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司法的意义

除此之外,皇帝还要徐渭将自己这些年的文集、书画都整理出来一份,交给大内。

内廷有专门的印经厂,质量远超普通民间书商印制的书籍,更容易存世。

若有可圈可点之处,将会刊行于世。

等孙隆一行人走后,诸大绶回过味来。

徐渭不是一般人,他的关系牵扯到胡宗宪。如今还有十多名官员为了解救他出狱而奔走,对于他的处置,自然要全部公开。

小皇帝没有派人去狱中找徐渭,或许是对徐渭杀妻之事心存芥蒂。

特意让宦官通知自己,显然是觉察到了他们的关系。

没有明说,已经是给他这个礼部侍郎保存颜面了。

想到这,诸大绶心里十分不安。

处在官宦场,不小心走错一步,就是万丈深渊。

吕调阳调入内阁后,陆树声还没来就任,礼部暂时交由几个侍郎协同署理,瓜分尚书的权力。

他最近过得很得意,放松了对自我的约束。

“一日三省吾身,圣人之说果然有道理。”

诸大绶回到书房,找出《论语》重新翻读静心,没有因为这个喜讯而再度设宴摆酒。

过了一天,诸大绶才提笔研墨,给徐渭写了一封信。

诸大绶在信中告知了陛下对他的看重,让他在出狱后,尽快北上效力,不要再犯错误。

徐渭如今仍关押在绍兴,两地联络只能依靠信件。

如今还没有邮局,但是已经出现了民间发展起来的民信局,花笔钱一样能帮忙传送信件物品。比较私密和贵重的,一般会交给自家的仆人亲自运送。

写好信,诸大绶让仆人送到兵部车驾司的府衙。

那附近有一处驻点,专门帮助在京官员们收受私人信件。

理论上不合规,但是大家都是这么做的,让驿站的帮个小忙,顺手传递一些东西信件。

时间一长,形成了专门的驻点,让京官们更加方便。

午后,阳光透过文渊阁的窗户,浮尘荡漾。

这里积藏了皇家从全国各地搜罗的珍贵典籍,以宋版善本居多,算得上是爱书之人的向往之地。

按照规矩,除了皇家,只有当过翰林的大官才有资格入内阅读抄录。

可惜日常管理不严,负责看守的低级官吏,时常会偷偷将这里的藏书盗走,卖到外面换钱。

窃书,不算偷。

直到正德十年,情况过于严重,正德才命令中书胡熙,典籍刘韦等人进行校对整理。

后来嘉靖即位,他十分喜爱《永乐大典》,让人抄录了一份副本,对文渊阁加强管理,才有所好转。

朱翊钧为了保护这些古籍,更是不客气。

他回想曾经在大学图书馆兼职时的一些粗浅经验,引入了许多后世制度。

如今文渊阁藏书再一次被重新整理,他让人按照出版印刷的年代、保存完好程度等要素,判定珍贵等级。再按照经子史集的分类,将文渊阁的藏书重新排列,划定分区,做好目录。

专人负责专区,定期轮流查验,哪个区域丢了书,谁负责。

讲读官许国和翰林编修张元忭在文渊阁里挑选书籍,身边都要有人看着,以免偷偷把书藏起来带走。

如果想要阅读抄录,也留出来了专门的桌椅。

真想外带的话,要留名登记,限期归还。

倒是不用押金,目前还没人敢逾期。

两人对此还不太适应,找到想要的书后,一起离开了文渊阁。

跨过内金水河的桥,两人不由得松了口气,谈笑间,语气更加轻松。

许国闲谈道:“诸大绶最近沉稳了许多。”

“只能维持一段时间,我猜他下个月就会恢复本态。”张元忭摇摇头,“都是因为营救文长的事情,我们这批人里,他官位最大,被陛下当成出头鸟敲打了。”

“我正想说这件事情。”许国回忆道,“今天我负责陪同陛下讲读,他就借着文长之事,问起了刑律。”

张元忭心头一紧,忙问道:“陛下是怎么说的?”

