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为学王莽新政 探究王莽一生
- 桃花源三部曲第二部艰难探索
- 月孤峰
- 9524字
- 2024-04-08 16:11:47
没有了梅萼,蒙奇好像被人抽了筋一样,就这么浑浑噩噩地过着一天又一天。
可是蒙奇并未彻底死心。他希望他的萼儿妹妹只是一时的不开心,以后还会再给他机会。他发誓,即使他的萼儿妹妹真的永远离她而去了,他也不会让她失望,他要对得起萼儿妹妹对他的尊重,他要做出成绩,即使不能赢回她的爱情,也要赢回她的尊重。
可是自己能做些什么呢?在深深的思考之后,蒙奇把目光重新瞄向了前一段时间与太傅梅岭共同讨论过的王莽新政。
蒙奇坚定地认为,王莽的新政没有错,只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只要自己加强控制,避免那些错误的发生,这个新政还是一个很理想的制度的。自己一定要全力把这个制度实现,对萼儿妹妹可以表现一下自己的才能,对祖先也是一个很好的交待。
从此以后,为了桃花源的未来,也为了他的萼儿妹妹,蒙奇便一头扎进了对王莽新政的研究之中。他博览群书,对王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蒙奇发现,王莽一生中的重大分水岭是其汉成帝驾崩、汉哀帝继位之后,其被贬回封地的事件。
蒙奇认为,王莽被贬之前的所作所为可以用这么几件大事概括:一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二是疾恶如仇,大义灭亲;三是针锋相对护主,寸步不让护礼。
王莽,字巨君。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作者注:公元前45年,以下所有的公元年份均为作者为了阅读方便所加),死于淮阳王刘玄更始元年(公元23年),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汉元帝刘奭死后,其子汉成帝刘骜即位,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
王政君有姐妹四个,兄弟八人,王莽的父亲王曼为王家次男。王家兄弟八人除了王曼死得早,没有封侯之外,其它的兄弟都封了侯。
王莽从小就成了孤儿,不能与其他的堂兄弟们相比。王莽那些堂兄弟们,可以凭借父亲的地位恣意奢华、声色犬马,而王莽则是屈己下人,态度谦恭,勤学苦修,学识渊博,穿着简朴,像个儒生。王莽侍奉母亲和寡嫂,抚养亡兄的孤儿,十分尽心周到。同时在外有意结交俊杰之士,在内对诸位伯父叔父,委曲迁就、礼敬有加。
王莽的伯父、大将军王凤病重时,王莽侍候他,亲口尝药,一连几个月都不能解衣入睡,因而蓬头垢面。王凤将死时(王凤死于阳朔三年,即公元前22年,此时王莽23岁),把王莽托付给太后王政君及汉成帝,请求他们关照王莽。王莽因而被封为黄门郎,以后又升任射声校尉。
后来王莽的叔父成都侯王商上书,表示愿分出自己封地上的土地和百姓,请求皇上封给王莽。朝中很多名士也都为王莽美言,成帝因而认为王莽贤能,太后又屡次嘱咐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此时王莽29岁),成帝封王莽为新都侯,迁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
王莽在宫廷服务谨慎尽心,爵位越尊贵,礼节操守越谦恭。他把自己的车马、衣物、皮裘周济给门下宾客,而自己却家无余财。他收罗赡养名士,结交很多将、相、卿、大夫,因而在位的官员轮番向皇帝推荐他,善游说的人也为他到处宣传,一时声誉隆盛无比,甚至超过了他的诸位伯父叔父。
王莽的叔父曲阳侯王根为辅政大臣时,因久病在床,多次请求辞职。王政君长姐王君侠之子,王莽的表兄淳于长以外戚的身份,又位居九卿,按理应当接替王根。此时尚为侍中、骑都尉、光禄大夫的王莽,暗中探听到淳于长所做的坏事。
