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在这么多制法的背后,其实是我们的祖先想着花样、变着手法让大家吃主食

莜面糊糊是一种很好的饮品

下面我介绍一些莜面的具体制作方法。我研究了莜面的特点,除了前面说的比小麦的营养价值高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它不需要发酵。莜面本身就是一种很容易被消化、吸收的面食,因此它不用经过发酵,而且即便是所谓的“死面”做出来的面食也很好吃,很容易消化。

莜面抓起来就能吃,为什么?因为它是炒面,在储存之前、收割脱粒以后,它的麦粒就被炒过,炒熟或炒得半生不熟,可以直接抓起来吃,我小时候这么干过,抓一把就放进嘴里吃,像吃炒面。

莜面最简单的做法是做莜面糊糊,糊糊是一种很好的饮品。在人最饥渴的时候,吃干的还是吃稀的?喝水不管饱,吃干的咽不下,这时来碗糊糊是最好的。莜面糊糊其实有点儿像冲油茶面,因为它本身是熟的,舀两三勺放到碗里,用开水一冲一搅和,根据自己的爱好放点儿芝麻,再放点儿糖或盐,一碗糊糊就冲出来了。但这么做有点儿粗糙,拿开水冲它的时候,会形成一种小面疙瘩,里面好像还是硬的或者没熟,其实已经熟了。莜面糊糊的正确做法是,先在锅里放点儿水烧开,然后准备一个碗,用温水把要冲的糊糊搅和一下,就变成了一个谈不上溶解的稠糊糊,这么做的目的是怕它碰到开水后形成面疙瘩。再把稠糊糊倒进滚开的锅里,滚上一会儿就好了,这时放点儿芝麻,再放点儿盐或者糖都行,这碗糊糊就可以喝了。浓淡稀稠,根据自己的爱好决定。

喝糊糊也有讲究——不用勺。为什么不用勺呢?一般来讲都是把糊糊盛到碗里,热乎乎的,但是一喝又烫,怎么办?就贴着碗边吸溜,吸溜完一边感觉烫了转一下碗,往略微不烫的地方继续吸溜,这一圈下来半碗就喝下去了。

这个吃法是有讲究的,千万别觉得吸溜吸溜就跟吃饭吧唧嘴似的,不招人待见。在北京,找一家放着大铜茶壶的店,要碗油茶面,店家把壶一倾,里面的茶汤就冲到碗里,喝这种茶汤也不用勺,就是转着碗吸溜。

北京还有个小吃叫炒肝,里面并没有肝,一般都是肥肠或其他杂碎、猪下水,用芡粉勾芡成稠糊糊,吃的时候也是托着碗转圈吸溜。

其实,在北方喝糊糊很普及,山东有些地方不喝茶,喜欢把小米炒黄,略带点儿焦,冲一碗小米糊糊当茶喝,有点儿苦味。济南有个早餐叫甜沫,也挺好喝的。

莜面糊糊升级版的做法——莜面拿糕

莜面糊糊还有升级版的做法——莜面拿糕,大同话叫拿糕,做的时候就说:“搅一碗拿糕。”搅是搅拌的意思。

拿糕比糊糊更稠一点。拿糕的做法是,锅里煮开水,然后把莜面粉往里倒,一边倒一边搅和,直到面倒完,锅里变成比糨糊还黏稠的一团糕,这个糕是偏软的,然后拿铲子铲出来盛在碗里。拿糕很软、很糯,吃时拿筷子一夹就能夹下一块,可以放点儿羊肉臊子、肉汤,如果你不爱吃肉,也可以配点儿菜汤蘸着吃,口感特别好。有点儿像吃凉粉,但它是热粉,凉粉筋道脆,而它是软糯。

我小时候不喜欢吃拿糕,不喜欢它的口感。因为小时候消化好,腮帮子肌肉强大,就喜欢嚼点儿硬东西,跟狗啃骨头似的,所以吃拿糕这种软软的食物,总觉得不来劲。拿糕特别适合脾胃功能弱的人、老年人、没牙的人食用,他们既想补充营养,又想吃点儿好吃的,拿糕最合适。

我建议有胃病的人吃拿糕,有胃病的表现就是吃点儿东西嚼着嚼着腮帮子就酸了,要歇会儿才能吃。没得过胃病的人是不知道他们的痛苦,脾胃功能强的人喜欢嚼硬的,脾胃功能弱的人真是嚼两下都难受。

还有的人是咬肌痉挛,腮帮上的肌肉特别僵硬,让他张嘴看一下舌苔,一张嘴就发出嘎巴一声,西医叫咬肌痉挛,诊断很明确,但没办法治疗。中医是有办法治疗的,针刺腮帮上的足阳明胃经的颊车穴就能缓解。另外,通过按摩松解面部相关的肌肉群,也能达到治疗咬肌痉挛的效果。

莜面鱼鱼是搓出来的,不是擀面杖擀出来的

如果你想吃点儿筋道的莜面,就要吃用凉水和的莜面做成的面条,而且不是擀的。我研究过莜面,它的“组织纪律性”不太强,不适合做成大块,不像小麦那么稳定,因此莜面只能做成“小团体”,比如莜面鱼鱼。

鱼鱼是怎么做的?是搓出来的,不是擀面杖擀出来的,先把莜面用温水或冷水和好以后,取一小块搓成两头尖尖、中间鼓鼓的形状,有点儿像橄榄,就小拇指头这么大,然后放在汤里或菜里煮熟,一边吃菜一边吃莜面鱼鱼,很香。