“陛下就问了,按常理来说,杀人者死刑。刘邦当年约法三章,都有‘杀人’这一条,可见不是小事。

但是像文长这种发了狂病的,情况比较特殊,不知《大明律》怎么规定的。”

明初便有要求,百官必须熟读《大明律》。

几人为了营救徐渭,对相关的法律条文都有所精研。

当下,张元忭毫不费力的回忆道:“《大明律》对此并无直接说明,但是除了谋反这等重罪,哪怕是弑杀父祖的十恶不赦,笃疾都可以减免一等,从凌迟改为直接处死。

可见有笃疾之人,是能够得到减免的。”

许国赞许道:“不止如此,我还提及了《周礼》,《秋官》一篇中,有三赦之法……”

文华殿,朱翊钧正在阅读《周礼》,正在盯着许国所提到的部分。

“你们来解释一下这三赦之法。”

朱翊钧抬起头,看向面前的两个刑部官员。

翰林们的法律实践经验少,只能背诵书本,他在上午的讲学后,感觉仍不满意。

他干脆依照职官屏风随意点了两个刑部的官员,想了解一下他们的意见。

被皇帝选中的就是刑部侍郎翁大立,和郎中潘志伊。

翁大立脸色惨白,轻咳一声,请罪道:“臣之前久主治河务,对于刑律细节,不如潘郎中。加之身体有恙,为免失仪,请由他代为解释。”

朱翊钧没有在意,外行领导内行又不是第一次见。

翁大立能这样坦诚,他不会因此处罚,挥手便将他屏退。

潘志伊久在刑部,对这些了解更加详细,他压抑住心中的兴奋,拱手道:“陛下,三赦之法,一赦曰幼弱,二赦曰老旄,三赦曰憃愚。是指年幼、老迈,和痴傻之人,可以得到赦免。”

“那么精神病……额,也就是有癔症,发了狂的,同样算在憃愚里面吗?”

听到朱翊钧的详细问题,潘志伊心中一紧,他这才联想到胡宗宪恢复名誉后,徐渭趁机被赦免的事情。

心里已经明白,原来小皇帝的意图是在这里。

只是他还没看出来皇帝的态度,赶紧调整语言,用词更加谨慎。

“陛下,按旧例,可算在憃愚里。我《大明律》制定之初,参考了《唐律》,书中,按照憃愚的程度,有废疾、笃疾的区分。除了谋反重罪,都可以因此减免罪罚。”

朱翊钧点点头,表示明白。

但是见潘志伊这么简单的解释,朱翊钧仍不满意。

他问道:“老幼傻颠,犯下错事,可以减免刑罚,但这其中,没有更加详细的规定吗?”

“这……”潘志伊一时之间,想不到例子,断断续续道,“要看具体的案情,有些会遵照旧例子,有些断定不了,需要请旨上裁。”

《大明律》并非完美无缺,有时候推官在判案的时候,也会参考古人的判决,有一种大陆法混合海洋法的意思。

前人判例都不足的时候,就只能皇帝来决定了。

“比如一人虽然年幼,也没犯下谋反重罪,但是宛如恶鬼附体,残害其他孩童,杀伤严重,难道也要减免?”

精神疾病能够持证合法杀人,可不是什么好事。

一些从小就心坏的人,仗着未成年恶魔保护法,大搞校园霸凌,甚至闹出惨案,后世已经发生太多。

《大明律》在这方面并没有做出详细明确的规定,朱翊钧希望做出改变,借着徐渭这一事件,重新修订律法条文。

朱翊钧怜惜徐渭的才华,但是对于这种有过精神病史的人,要限制使用,戴罪立功。不能说杀人之后,就可以在江南逍遥自在。

至于其他情况,更得做出全新的律法解释。

不能什么都请旨上裁,让皇帝做判断。

他如今是皇帝,自然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但是难保后世的皇帝,不是个糊涂鬼。

他要为后世定例!