王莽在侍候王根的时候,说道:“淳于长见大将军久病,感到高兴,自以为应当取代将军辅政,甚至已经对士大夫及贵族子弟谈论到任官设署等事。”接着一一说出淳于长的罪过。
王根当然很气愤。随后,王莽又按照王根的要求向太后和成帝汇报了淳于长骄奢淫逸,想取代曲阳侯王根,以及与废后许氏的姐姐私通,收取许氏的财物等贿赂,太后和成帝听了无不大怒。
成帝因为淳于长是太后亲属的缘故,只免去了他的官职,把他遣回封地,但未治其罪。
王莽因为揭发大奸大恶,成帝称赞他忠心正直。王根因而保荐王莽代替自己,成帝于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任命王莽为大司马,时年王莽三十七岁。
王莽的这一做法究竟属于疾恶如仇、大义灭亲,还是为了仕途、不择手段呢?我们可以结合王莽的一贯做法来判定。后来王莽因次子杀奴逼其自杀、长子串通卫氏而毒杀、长兄之子违法而治罪,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王莽还是非常坚持原则的,并不是为了仕途而不择手段。
王莽成为辅政大臣后,想让自己的名誉超越前人(人为判断,不足为信),于是更加克制自己的欲望,修养不倦。他聘用贤良,将皇帝的赏赐和封国的收入全部用来供养名士。他越发俭朴节约,母亲患病,公卿列侯都派夫人前去探问,王莽的妻子出来迎客,衣裙的长度不拖地,穿着布围裙,看见她的人,还以为是奴婢,询问之下,才知是王莽夫人。
汉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成帝驾崩。太子刘欣即皇帝位,即汉哀帝。哀帝尊皇太后王政君为太皇太后,皇后赵飞燕为皇太后。
如果是正常的先皇驾崩,新皇登基,这个事可能也就这样,不会再节外生枝了。但是这一次的情况不一样,因为哀帝是过继的身份,不是成帝的儿子。
所以如何处理好亲生父母与过继后的父母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了。这个问题在帝王之家尤其突出,这关系到尊号、祖庙及祭祀等一系列的规格问题,一句话,关系着正统的问题。
这个问题有多严重呢?反正中国历史上每遇到一次类似的事件,都会产生一次极大的风波,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武则天有意将皇位传给侄子,将天下变成武家的,面对这种情况,狄仁杰只是轻轻地说了句:“立武,未尝闻帝供姑姑之灵位于太庙矣。”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便打消了武则天传位给侄子的想法。由于武则天的明智和强势,这一次风波还是最小的。
再如北宋时期,宋仁宗赵祯的三个儿子先后夭折,膝下无子,于是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曙被仁宗收为养子,后被立为太子。1063年,宋仁宗赵祯驾崩,赵曙继位为帝,是为宋英宗。宋英宗亲政仅仅半月,宰相韩琦等人就提议对英宗生父濮王赵允让的名分进行讨论,被英宗暂缓。过了一段时间,韩琦等人再次提出此事,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
另一个是大明朝的“大礼仪之争”。明武宗朱厚照无子,其死后立叔父兴献王长子朱厚熜为帝。朱厚熜15岁时,以藩王身份继皇帝位。在已有若干历史先例的情况下,还是发生了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历时三年,经过三个回合的“大礼仪之争”。
回头继续哀帝的故事。哀帝是成帝的侄子,定陶王刘康的儿子。成帝因为没有子嗣,才将刘欣立为太子,因而刘欣继位后,除了太皇太后王政君、皇太后赵飞燕之外,他还有自己的祖母傅氏和生母丁氏。如果哀帝的祖母和生母没有什么背景还好一些,偏偏这个傅氏的背景又特别强大。
