性消费中心城市。2020年,成都进出口总额达到7 154.2亿元,同比增长22.4%,占四川省的比重近90%,超过杭州、南京等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出口总额跃升至副省级城市第四位。目前,成都本外币存款余额在中、西部城市中已位列第一,其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在全国前五,仅次于北、上、广、深;金融中心排名和全球创新指数分别居世界第43位和第47位。其四,成都陆海国际大通道日益畅通。目前成都双流机场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28条,成都逐步成了中西部地区链接全球的最大的门户枢纽。2021年6月,随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正式启用,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第三个拥有两座大型国际机场的城市。“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成都通过国际班列提能计划,构建“纵贯南北、横贯东西、通江达海、四向联通”的陆海国际大通道。中欧班列(成都)累计开行4 600列,开行数量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成都正全面提升空铁双港与全球城市的链接水平,大力拓展亚蓉欧陆海空联运战略大通道。成都国际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万列、连接63个海外城市,保持全国领先。成都正加快成为链接全球的中转站、始发地和目的地。其五,成都营商环境便利化程度高。通过打造创新创业、政务服务、产业服务、内陆开放和法治服务五大环境,成都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得到提升,营商环境的改善有助于降低市场的运行成本,进一步提升市场运行效率,有效提高了国际竞争力,从而吸引了大量企业落户成都。改革的重大发力方向为市场化、法治化和便利化。成都市拥有相对较优的营商环境,根据《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投资评估报告》,成都在经济竞争力、有形资产实力、无形资产实力、城市品牌魅力等指标中脱颖而出,荣获2020“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奖。在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制作的《2020年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成都再次荣登新一线城市榜首。改革开放使成都实现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从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的跨越。成都的发展进步证明,只有走出盆地局限、树立全球思维才能跟上时代、后发超越。可以预期,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潮中,成都对国际国内高端要素的运筹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供需两侧竞争力将不断提升。
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为成都在新时代征程中提升城市能级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成都依托全省乃至西部地区广阔腹地优势,提升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节点地位和枢纽功能,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赋予了成都深化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政治责任。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应充分发挥畅通国民经济内循环和链接全球经济外循环的引领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上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筑吸引国内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进而迈向世界城市行列。经济发展更稳,内需将成为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主要引擎,将为城市转型升级提供可预期的良好战略环境;市场增量更大,消费规模进一步扩大、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新一轮基建投资在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领域引领下有效扩大,将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创新动能更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形态不断涌现,科技创新支撑力度空前,创新成本持续降低,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将驱动城市发展坚定走创新引领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将加快国内产业体系优化布局的步伐,进一步增加优质要素向西部转移的规模和速度,进一步激发西部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