干脆将这部分做出更详细的规定,无需请旨上裁,以免出现弘治那种,过于宽仁的皇帝。

潘志伊支支吾吾,按照传统儒家伦理,应该遵守《周礼》,对这些人减免罪责。

但是见小皇帝现在的态度,似乎要对此进行更改。

潘志伊的官位不够高,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参与到这种变动中。一时之间,心里对翁大立生出几分恨意,要不是他提前溜走,就能在前面顶雷了。

“陛下,此事事关重大,似乎应该请元辅、尚书们进行商议。”

朱翊钧不满道:“元辅要处理国政,什么事情都管,谁能忙得过来?你大小也是个五品官,怎么这般胆小,担不起事。”

潘志伊当即跪下请罪。

朱翊钧消了气,继续道:“朕不怪你,你要有心更进一步,就站起来,与朕明白讲解。若是没有这个担当……我想这个五品的位置,还是有不少人惦记的。”

潘志伊咬咬牙,鼓起勇气,站了起来:“陛下,臣觉得,老幼痴颠可以减轻罪责,但是像陛下所言,行事过于残忍的,应该与常人一般看待,不予减免!”

“嗯。”

朱翊钧终于满意了。

清时的章总在面对蕲州案时都知道,故意杀人是重罪,幼童也不能随意减免,给两个杀人犯判了死刑。

自己总不能连章总都不如。

“在朕看来,律法要公平,保护弱者,所以才有老幼痴颠可以减免罪责的说法。但是恶人一定要给与足够的惩戒,才是对应的公平。

老幼失手杀伤了人,可以减免。但是故意,甚至行事残忍的,是明显的恶徒,不可饶恕……朕大意如此,关于这部分详细的律法修订,你要拟个奏疏,明日给朕看。”

见潘志伊已经应下,朱翊钧想了想,又道:“都说新皇登极,改元之后,要大赦天下,释放一部分狱中囚徒。

朕能够理解,有些人罪责不深,或者情况特殊,已经在狱中得到了足够的惩罚。出狱后,能够做一个安分守己的人。

但是,这同样是对其他人的不公!

那些没能恰好碰上大赦天下的轻罪之人,以及受害者,又该怎么想呢?”

“陛下,改元大赦,是数千年的旧例,不可轻废……”

这件事情牵扯太广,潘志伊不敢随意附和小皇帝,只能鼓起勇气,连忙劝阻。

“朕没有要废了大赦天下的意思,朕只是觉得,十恶不赦,可以做出调整。”

朱翊钧明白,大赦天下,是一种彰显皇权的有效手段。别说几千年来的古人,就是后世外国总统,都有特赦的权力。

一般只在新皇即位,或册封皇太子、等特殊时候下诏。

他只是希望,能够对这方面,做出更加详细的规定。

因为这等于是说,过去的罪责不再追究,给罪人一个机会,重新开始。

做的好,有利于安定人心,社会稳定。

做的不好,就会导致罪犯大量出狱,扰乱社会。

每一次王朝后期,政令不通的时候,这种大赦天下,都会让许多造反或重犯逃脱,成为让国家更加不稳定的源头。

几个月后,他必然要下诏大赦天下。

其中只有十恶不赦之人,才不会得到免罪。

然而这十恶,都是以传统儒家视角来看的。

有些人,头脑并不痴傻,他们手上沾满了受害者的鲜血,却仍旧不属于十恶范围内。

遇到大赦,就能顺利出来。

一次改元大赦,涉及到天下囚犯,人数众多。

朱翊钧没有一一查看的精力,他只能在正式下诏之前,让人针对此事,做出更加详尽的律法解释。

在十恶之外,一些故意杀伤的重罪,将不会得到减免。

好在距离改元还有几个月的时间,朱翊钧并不着急,他让潘志伊回去整理过去的档案资料,为律法改动找例子。

过了一阵,得到提醒,朱翊钧离开文华殿,向东走去。

文华殿东侧,有一处御马监的直房,那里还有一处被供奉的马神庙。

如今马神被请出,空了出来,准备另做他用。

没走几步,朱翊钧大马金刀的坐在早已经摆好的仪仗前,俯视冯保等一众太监。

“二十四监的人都齐了?”

朱翊钧声音淡然,看向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