这个傅氏不是别人,她是汉元帝的昭仪,定陶王刘康的生母,哀帝的祖母。而太皇太后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成帝刘骜的生母,她们二人在几十年前就是老对手了,而且王政君险些就败于傅太后之手,只是最后才侥幸得胜。
哀帝继位后,王政君和傅氏为了自己的地位,便不可避免地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争斗,而且这时又加入了一个哀帝的生母丁氏。
果然傅氏一上来就要求哀帝加封她尊号,提拔她宠信的亲属。高昌侯董宏为了迎合哀帝、傅氏的心意,便上书以秦庄襄王为例,提出尊定陶共王后为帝太后。大司马王莽则针锋相对,与左将军师丹联合上奏弹劾董宏。哀帝刚刚继位,态度还比较谦逊,便采纳了王莽、师丹的意见,把董宏免官,贬为平民。
傅氏却勃然大怒,要挟哀帝,非要称尊号不可。哀帝实在没有办法,只得转告太皇太后王政君,王政君同意尊定陶恭王刘康为恭皇。
后来,哀帝又下诏,尊定陶太后傅氏为恭皇太后,尊丁姬为恭皇后。至此,傅氏和丁氏都取得了带“皇”的尊号。
然后太皇太后王政君以退为进,下诏令大司马王莽离开朝廷,回到府第,以避开哀帝的外戚。而哀帝则出面挽留,太皇太后王政君于是收回成命,让王莽继续上朝处理政事。
至此,尊号之争似乎告一段落,结果以傅氏和丁氏获胜而告终。但是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只要这两位太后还活着,这种争斗就永远不会停止,即使她们个人肯放弃,她们身边的人也是不会答应的,因为这种争斗可不仅仅是她们二人之间的事,是两大势力之间争权夺利的问题。
王莽被贬事件的导火索是在宴会上。哀帝在未央宫摆宴,内者令把傅太后的座位设在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座位旁边。大司马王莽巡视后,斥责内者令:“定陶太后不过是藩王妃而已,怎配跟至尊的太皇太后并排而坐!”王莽下令撤去原先的座位,重新摆放。
傅太后听到汇报后大怒,不肯赴宴会,心里恨极了王莽,王莽于是再次上书请退。
这一次,哀帝没有再客气,直接就接受了王莽的请辞,让他辞官回到府邸。
上面的斗争让下面的人看到了机会,于是有人开始攻击王氏家族,导致王根被免职、王况被夺爵,随后王莽也被遣回封地。
哀帝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祖母和生母的尊号,尊祖母傅太后为‘帝太太后’,称永信宫,尊生母丁氏为‘帝太后’,称中安宫。
傅太后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王氏一族被贬,傅氏一族却开始权倾朝野。傅太后取得尊号以后,尤为骄横,与太皇太后王政君说话时,甚至称她为“妪”。
王莽返回封地后,闭门不见宾客,以求自保。其次子王获杀死家奴,王莽严厉责备王获,命他自杀。王莽在封国三年,官吏百姓上书为他呼冤的,数以百计。
这一次被贬的经历,对王莽的打击实在太大了。相信这段时间里,他必定会认真读书,总结反思自己。他不可能不反思:吕后当政,诸吕是何等的飞扬跋扈,最后还不是全部被诛;周勃是何等的功劳,最后还不是差一点被以谋反罪处死;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最后还不是被污造反而活活饿死;卫皇后家族何等的尊荣,最后还不是灰飞烟灭;大将军霍光,生时何等风光,身死之后,还不是被灭族。这些血淋淋的教训,不可能不让他明白,只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再有机会,他一定不想再将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
正所谓冥冥之中自有天命,历经风雨终见彩虹。就在傅太后和丁太后以哀帝为后盾,大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之际,却人算不如天算,双双奔赴黄泉,也正应了那句话:三分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
