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只看二人还有心思说笑,便能知道,对于此次攻打中山一事,并无太多担忧。
翌日,赵王宫
当赵王在朝议上提出进攻中山一事时,不出意料的还是有些震动的。
不过在赵王说出了骑卒的训练进度之后,朝臣们自然也是猜出了赵王的意图。
这是想要试一试骑卒的实力啊!
毕竟宜阳那边的战报传来之后,朝臣们也是知道了秦国和韩国都已经仿照魏国建立了一支精兵。
并且在宜阳战场上都有了亮眼的表现。
不管是秦国锐士强悍的小规模作战能力,还是韩国击刹弩兵出色的游走能力,都让赵国君臣感到既羡且慕。
故而他们也是迫切的想知道赵国的这支精锐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
再加上他们也明白是秦国屡屡的动作刺激了赵王,这才使得赵王有了意图提前现在就攻打中山的念头。
想明白了这些,朝臣们便没有了反对的想法,纷纷表示赞成进攻中山国。
“不知大王意欲攻伐何处?又欲任谁为主将呢?”
站在上首的赵成眼见大王主意已定,倒也并未出来唱反调,而是问起了此次进攻的目标以及统帅的人选。
“寡人昨日与相国商议,决议进攻「曲逆邑」,诸卿以为如何?”对于赵成的问话,赵王如此答道。
听到赵王说的话,底下群臣一时间便是议论纷纷。
中山国东临齐国,北面便是燕国。
曲逆邑地处中山国西北,紧邻太行山。
原来此地是燕国的土地,当初燕国因子之之乱,受到齐国攻伐,几近灭国,中山国也趁火打劫,侵占了燕国不少土地。
有赖各国声援,才逼得齐国从燕国退兵。
尽管如此,燕国也有大片的土地被中山国和齐国吞并。
曲逆邑便是此时被中山国占领的。
赵国如果想从代城到达曲逆城,便需要从「代城」经过「飞狐陉」到达位于涞源盆地的「浊鹿邑」,再由「浊鹿邑」往东顺着「拒马河谷道」到达「五回岭」,顺着五回岭往东南方向走,经由「五阮关」出了太行山,不远处便是曲逆邑了。
这条路也是「涞源五道」中的东南道,在以后它还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蒲阴陉」①
一旦赵国此次能够顺利占领曲逆邑,那赵国往后攻伐中山国便有了更多的选择。
一来,可以打通从北面进攻中山国的通道,从侧面对中山国形成威胁;
二来,也可以往北联系燕国,说不得可以以此降低攻伐中山国的难度。
而且相比于位于唐河谷道上的鸱之塞,此地毕竟远离中山国腹地,不论是兵力还是重视程度都是远不及的。
外加骑卒动作迅猛,是极有机会抢在曲逆守军反应过来之前将其攻陷的。
趁此天赐良机,正好将其袭取,作为一颗钉子,楔在中山国的边境上。
赵成对此自然也是了解的,故而对于赵王的计划并无异议,只是默默的点了点头,等待着赵王后面的话。
“至于统帅的人选,因为此战主要为检验骑卒,故而便只由代郡调兵吧!”赵王看着底下众人已经渐渐平息下来,便是继续说道:“寡人欲拜赵固为将军,总览攻取曲逆一事;牛翦为副将,统领骑卒。”说到这里,赵王停了一下。
赵成闻言心中并无太大波澜,虽说此次进攻只是小打小闹,并不是什么值得两边争抢的角色,但蚊子再小总归是肉。
倘若邯郸方面也要派兵前往,说不得也得有一番争斗,即使赵成自己不想,其背后的一众贵族也是不会轻易答应的。
故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干脆不从邯郸派兵,只由代郡出兵。
而赵王之所以选择进攻曲逆邑也未尝没有其地处北面,邯郸鞭长莫及的因素在里面。
事实也确如赵成所想,之前的这些筹谋也确实是赵王出于此种考虑而制定的。
“代相久历战阵,此次小试牛刀,想必是手到擒来的,臣以为甚好!”赵成如此说道。
其余众人见赵成已经同意,便也没有人再横生枝节,皆是出言附和,此事便算定下来了。
就在众臣们以为此次任命已经结束之时,便听赵王沉吟片刻后继续说道:“命太子赵章为监军,随军监察骑卒战况,以备回禀。”
众人闻言场面顿时一静。
按道理来说,赵章此次前往代城,本身便是为了监督骑卒训练一事。
此时既然已经决定让骑卒出动,便也意味着骑卒的训练结束了,同时也说明赵章此次任务的完结,可以回邯郸复旨了。
此次再任命他为参军随军出征,便有些不合时宜了。
毕竟千金之子尚且坐不垂堂,赵章身为一国太子,哪能轻易身临险境的。
故而赵成闻言便是前走两步,躬身说道:“大王,太子者,储君也,身系国家安危。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加之太子年幼,此事还望大王三思!”
而后便也有数人出列出言劝阻。
正如赵成所言,常言道:“刀剑无眼”,此时早已不是几百年前约而攻之的年岁了,各种诡计层出不穷,战场形势更是极度复杂,稍有不慎便有可能饮恨,故而此事确实应该深思熟虑。
不过对于众人的谏言,赵王却是出言说道:“诸君所言差矣!”
-----------------
①,有别于太行八陉的其他七陉,他们的路线是大致确定的,而蒲阴陉的路线历来便是众说纷纭。其一,是由涞源盆地往东沿拒马河谷直到紫荆关,再东南行到易县;其二,是由灵丘盆地沿唐河谷道经倒马关,再到曲逆邑。此二者应当都不对。一来,因为《述征记》说得很清楚,蒲阴陉“在中山”,而紫荆关、易县显然都超出了“中山”之地。二来,第二条路其实是灵丘道-唐河道,出太行山后就是唐县,这条路出太行山后距离曲逆邑较远,因此灵丘道-唐河道不是蒲阴陉。具体可参见吕仲华先生的《太行八陉之蒲阴陉考》。