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故事集:温暖人心的力量
- 倪鑫
- 3011字
- 2024-04-02 14:35:29
海归教授黄大年
2017年,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启动了“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至2022年,全国共有401所高校建立了“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黄大年式”教师成为新时代高校优秀教师的“品牌”,争当“黄大年式”好教师成为高校教师的自觉行动。
不少人可能会问,黄大年作为一位高校教师,究竟有什么样的先进事迹,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一次普通招考奠定了一生的学术追求
黄大年(1958—2017)是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大年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文化大革命”中,年仅8岁的黄大年随父母被下放到广西大山里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那里度过了少年时光。1975年10月,17岁的黄大年通过参加招考进入广西第六地质队,主要从事航空物探操作员的工作。在这里,他首次接触到航空地球物理这一特殊的领域,不仅充满了好奇,并且越干越着迷。
从专业属性看,地球物理勘探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如果不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仅靠自己摸索,或仅靠“师傅带徒弟”式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1977年,恰逢高考恢复,黄大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今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黄大年非常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他勤奋刻苦,像一块吮吸水分的海绵,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如饥似渴地吸纳着知识的养分。研究生毕业后,他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
求学求知从无止境,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1992年,黄大年因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全国仅有的30个公派出国名额中的一个。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的全额资助下,黄大年到英国利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4年后,黄大年以专业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获得了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黄大年回国,不久出国工作,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并出任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高级研究员(由于此工作需要,他加入了英国国籍),到一线参与研发最新技术。
身在国外,心系家国
2004年3月的一个晚上,正在大西洋的深水试验现场进行技术攻关的黄大年接到了病重父亲的电话,他强忍住心里的悲痛与父亲通话。父亲理解儿子的工作,在电话里反复嘱咐黄大年要记住自己的祖国,不求为父母尽孝,但一定要为祖国尽忠。2006年,黄大年又接到病重母亲的电话。此前,母亲谆谆嘱咐他,好好做研究,尽量早点回国,为祖国多做事。虽身在国外,但父母的殷切嘱咐让原本就有着强烈家国情怀的黄大年更加惦记祖国。他希望早日回到祖国,以自己的所学报效国家。
2009年,51岁的黄大年已成为国际航空重力学研究、深地探测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同时,他也迎来了祖国的召唤。一边是英伦风情,洋房名望,优厚待遇;一边是祖国召唤,从头开始,任重道远。有的人不免担心,在国外过着优越生活,已经功成名就的黄大年还能回来吗?
“他肯定会回来。”熟悉黄大年的亲友无不如是说,因为他们知道祖国在黄大年心中的分量。
在家国面前,在义与利的选择面前,黄大年义无反顾。他以最短时间辞职,售卖别墅,办回国手续,带着经验、技术、理想和追求回到祖国。
以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让中国技术追上去
黄大年回国后的第六天,就与吉林大学签下全职教授合同,开始组建吉林大学暨吉林省“移动平台探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并担任主任。同时,他还被选为深地探测装备研发项目和科技部高精度对地探测装备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
黄大年重点攻关的是国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研究“移动深地探测技术”,这种技术究竟有多重要呢?原来在英国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职的时候,黄大年就领导着一支拥有多名世界顶级科研人员的团队,运用飞机、舰船等对地球深部进行穿透式精确探测,人们形象地称移动深地探测为“给地球做CT”。这项技术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通过该技术得到的结果不仅可以用于石油、天然气、海底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勘探,还可以直接用于军事,如潜艇攻防和穿透侦察。
20世纪90年代,美英等西方军事强国已经将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军民领域,并取得了技术上的垄断地位,而中国在深地、深海探测方面还落后于西方一大截。
黄大年回国后,仅用5年时间就取得了发达国家20多年才取得的成就,一举打破欧美国家对中国形成的技术垄断优势。他以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把时间掰开用,带领着科研团队协同攻关,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在移动深地探测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创造了多项国际专利,为我国深地探测和国防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不仅让中国的移动深地探测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还一举成为该领域的翘楚,打破了欧美国家长期以来的垄断地位,真正让中国实现了该技术领域的“弯道超车”。
这方面的成绩单可以列出一长串,足以让国人扬眉吐气,无比自豪。比如,黄大年主持研发的“地壳一号”万米大陆科学钻机,我国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该项发明让中国一跃成为全世界第三个掌握地下万米钻探技术的国家。国外某学术杂志惊呼,中国已经进入真正的“深地时代”。
倾心教学,为国培育专业栋梁
黄大年在搞科研攻关的同时,还怀着一腔热情培养青年人才。在担任吉林大学全职教授期间,他拿出大块时间带博士生、硕士生。回国7年,他先后指导了40多名硕博研究生,还以名师身份担任“李四光实验班”班主任,主动为本科生授课,帮助学生规划好研究方向。
在教学生时,他心无旁骛、竭尽全力,即使重病躺在病床上,仍然给学生布置作业、修改报告、制定科研方向。为了开阔学生和团队成员的视野,他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们接触世界最前沿的科技,时刻关注国外的竞争对手,既以他们为榜样,又努力追赶并超越他们。黄大年经常叮嘱学生,一定要走出去,出去了一定要回来;一定要有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
正因有着这样的爱国心、报国志、育人情,黄大年长年累月处在“拼命”的工作模式中。在他回国工作的这段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在加班,长期得不到休息,工作严重地透支了他的身体健康。
2016年11月,黄大年在北京飞往成都的航班上晕倒,晕倒时还紧紧地抱着存储着大量科研数据的笔记本电脑。就在黄大年做癌症手术前一天的凌晨时分,他依然记挂着为学生推荐读博的事,专门发微信告诉学生,他已经给剑桥大学发送了推荐邮件。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胆管癌不幸去世,年仅58岁。带着种种不舍,这位战略科学家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亲人,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事业。
黄大年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深深地感动了亿万国人。他被评为201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给黄大年的颁奖词这样写道: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天妒英才,你就在这七年中争分夺秒,透支自己,也要让人生发光,地质宫五楼的灯,源自前辈的薪传,永不熄灭。
这段话恰如其分地概括了黄大年为了祖国科技事业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风范,他把自己生命最绚丽的部分奉献给了他所钟情的事业、深爱的祖国和人民。他是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中爱国报国的先进楷模,是高校教书育人的榜样。
学习黄大年同志,就要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淡泊名利的敬业精神,潜心治学、勇攀科技高峰的奋斗精神,以及对祖国科技教育事业的责任与担当。
黄大年虽然离开了,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正在被继承与不断弘扬。从黄大年到“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各高校不断涌现“黄大年式”好教师,他们正像黄大年那样,将成绩写在中国大地上,将毕生精力倾注于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伟大事业中,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培育更多可堪大用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