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六月,帝太后丁氏驾崩。
就在这一年,周护、宋崇等在朝廷对策时,又大大颂扬王莽的功德,为他辩冤。哀帝于是征召王莽回到京师,侍奉太皇太后。
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六月,哀帝又尊帝太太后傅氏为皇太太后。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正月,皇太太后傅氏驾崩。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戊午,哀帝在未央宫驾崩。
太皇太后王政君得到哀帝驾崩的消息,片刻都不停留,当天就驾临未央宫,收走了皇帝的玉玺、绶带。
太皇太后王政君派使者速召王莽,并下诏给尚书:所有征调军队的符节、百官奏事、中黄门和期门武士等,都归王莽掌管。
太皇太后王政君任用王莽为大司马,主管尚书事务。至此,王氏一族重新掌握了朝政。王政君独掌后宫,王莽再次回到了舞台上。
这一次,王莽肯定会把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再也不会听任他人摆布了。因此这时候的王莽,不论做出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做君子还是做小人,也只在他自己的一念之间,毕竟他已经什么事情都想明白了。事实发展的结果证明,重回政治舞台的王莽,与以前的行为判若两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步一步篡夺了汉室江山。
第一,谋长久扶立幼主,稳政权平定后宫
太皇太后王政君与王莽商议选立皇位继承人,他们就选定了中山王刘箕子,把他立为皇位继承人。刘箕子当时只有九岁,是成帝的侄子,中山王刘兴的儿子,母亲卫姬。
这是因为王莽吸取了哀帝的教训,不肯立年岁较长的君主,于是才立刘箕子。当平帝刘箕子十五岁时驾崩后,王莽更是选定了年仅两岁的孺子婴,自己则直接摄政,并且改元居摄,不再延用皇帝的年号。
王莽奏请太皇太后王政君,将皇太后赵飞燕贬为孝成皇后,迁到北宫居住。将孝哀皇后傅氏贬到桂宫;傅氏、丁氏两家族全部免官罢职,剥夺爵位,遣回原郡。王莽又把傅太后的尊号贬为定陶共王母,贬丁太后为丁姬。
王莽还不罢手,又奏请王政君将傅太后与丁姬的坟墓铲平。朝廷文武官员全都迎合王莽,捐钱出力,派遣子弟,拿着工具,帮助铲平傅太后和丁姬的坟墓。王莽又用荆棘把原墓地围绕一圈,作为世人的鉴戒,又下令拆除共皇祭庙,将当初提议造庙者,全都放逐合浦,由此可见王莽对傅太后的怨毒之深。
九月,中山王刘箕子即帝位,是为汉平帝刘衎。平帝时年九岁,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听政,大司马王莽把持国政。
为彻底消除隐患,王莽又采取了进一步的行动。红阳侯王立(王政君的亲弟弟),虽然已经不在官位,但王莽内心对他又敬又怕,担心王立在王政君面前可以从容谈论政事,影响自己,于是在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让人弹劾王立的罪行,奏请王政君将王立遣送回封地。王政君起初不同意,但是架不住王莽不停地游说,王政君不得已,只好将王立遣回封国。
王莽担心平帝的生母卫氏外戚夺走他的权力,就以哀帝继位后,外戚丁、傅两家的事例为警示,说服了王政君,于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给平帝的母亲卫姬、舅父卫宝和卫玄以及三个妹妹赐爵后,命令这些亲属全部留居中山国,不准到京师。