莜面鱼鱼还有升级版,如果你不吃这么粗的鱼鱼,喜欢吃细一点的,可以把刚搓的鱼鱼放在掌心,或放在案板上,一边搓一边左右移动,比如从右往左移动,这时另一边就像“蝌蚪”一样,会甩出一条“小尾巴”,掌握好力度,就会越搓越长,最后,一个圆柱形的莜面鱼鱼就变成了莜面长鱼鱼。

我小时候印象特别深的是巧媳妇手里可以同时握三个面团,同时搓出三股线,变成三条鱼鱼,然后把鱼鱼盘好,这么做的鱼鱼不能煮,要蒸,一煮就有点儿散,变成一锅粥了。这么吃很有嚼头,因为面很筋道,再加上莜面炒了以后有麦香,吃一口满口香。

莜面窝窝比莜面鱼鱼薄,比较好咬、好消化

莜面比较普及的吃法是莜面窝窝,这个窝窝不是窝头的意思,而是它做出来的形状像蜂窝。怎么做?先搓一个圆柱形的莜面团,比前面的量少一点,放在案板上拿大拇指一搓,然后一甩,这个东西就变成一个卷套在大拇指上了,竖着把这个卷放在笼屉上,挨个儿排满的窟窿眼朝上的莜面卷,看起来像蜂窝,这就是莜面窝窝。

莜面窝窝比莜面鱼鱼薄,比较好咬、好消化,如果蘸料的话,接触蘸料的面积也更大,吃起来很香。一般一个壮小伙子吃一屉就够了,大家可以去尝尝鲜,吃吃莜面窝窝。

莜面饸饹不是手工的,是半机械化的

再说一个更普及的莜面吃法叫莜面饸饹(hé·le)。

饸饹不是手工的,而是半机械化的,做饸饹首先得有一个压饸饹的木床,说是床,其实是一个支起来的方木头,把中间掏出保温杯大小的圆柱形窟窿,再准备一个有窟窿眼的铁片,把铁片钉在窟窿的一面,然后把木头架起来装上四个脚,在它的上面安上杠杆,头上安上一个固定的轴,这个杠杆带一个杵子,这个圆柱形跟掏出来的窟窿大小差不多,把杠杆塞到圆柱里一压,里面的东西就从铁片戳好的窟窿眼里漏出来了,其实就像压面条一样。

在北方,我们做粉条就是这么拿着饸饹床压出来的,做莜面饸饹也是这么压,小时候没少干这活儿。做法是先用温水或冷水和好莜面,然后搓成跟胡萝卜差不多粗细,再把跟饸饹床的窟窿大小差不多的一团莜面放进饸饹床里,把上面的木头杵子一压,粗细均匀的饸饹面就从底下漏出来了,拿筷子一撇,几十根饸饹面面条就做好了。

莜面饸饹也不能煮,一煮就散,要蒸着吃,它比莜面鱼鱼软糯、嫩,比拿手搓的鱼鱼更好消化一些。有时候莜面的黏性不够大,有人还往里掺点儿白面,拌在碗里吃,像拌面,再浇点儿菜汤、肉汤,吃起来很香。

在困难时期,基本上粮食都不够吃,再加上莜面又是低产量的作物,那会儿熬点儿粥都得掺半瓢糠进去。由于家里的莜面不够吃,就诞生了一个办法——往里掺土豆,可以在做莜面鱼鱼的时候,把煮熟的土豆拌进去,再搓成鱼鱼吃;也可以先把土豆蒸熟,再撒上莜面搅拌在一起,搓成大的颗粒,有点儿像粗盐,里面是土豆,外面裹了一层莜面,然后把它放在油锅里炒一下,我们把这个叫块垒,基本上是一半莜面,一半土豆。莜面的营养价值高、热性大,有些人吃莜面以后觉得热或撑,吃不了,吃得不耐受,可以用这个掺点儿土豆的办法。

莜面墩墩:莜面窝窝做成一片,在里面裹上菜

还有一个吃莜面的方法,就是加上菜,我们叫“讨吃子行李”,讨吃就是要饭的,大同话骂人:“你将来没出息,就是个要饭的料。”讨吃要饭的人很简陋,拿编织袋一裹,行李一背就走。

讨吃子行李就是把前面说的莜面窝窝做成一片,别只卷着蒸,在里面裹上土豆丝、白菜丝或绿豆芽,然后一起吃。这种吃法有点儿像贵州的丝娃娃——也是拿菜叶子裹上各种蔬菜,有的地方拿豆皮裹,我们是拿莜麦做成的包袱皮儿裹,大同话叫莜面墩墩。

莜面饺子一般都是素饺子,而且都是蒸饺

莜面还有一种特别好吃的做法是莜面饺子,一般都是素饺子,而且都是蒸饺。我前面说了莜面不适合煮,因此用凉水把莜面和好,擀成一个小圆饼,里面放馅,一般都是素馅,比如粉条、蘑菇丁、鸡蛋、韭菜等各种素馅,放点儿香油,然后把莜面捏好放在笼屉上蒸,很香!蒸熟以后一般吃一个就差不多了,吃俩就饱了,吃仨就撑了。

莜面的做法就介绍这么多,细说起来,莜面的做法不止这么多,应该有二三十种。总之一句话,西方人宣传的所有燕麦的优点,莜麦身上都有,大家不要崇洋媚外,我们中国人吃的莜面的营养价值真的很高。我现在回想起来,越来越觉得小时候吃的东西很“高级”,说是粗粮、杂粮,其实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营养,只是有些东西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

在这么多制法的背后,其实是我们的祖先想着花样、变着手法让大家吃主食,然后增加自己的精气神。

希望经过我的介绍以后,莜麦能从一个小众、不起眼,甚至被人鄙视的主食,变成我们日常食用的主食,大家时不时地吃点儿莜麦,增加自己的精气神。吃完莜面,手上有气,眼里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