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表达者,是这个世界上占据绝大多数的一类群体。我们不可否认,表达者的语言,表情,动作,甚至是微微的口音,都可能引起他人的误解。

其一,“表达者”这个词语本身,就被覆盖上了一层感情色彩,一种不同于直接表述的意义。作为一名表达者,表达为其一,理解为其二。

表达,在社会形态的多元化下,人类种族差异,思想差异,时代特色差异,知识水平差异。他们雕刻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各种表达形式,而这一些不同,都有引起被误解的风险。举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在初中时期,我们曾经接触过“变态”这个生物形态转变。如果是一个好奇心重的初中生,他会说,“此‘变态’,是父母老师口中的不良分子,老师在耍流氓”;如果主角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孩子,他会问:“‘变态’到底是什么?”甚至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字眼;如果是一位生物学的教授,他能够脱口而出,“变态分为:‘生理变态’和‘心理变态’,而课本上的变态指的是生理变态,平日里口语说的是心理变态。”.......

表达时,同一个字眼,在不同的语境里,该意味便翻了一个番。好像一个没有受到变态跟踪的人,根本不会了解那句,“有变态啊!走开!”的真正含义。而当一个人在受害者面前模仿了这句话,不论是否有意,就一定会产生误解。这就是所谓:同一种语言,语气和行为的不同代表着不同的表达者的生命状态。所以在警察局里,那些受害者才会反感强势的警察叔叔,寻找警察姐姐。

由此可得,如果找不到一模一样的人,“100%精确的表达”是绝对不存在的。

理解,意味着表达者在开口之前不同的思考理解。著名学者罗伯特曾经说过:“理解他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我们可知,单单是读懂句子的意思就足够费人心思了,如果再增加些什么奇怪的口头禅,不同的神态,异色,动作.....从偏差上拉拢人心,这种表达就不得了了。————著名美术生兼演讲者希特勒先生,想必是相当出名了。

当时的听讲人,谁敢说他们没有自己思考的能力?谁敢说他们自己毫无动摇?在当时来看,那群人是真真切切被希特勒给说服了,不然也不可能打得这么凶。———这就叫做极致的表达。这完美吗?是的,很完美,或许在纳粹党看来,毫无缺漏。可是一个完美的“表达者”不应该是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永久得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吗?可是如今,我们再看一看,希特勒讲过的话,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谁又敢说他的“表达”是极致的美好呢?没有人。原因就是——————理解。

希特勒先生本人,他,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解,就出现了极大的问题,会表达固然是好的。是可以轰动一时的,但是一个立意就错误的表达,就算希特勒的演讲技术再高超,就算他可以让3岁小孩一听就知道————————“所有青蛙的这种变化只是生理变态

”那又如何呢?

——————毕竟世界上,有不用经过变态期的青蛙啊。——————“阿马乌童蛙”

这就属于表达上的“错误”了!

由此可得,一个表达者的理解比表达或许更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我为自己的表达而自豪,之所以不会畏惧烟雨,因为我就是烟雨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