至此,王莽已经清除了一切障碍,只要他能够摆平王政君,就再也没有可以制约王莽的力量了。因此,他便对王政君下足了功夫。
第二,架空太后独揽大权,选女为后巩固后宫
王莽想独断专行,架空太皇太后王政君,于是利用王政君年老、厌倦政事的心理,暗示公卿上奏,说什么太皇太后年事已高,不适宜亲自过问这些小事。于是太皇太后王政君下诏,除了封爵之事以外,其他事项,都由安汉公王莽和四辅裁决处理。
王莽虽然获得了这样的地位,但他依然千方百计取悦王政君,甚至王政君身旁那些常侍的随从,就连王政君身旁供支使的小子有病,王莽都亲自前往探望,并经常采用各种手段进行贿赂。
王莽又建议封王政君的姐、妹为君,各有汤沐邑。因此王政君身旁的人日夜共同赞美王莽。
此外,王莽深知无事生非的道理,便利用小事缠住王政君,让她无暇顾及政事。他知道王政君不愿住在深宫之中,便一年四季都请王政君到长安四处游览,慰问孤儿、寡妇和贞妇。所到长安各属县,都布施恩惠,赏赐平民钱币、丝织品、牛肉、美酒,每年如此。这样,王政君乐呵呵的有事可干,王莽也可以为所欲为了。
王莽还不放心,想把女儿嫁给平帝为皇后,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于是他就上奏请求给平帝立皇后。他又怕王氏其他人的女儿会跟自己的女儿争当皇后,便上书推辞说自己的女儿不适宜与众女子一起被挑选。
王政君以为王莽是诚心诚意地谦虚,就下诏说:“王氏家族的女子,是我娘家人,就不要参加挑选了。”
平民、诸生、郎吏等官吏却不答应,他们守候在皇宫大门上书的,每天有一千余人。公卿大夫,有的前往廷中,有的俯伏在宫内官署的门下,都要求选王莽的女儿为后。
王莽派遣官员去劝阻公卿及诸生的请愿,然而这样一来,上书请愿的人反而愈来愈多,因为谁也不知道王莽的目的是真来劝阻,还是来登记上书的人员,有谁会放弃这个巴结王莽的机会,又有谁不怕被王莽记恨呢?王政君不得已,就听从公卿的意见,挑选王莽的女儿为皇后。
随着平帝年龄的增长,因母亲卫皇太后的缘故,怨恨不快。于是在平帝元始五年冬季十二月,王莽借着腊日向平帝进献椒酒的机会,在椒酒中下了毒,使得平帝中毒生病。丙午,平帝在未央宫驾崩。而王莽的女儿,可怜的皇后,小小年纪便成了寡妇。
第三,党同伐异伪君子,睚眦必报真小人
架空王政君,稳定后宫,只是王莽的手段而已,他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其地位不会被动摇。而要实现他的抱负,关键还是要看朝堂,所以在摆平后宫的同时,王莽在朝堂上更是动作频频。
王莽先是处置了董贤,为自己赢得了大司马之位,然后又奏请没收董贤父子家财物入官府。凡因董贤的关系做官的,一律罢免。董贤的父亲董恭、弟弟董宽信及其家属迁往合浦。
王莽利用太后放权的机会,一一接见官员,表达关怀,示以恩意,还会赠送厚重的礼品。对那些不迎合他的旨意的人,就公开奏报,予以免职。
王莽利用吕宽案的机会,彻底铲除了平帝生母卫氏的力量,将卫氏一族全部诛杀,只留下卫后一人。各郡、各封国的豪杰,以及汉王朝的忠臣义士,凡不顺附王莽的,都被诬陷有罪,依法处决。共诛杀数百人,举国震惊。
王莽又假借吕宽案,下令追究吕宽党羽,牵连自己平素所厌恶的人,都予以诛杀。其中包括汉元帝的妹妹敬武长公主,她一向跟丁氏家族、傅氏家族友善,及至王莽专权,又非议王莽;王莽的亲叔父红阳侯王立、平阿侯王仁性格一向刚毅正直;王莽都以太皇太后的名义,颁下诏书,并派使节监督,强迫他们自杀。
于是,攀附、顺从王莽的人,得到提拔;忤逆王莽、被他忌恨的人,被诛杀殆尽。
如此一来,朝堂之上剩下的除了王莽的党羽,便是明哲保身之人,再也没有人敢公开质疑王莽了。
第四,惺惺作态耍诡计,四处撒钱捞虚名
王莽外表严厉,刚直不阿,他想要做什么,就微微做出一点暗示,他的党羽就会按照他的意图上奏,然后王莽叩头涕泣,坚持推让。用这种办法,他对上迷惑王政君,对下向众人显示他的谦恭。
王莽对自己平素不喜欢的人,都会罗织罪名,写下弹劾奏章草稿,让甄邯拿给丞相孔光,用太后的意思暗示孔光。然后王莽再向太后陈述自己的意见,太后总是予以批准。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正月,王莽暗示益州地方官,命令塞外蛮族自称越裳氏部落,向天子进献一只白野鸡,两只黑野鸡。王莽向太皇太后报告此事,建议太后下诏,用白野鸡祭献宗庙。
于是群臣大肆歌颂王莽的功德,认为他“像周公使周成王获得白野鸡的祥瑞一样。周公活着时就被称为‘周公’,因此王莽也应该被赐号为‘安汉公’,并增加他的采邑人户,使与爵位相称。”
王莽又故伎重施,多次上书坚持推让,甚至称病不上朝。最后在大臣们的配合之下,王政君下诏:“任命大司马、新都侯王莽为太傅,主管四辅事务,称‘安汉公’,增加采邑民户到二万八千户。”
于是王莽再次惶恐,不得已接受太傅、安汉公的封号,但推辞了增加的采邑民户。
群臣又力争,王莽仍然谦让不接受,而建议褒奖赏赐宗室和群臣。于是,立了刘姓几个诸侯王、三十六个列侯;又赐太仆王恽等二十五人爵位,均为关内侯;又命诸侯王公、列侯、关内侯,凡无儿子,但有孙子或同母兄弟的儿子的,都可作为继承人;皇族近亲支系的后裔,因犯罪而被开除宗室谱籍的,恢复原来的身份;全国官秩为比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年老退休的,以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退休金,直到死亡。下至平民百姓、鳏夫寡妇,都使用恩惠照顾政策,无所不施。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春季,黄支国贡献犀牛。黄支国在南海,距京师三万里。王莽想要炫耀他的威望和盛德,所以先向黄支国王赠送厚重的礼物,让国王派遣使节到长安贡献。
越郡官员奏报,发现有黄龙在长江中游动。太师孔光、大司徒马宫等都称赞说,是王莽的功德可以比得上周公。大司农孙宝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就被王莽找了个借口免职。
王莽想显示太皇太后的威望和恩德已达至盛,超过了前代,以此取悦王政君,就暗示匈奴单于,让单于派遣王昭君的女儿须卜居次云到长安侍奉王政君,因此又给予单于非常丰厚的赏赐。
王莽又上奏,要求命令中国人不准取两个字的名字,只能用一个字的名字。又让使者暗示单于应该上书表示仰慕中国古代文化风俗,要改成一个字的名字,汉朝必定加以优厚的赏赐。
单于听从了,就上书说:“我有幸能充当中国的藩国臣属,对太平圣制十分喜欢,我原名囊知牙斯,现在谨改名叫‘知’”。
王莽大为高兴,奏报王政君,派遣使者到匈奴致以答辞,并给单于以丰厚的赏赐。
王莽自以为他的德威,北边感化了匈奴,东边招来了海外国家,南边怀柔了黄支,只有西边没有施加影响,便派遣平宪等人携带金钱礼物,去招引边界以外的羌人,使他们献出土地,归属汉朝。
事情办成之后,王莽回奏说:“现在已有东海郡、南海郡、北海郡,请接受良愿等所献土地设置西海郡。全国分为十二州,以符合古代制度。”
平帝批准。冬季,设置西海郡,又增订法律五十条,违犯者被流放到西海郡去。被流放的人数成千上万,百姓开始怨恨了。
第五,为造势层层祥瑞,谋篡位步步为营
王莽获得安汉公称号后,仍不满足。于是文武百官又开始迎合他的意思,采取行动了。
元始四年(公元4年)夏季,太保王舜等以及官民八千余人上书,请求增加对安汉公王莽的赏赐。于是采用伊尹和周公的称号,给王莽加上宰衡的官号,位居三公之上。三公向安汉公报告工作,自称‘冒昧陈辞’。又加封王莽的母亲和两个儿子,增加皇后的聘礼。
元始五年五月,颁策书加赐王莽九锡。九锡是中国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赐九锡则表示已经位极人臣,身份无法再高了,再高就是取代天子了。
元始五年(公元5年)十二月,前辉光谢嚣奏报,武功县长孟通疏浚水井挖得了一块白石头,上头是圆形,下部是四方形,有朱红文字写在石头上,文字是“宣告安汉公王莽为皇帝”。
王莽让各大臣把这件事上报王政君,王政君说:“这是欺骗天下,不能施行!”
太保王舜告诉王政君:“事已如此,无可奈何。想要制止,力量也达不到。而且王莽也没有别的想法,只是想要公开称摄皇帝来加强他的权力,以便镇服全国罢了。”
王政君心知不能这么做,但自己的力量已经无法制止,只好答应。王舜等人就一起让王政君下诏,让王莽着天子服饰,赞辞称‘假皇帝’,平民和臣下称他为‘摄皇帝’,只有在朝见太皇太后王政君和孝平皇后时,才恢复臣下的礼节。
平帝死后,王莽不再延用汉家年号,而是改称居摄元年(公元6年)。四月,安众侯刘崇起兵反对王莽进攻宛城,但是根本就没有攻进去就失败了。借此由头,群臣又上奏:“刘崇等人敢于造反,就是因为王莽的权力还小。应当提高他的权力地位去镇服全国。”
五月,王政君命令王莽在朝见她的时候自称“假皇帝”。
始初元年(公元8年),广饶侯刘京奏报齐郡冒出一口新井,车骑将军千人扈云奏报巴郡发现一头石牛,太保属臧鸿奏报扶风雍县发现仙石。王莽都欣然接受了。
十一月甲子,王莽上奏给太皇太后王政君:广饶侯刘京上奏说,七月中,齐郡临淄县昌兴亭长一夜做了个梦,梦见天公的使者对他说“摄皇帝当为真。”此外,巴都的石牛,雍县的石文,都运到了未央宫前殿。我和太保安阳侯王舜等人去看时,天空刮起了大风,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大风停止,在石头前面得到了铜符帛图,上面的文字是:“天告帝符,献者封侯。”我王莽不敢不遵照执行!我请求在服事神祗、宗庙,向太皇太后和孝平皇后奏报时,都自称‘假皇帝’。至于向全国臣民发号施令,全国臣民向我奏报,都不要说是‘摄’。把居摄三年改为始初元年。等到孺子举行冠礼以后,再把皇帝的权力归还给他,如同周公旧例。
王莽的奏章被恩准,居摄三年改为了始初元年。大众知道王莽信奉符命,指使大臣们广泛议论,分别奏报太皇太后王政君,以显示正式登上皇位的发展趋势。
始初元年,梓潼县人哀章在长安学习,他见王莽居位摄政,就制造了一只铜柜,做了两道标签,一道写作“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道写作“赤帝行玺刘邦传予黄帝金策书”。策书说王莽是真天子,皇太后应遵照天意行事。图和策书都写明王莽的大臣八人,又加上两个寓意好的名字王兴和王盛,哀章乘机把自己的姓名也塞在里面,共十一人,都写明了官职和爵位,作为辅佐。哀章听到齐郡新井和巴郡石牛事件下达了,就拿着铜柜到高帝祭庙,把它交给了仆射。
王莽到高帝祭庙拜受天神命令转让统治权的铜柜。他戴上王冠,进见王政君,回来便坐在未央宫的前殿,发布文告说:符命、图文,金柜中的策书,都是神明的诏告,把天下百姓托付给我。根据占卜,戊辰日是吉日,我戴上皇冠,登上真天子的座位,建立“新朝”。
就此,王莽完成了他篡汉的过程,登上帝位,建国号为新,改元为始建国。
蒙奇通过分析,发现王莽被贬事件为分水岭。王莽被贬前的确称得上是一个谦谦君子,至于是伪装的还是发自内心的,这是无法判断的,但是他的命运却是掌握在别人手里。到王莽第二次被召回时,与以前的表现完全判若两人,说明他决心把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不再听任他人的摆布。这也说明王莽被贬这一事件对王莽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至于他是伪君子、真小人,还是理想破灭后的疯狂,那就只有天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